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诗歌选集。十四卷。清沈德潜编。初刊于雍正三年(1725年)。
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江苏长州(今苏州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诗人,诗选家和诗评家。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并选注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和《清诗别裁集》等书。
《古诗源》选上起唐虞,下至陈隋,收作品七百余首。沈德潜在序中说,唐代是诗歌的极盛时代,但唐代的诗歌是由上古以来的诗歌发展而来的,而名本集为《古诗源》。本书是在编者选《唐诗别裁集》以后选辑的,用来探索诗歌的源流正变。本书分为古逸一卷、汉诗三卷、魏诗两卷、晋诗三卷、宋诗两卷、齐梁诗两卷、陈及北朝四朝诗一卷,每朝后各附本朝谣谚。编者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汉代五言诗继承的《诗经》,魏晋时代,曹植、左思、陶渊明代表了诗歌发展的方向,刘宋以后南方“风格渐卑”,北方“有魏晋人之遗响”,隋代则既有艳歌宫体,又有边塞诗之刚健,唐代则继承了正流的刚健气骨,矫正了靡丽雕饰之弊。他所选诗,汉诗几乎全选,魏晋以后的诗筛选较为严格,特别突出了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及曹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庾信等人的作品,选本基本上包括了唐以前中国诗歌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诗经》和《楚辞》做为整体没被选入,所选古逸诗广采古代典籍,许多诗选自《淮南子》、《列子》、《水经注》、《国语》等书。
编者用文学发展的眼光来选诗,很注意每一阶段中承前启后的诗人,选择重点突出,评论诗人得失及诗歌艺术多有可取之处。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评语里说:“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在评论谢灵运和陶渊明诗时说:“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陶诗高处在不排,谢诗胜处在排,所以终逊一筹”编者由于提倡“温柔敦厚”的诗风,选评诗有明显的倾向性。《东门行》结尾说“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表现了为穷困所迫,不得不拔剑出门的男子的反抗情绪。这个结尾晋代为人换上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吾归”沈德潜采用了这个结尾,而且评论道:“始劝其安贫贱,继恐其触法网,��糜之妇,岂在咏雄雉者下哉!”编者斥《子夜歌》等清丽健康的民歌为“诗中别调”,“郑卫杂兴”而不取。而古逸诗中上古部分及苏李诗是后人伪托之作而未加辩明,可见也有考证不明之处。
有雍正三年(1725年)原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年)思贤书局重刊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一九五七年,中华书局据《四部备要》本重印。一九五七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本,一九六三年中华书局新一版,据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加以校定,并增编目录。一九七三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据清光绪十七年湖南思贤书局刻本影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