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司马穰苴兵法》。兵书。今本一卷。旧题周司马穰苴撰。
关于此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篇数,史书上有所记载,今存本与这些记载不尽相符。《史记·司马穰苴传》中说: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之兵法于其后,故名《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言《司马法》共一百五十篇。隋唐诸志则皆以为穰苴自撰。一般学者怀疑今存本《司马法》是伪书。
今存本《司马法》有《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共五篇。
司马穰苴即田穰苴,因其任大司马,故名。其生平,史书记载不尽相同。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为春秋末期人。齐相晏婴认为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荐于齐景公任将军。他治军严整,执法不阿,精于兵法,以军威战胜晋、燕联合进攻,而闻名于后世。
《司马法》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首次提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同时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它主张以“六德”(礼、仁、信、义、勇、智)经国治军,强调以仁为本,以礼为固。要以道义教育部队,使之“悦其心,效其力”,做到“力同而意和”。还主张治国与治军在形式上要有所不同,“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
在作战方面,主张将帅要沉着冷静,有危难不忘其众。作战要有充分准备,掌握有利时机,充分的物资准备,良好的士气,有利的地形和精良的武器。战前要采取远派间谍和近敌观察,了解敌情,掌握其行动规律,乘敌犹疑、仓卒、受挫、畏惧等有利时机进行突然袭击。指挥作战要周密思考,既要有预案,又要注意权变,因地因敌设阵,力争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而陷敌于被动地位。该书以“轻重”概念表达兵力的寡众、弱强、钝锐、慢快、浅深等对立范畴,并认为“轻重”是相对的,通过主观能动作用可以化轻为重。它还指出军事原则知易行难,重视在实践中理解掌握军事原则。此外,它还主张作战中要发挥各种不同兵器性能,形成整体威力,“长以卫短,短以救长”,形成一个合理的武器装备系统。
《司马法》在战国时期即有很大影响,《史记》说:“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又因它集录了春秋以来的军事思想,郑玄、曹操、杜预等都常引《司马法》论证周代军制和注解古籍,此风至唐不衰。宋元丰年间被收入《武经七书》作为官方武学教科书,明、清等朝仍以《司马法》为武举应试内容之一。但书中也有“因古则行”的保守倾向。日刊本《司马法》白文及各种注本多种。十八世纪又由法国在华天主教士传入法国,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法典”。
《司马法》大多随《武经七书》刊刻流传。世传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刻《武经七书》系统诸本。今有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武经七书注译》和一九八九出版的《司马法浅说》。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