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目录书。清乾隆皇帝接受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下令开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编校群书,效仿汉代刘向、刘歆校书的旧法,每校一书,就写一篇提要,放在书前,对该书内容大要、长短得失、授受源流及作者履历作一简要介绍,随书进呈乾隆皇帝浏览。这些提要后由总纂纪昀、陆锡熊(见“四库全书”)等进行统一笔削润色,辑为一编,命名《四库全书总目》。该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定稿,并由武英殿刻版印刷。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地方官府据武英殿本重刻,并加校正。同治七年(1868)广东书局又以浙江刻本为底本覆刻,并据武英殿本重作校正。此后刻印、影印、排印的本子不少,但不出以上3本范围。3本之中,浙本误字较少,1964年中华书局以浙本为底本拼版缩小影印,由王伯祥断句,并据殿本、广东本作《校勘记》附后。又乾隆五十二年(1787)将李清《诸史同异录》、周亮工《书影》等11种书作为“违碍书籍”从《全书》中抽出,并将各书提要从《总目》中删除,中华书局影印时根据故宫博物院所存底本编成《四库抽毁书提要》附后。嘉庆时,阮元采进四库未收书170余种,各书撰有提要,道光二年(1822)由其子阮福编刻为《揅经室外集》5卷,此次影印也附在《总目》后边,名《四库未收书提要》。全书之末另编书名及著者索引。这是目前较完善的本子。
该书200卷,卷首4卷。正文共收录古代图书的提要10256篇。卷首载诏谕、表文、职名、凡例等。本书分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史部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子部分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释、道14类;集部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类。四部之下凡分44类。有些类又包括不同性质的图书,就再分小类,称某某之属,如经部礼类分周礼之属、仪礼之属、礼记之属、三礼总义之属、通礼之属、杂礼书之属;史部政书类分通制之属、典礼之属、邦计之属、军政之属、法令之属、考工之属;子部艺术类分书画之属、琴谱之属、篆刻之属、杂技之属;集部词曲类分词集之属、词选之属、词话之属、词谱词韵之属、南北曲之属。同一类属的书,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但对古书的注释考辨之作,则排在被注释之书的后面,如《史记疑问》附《史记》后,《班马异同》附《汉书》后,便于相互参考。该书所收之书分为两类:著录之书和存目之书。因为《全书》纂修中,馆臣根据当时的标准对图书分了级别,优秀之作及长短互见、瑕不掩瑜的被列为著录之列,即《全书》予以收录;那些寻常著述、无所发明的,或“言非立训,义或违经”的著作,被列为存目之列,即仅存书名,以备参考,《全书》不予收录。当统编该书时,这两类书也自然有了区别。各类之中著录之书后面紧接着便是存目,如经部易类共10卷,前5卷为著录各书提要,后5卷就明白标出“易类存目”字样。该书收入的10256篇提要中,存目之书的提要就占了6793篇,接近全数的三分之二。
该书于全书之首冠以《凡例》20条,对本书的分类及撰写大小序和各书提要的方法进行了透彻的说明,对刘向以来目录书的长短优劣进行了批评,可视为全书纲领。例如第9条论提要:“刘向校理秘文,每书具奏。曾巩刊定官本,亦各制序文。然巩好借题抒议,往往冗长,而本书之始末源流转从疏略。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稍具崖略,亦未详明。马端临《经籍考》荟萃群言,较为赅博,而兼收并列,未能贯串折衷。今于所列诸书,各撰为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对前代目录的提要写法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分析批判。该书四部之首各冠以大序(本书叫总叙),对四部群书的源流正变,给予简要透彻分析,是每一部的纲领。如《经部总叙》:“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识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国初诸家,其学征实不诬,及其弊也琐。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这一段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勾画出中国经学的历史轮廓。接着总评道:“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最后划出经部10类:“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这篇大序足为治经的门径。大序之外,本书于44类之首又各冠小序,对该类源流加以辨析,如经部易类小序辨章易学两派六宗云:“《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学者明白这一点、治《易》才能避免走弯路。又有小序不能完全说明的分并改隶之类问题,则在属类之末或当条之下附加按语,进一步申明。如经部礼类杂礼书之属末附按语:“公私仪注,《隋志》皆附之礼类。今以朝廷制作,事关国典者,隶史部政书类中。其私家仪注,无可附丽,谨汇为杂礼书一门,附礼类之末,犹律吕诸书皆得入经部乐类例也。”学者由此可知经部礼类杂礼书之属与史部政书类典礼之属的区别,同时也可明白本书对《隋书经籍志》的继承和变革。该书对各书所撰提要,一般是“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凡例》)该书以辨章学术为主旨,所以在人物生平方面较为简略,而考订是非方面用功极深。不但就一书论一书,而且前后照应,线索分明。如子部术数类《遁甲演义》提要,对遁甲之法的起源进行考辨,足以纠正旧说,正本清源。
该书类例谨严,网罗宏富,考证较为精审,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目录著作,余嘉锡认为本书“足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
该书卷帙浩繁,杂出众手,不能无误,拾遗纠谬之作有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等,都是研读《总目》不可不参考的力作。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