《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大戴礼记》共81篇(今存39篇),《夏小正》为第47篇。《隋书·经籍志》除载《大戴礼记》外,还另载《夏小正》1卷,可见隋朝以前即有单行本流传。关于《夏小正》的来历,据《礼记·礼运》载孔丘说:“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注曰:“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云。”又《史记·夏本记》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故以往人们大都认为《夏小正》是孔丘及其门徒到杞国考察以后所记载下来的农事历书。后经西汉戴德采入《大戴礼记》而得以流传下来。
现今流传的《大戴礼记》,出自北周卢辩的注本。至唐宋时旧《夏小正》单行本绝迹,而有宋人傅崧卿作《夏小正传》4卷。傅崧卿,字子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给事中,《宋史》无传。《郑堂读书记》说:“子骏所见《大戴礼》,有集贤殿藏本,及其外孙关□藏本,皆以《夏小正》文错诸传中,乃仿《左氏春秋》,正文其前,而附以传。月为一篇,凡十有二篇……是编各以三月分卷,而于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之前,分冠春夏秋冬字,当是子骏所加。”这就是今本《夏小正》的来历。以后为其进行考注的著作约有数十家。
由于经传混杂,何者为经文?何者为传文?各家认识有异,据已故夏纬瑛教授《夏小正经文校释》的考证,其经文共有463字。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分为一段,每之前标明月名,经文在前,后面附以传文。又以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方法,将全文分为4卷。在每季前又冠以春夏秋冬字样。
在《夏小正》中,除2月、11月、12月外,每月都载有定季节的星象。在这些星象中,可分为拱极星象和黄道星象两种。拱极象仅是利用北斗斗柄的昏旦指向来确定季节。例如:正月初昏“斗柄县在下”,6月“初昏斗柄正在上”,7月“斗柄县在下则旦”。在黄道星象中,《夏小正》主要利用参星、昴星、大火星、织女星和南门星的昏旦中星和初昏时东方初见定季节。例如:对于参星,有正月“初昏参中”,3月“参则伏”,5月“参观见”;对于大火星,有5月“初昏大火中”,8月“辰则伏”,9月“内火”;等等。同时,还利用白天最长、夜间最长两个标准的日期来定夏至和冬至,这就是5月“时有养日”和10月“时有养夜”。
《夏小正》也很重视以动物的活动习性来定季节,例如正月“雁北乡”、田鼠出,2月“昆蚩”(蛰虫出动);3月“��则鸣”(蝼蛄鸣)、“鸣鸠”,7月“寒蝉鸣”,9月“熊罴貃貉鼬则穴”,10月“黑鸟浴”(乌鸦上下飞动)等。更为著名的便是有关玄鸟(候鸟)司分的记述:2月“玄鸟来降”(燕子降临)和7月“爽死”(鷞鸠司秋分)。
古代历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农业生产,故《夏小正》对于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各项农事活动尤其重视。在植物生态方面的记述十分详细,例如正月“囿有见韭”,“梅、杏、杝桃则华(花)”,4月“囿有见杏”,7月“秀雚苇”(芦苇开花)等。《夏小正》尤其注重于记载各月的农事活动,例如正月“农纬厥来”(整理耒耜),3月“摄桑委扬”、“妾子始蚕”(整桑去枝、妇女开始养蚕),5月“种黍”,8月“剥瓜、剥枣”等。
《夏小正》同样也记载了在不同季节应该做的政事和祭祀,例如,正月“农率均田”(农人领取分配用于耕种的均田),2月“祭鲔”,3月祈“麦实”,5月“颁马”,11月“王狩,陈筋革”(帝王冬猎,省视兵甲)。
《夏小正》是中国第一部农事历书,它给后人研究先秦历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科学信息;它又与比它稍后的农事历书《月令》一起,对以后天文历法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官方的各种政事产生长久深刻的影响;它也为后世各种类型的月令提供了一个最为基本的模式。
由于《夏小正》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历书,所以自古至今研究它的人都很多。但古人所做的往往偏重于对于辞义的方面的解释。由于它的文字十分古老,准确地弄懂其文义是十分必要的。前人研究已肯定《夏小正》是有错简的,但除掉错简以外,还存在用传统观念对其天象物候作出合理解的困难。清朝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就曾说过:“《小正》躔度,与《月令》恒差一气。”他的意思是说差至一个中气,也即天象物候差至一个月。但这只是粗略的说法,实际是指下半年的天象,而对于正月二月,《夏小正》与《月令》没有任何差别。为了对这种矛盾的现象作出解释,日人能田忠亮在《夏小正星象论》中将《夏小正》星象记录定为公元前2000年的实际天象,但有关“参中”的记录,应定在公元前600年。
本世纪在中国西南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曾多处发现使用一年分为10个月阳历月,每个月为36天的太阳历。10个月为360天,再加5天至6天过年日,正合于一岁的日数。有人以这个历法解释《夏小正》的天象物候,便可得到圆满合理的解释。且《夏小正》自正月斗柄下指到6月上指和5月夏至到10月冬至等均只有5个月,也都合于十月太阳历的标准而与农历不合,故认为《夏小正》就是十月太阳历而不是一年分为12个月的农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