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书》是重要政治、哲学著作。清唐甄著。原名《衡书》,“曰 ‘衡’ 者,志在权衡天下也。后以连蹇不遇,更名 《潜书》”。迄今所见,《潜书》最早的本子是王闻远康熙刻本;后有光绪九年(1883)李氏刻本及光绪三十一年 (1905)邓氏翻刻本。195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 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增订本。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四川达州 (今达县) 人,清代思想家。顺治十四年(1657)中举人。仕山西潞安府(今长治)长子县知县,颇有政绩。后被革职,寄籍吴下,隐居著书;又曾卖田经商。著作除《潜书》外,余皆未刊,有《毛诗传笺今义》、《春秋述传》、《潜文》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本书为4卷,凡97篇,有篇名。前50篇又分作上篇,中再分上下;后47篇为下篇,亦析作上下。上篇(上)包括 《辨儒》等21篇,上篇 (下) 包括 《取善》等29篇: 下篇 (上) 包括《尚治》等24篇,下篇(下)包括《惰贫》等23篇。全书标点本约14万字。
本书体例仿王充《论衡》,前50篇主要论学术,后47篇主要论政治。在政论方面: 第一,痛陈时弊,积极干世,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他认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 《抑尊》),“君权神授”乃是欺骗手法,“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室语》)。此外,又批判了“三纲五常”、忠孝仁义等封建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主张“使民自善”。第二,倡导平等思想。指出 “天地之道故平”,要达到平等,必须抑尊、富民。“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也”,而富民最根本的办法,就是 “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富民》)。在哲学上,提出了以 “良知”说为核心的 “心性” 论。
《潜书》中进步的民主启蒙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故受到较高的评价。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三百年前有此快论,不能不说是特识”。章太炎亦曰:“众謏之言,仰戴仁帝以为圣明,虽直者犹倾之,惟甄发其覆蒙”( 《检论·哀清史》)。本书在当时就很有影响,顾炎武弟子潘耒曾说唐甄“不为应酬之文,意所欲言则言之,每一篇出,人争传写”(《潜书·序》)。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对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在这一批判中所表现出来的初步民主启蒙思想。在清末资产阶级的反满革命中,引起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注意。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