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论》是中医学理论著作。元朱震亨著。成书于1347年,《元史·艺文志》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刊本、明正德间刊本、《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日宽文五年(1665)村上勘兵卫新刻本、《四库全书》本等16种。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85年江苏科技出版社收入《中医古籍小丛书》,由毛俊同校注排印出版。
朱震亨 (1281-1358),字彦修,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中医学家,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因世居丹溪,故人尊称为丹溪翁或朱丹溪。戴良《丹溪翁传》记载他“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方先生治经,为举子业”。30岁时因母病始读《素问》,后读陈师文等所订方书,粗通医学。36岁时从著名理学家许文懿研习理学。40岁时,因许病久,勉其学医,遂弃举子业而致力于医。44岁时从学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得读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家医书,数年尽得其传而归,医名渐著。朱氏生当承平年代,人多生活不知节谨,酗酒纵欲,精竭火炽而致病,庸医多用当时盛行之《和剂局方》中辛燥刚烈之剂。往往造成流弊,甚至误治致死。为匡救时弊,朱氏在精研《内经》和诸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人体阳易动而阴易亏,“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的重要见解,著成《格致余论》以阐发之。朱氏另著有《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辨疑》等。根据历代书目记载,署丹溪之名的医著达30种之多,多系门人整理或后世托名之作。
《格致余论》是朱氏的医学论文集,不分卷,近4万字。作者在自序中谓“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遂取儒家“格物致知”一语而命其书。全书共收医论41篇。篇幅不长,但内容广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从养生防病到正误、书评等,无不涉及。
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丹溪学说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术内容:一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朱氏把理学的恒言“阳有余、阴不足”,引申到医学领域,指出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并以天地日月运行和《内经》“年至四十,阴气自半”及“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为证。因此,在“阳有余、阴不足论”之前,列 “饮食箴”、“色欲箴”,提倡节饮食戒色欲,使气血冲和、阴平阳秘以防病延年。二是相火论。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相联系,朱氏提出相火为一身之动气,人所以有生命力,根源子相火一气的运动。所谓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为肝肾二脏所专司,并分属于心胞络、膀胱、三焦、胆诸脏腑。但相火妄动即为贼邪,即 “元气之贼”。二者一常 一变,常是指相火在正常情况的机能活动,变则是指相火在异常情况下变成了损伤元气的邪火,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三是在治法上反对妄用攻下和滥用《和剂局方》辛燥刚烈之剂,倡立养阴法,以纠正世俗用药之偏。提出“完阴易乏,阳易亢,攻击易详审,正气须保护”。在临床上,擅用滋阴降火、导痰行滞、解郁散结等法,对气、血、痰、郁诸证的治疗有独特见解,丰富了杂病证治内容,故后人有“杂病法丹溪”之语。
《格致余论》 一书观点明确,议论浅近易懂,不少论述都以治例予以说明,充分反映朱氏的学术思想,是丹溪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本书为“救时之说”、“可谓平允”。朱震亨学生较多,如戴元礼、王履,对医学都有贡献。故丹溪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不仅在国内受医家推重,且影响及于国外。如日本曾成立“丹溪学社”。其养阴理论对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他所创用的大补阴丸、琼玉膏、越鞠丸等,迄今仍广泛用于临床。但书中记述得自“西域异人”的“倒包法”,后世多有评论,认为此法易致吐泻,弊端甚著。《格致余论》是研究丹溪学说的主要参考书,对中医临床也有借鉴作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