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是中医学理论著作。金李杲著。成书于1249年,《元史·艺文志》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济生拔粹》本、《东垣十书》本、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出版影印本。1976年出版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注释本。
李杲 (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中医学家,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氏“世以赀雄乡里”,因母病遍请诸医,杂药乱投而亡,而以千金为贽,拜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张元素为师。不数年,尽传其业。《元史》载东垣“品性高謇,少所屈降”。士大夫非危急之病不敢求之。李氏所处时代,正值金元混战,人民处饥饿、寒暑、忧愁思虑、劳役的生活环境中,所患疾病,沿用前人方法,每多致误。东垣遵其师“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主张,运用脏腑辨证理论,发明内伤之证,论证了《内经》“四时皆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创立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李氏操医术50余年,至晚年首先完成了 《内外伤辨惑论》 (1247),阐述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阴阳寒热有余不足,“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又因内伤诸证的病机尚未完全阐明,为补 《辨惑论》之未尽,在年近70时完成了 《脾胃论》这部补土派的代表作。东垣另撰有 《兰室秘藏》、《伤寒会要》 (已佚) 等。
本书比3卷,共载医论36篇,方论63篇。卷上论脾胃虚实传变、脾胃盛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证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 《内经》、仲景之说为本。载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等方论。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等,并详论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等方药的主治应用、配伍及加减法。卷下载论文十二篇,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及九窍的关系,并列饮食伤脾胃方52首。
本书较集中地反映了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人体元气充足,则诸病无由发生,元气的充足与否取决于脾胃之气的有无所伤。脾胃之损伤,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而致。2、治脾胃以升发脾阳为主。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主张升发脾阳以调整脾胃,而治疗各种有关疾病。并创立了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等。3、相火为元气之贼。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治疗上宜健脾补气与清火药同用。4、甘温除热法。李氏在外感发热、阴虚发热的传统理论之外,提出内伤脾胃发热之说,创用甘温之剂以除大热,补前人未备。
《脾胃论》在阐述内伤诸证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脾胃学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后世所充分肯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故独脾胃,引经立论,精凿不磨。”东垣学说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其弟子王好古建立阴证学说,重视温补脾肾,很有启示。而王氏之说,又对明代温补学说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本书关于“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唯湿物能滋养”的观点,又启发清代叶天士提出“养胃阴”的理论和方治。
本书刊行之后,又被多种医学丛书收入,多次刊行,历久不衰。后世研究者代不乏人,从而形成了医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补土派”。近年湖南中医药研究所对《脾胃论》进行了整理注释,以广流传。至于从各个角度对本书及其理法方药研究的著述,极为丰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