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读后感

苏萨克《偷书贼》读后感(二篇)

2021-05-14 22:18:39

  偷书贼读后感(一)

  《偷书贼》作者马克斯·苏萨克以死神为第一人称向我们诉说了二战期间发生在德国汉密尔街一系列事情,从1939年偷书贼被送往休伯曼一家开始到1943炸弹轰炸了汉密尔街,死神带走了莉赛尔的一切,然而她却幸存下来了,因为文字让她躲过这次死亡。然而,文字带给他们的又是什么?战争?摧毁?对于犹太人而言呢?死亡吗?他们又有什么过错,何以来承受如此沉重的代价?

  书中的几个人物在性格上个不相同。其中偷书贼莉赛尔,一个爱好文字的女孩,一个攫取文字的人,一个善于偷窃的人,发生在她身上的,在当时那个战争的时代里,同样的,可以看出很多人都处于水深火热中。尤其是犹太人。文字给了她偷窃的力量,也是因为文字,她和汉斯·休伯曼也就是她的爸爸成为了好朋友,和镇长夫人关系更紧密,还有与那个犹太人马克斯之间的故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或许根本就不是很明白当时的情形,但是她知道妈妈的顾客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没有他们,他们就会被饿死。当最后一家顾客,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的时候,她采取了反抗。还有那一次犹太人游街示众的时候,她不顾被德国士兵打也要拉住马克斯。而当时,德国人是不允许与犹太人有任何关系的,否则,后果跟犹太人一样悲惨。她是勇敢的,也是不满与当时的社会的,种族歧视,屠杀等等。这一切都根于文字带给她的力量。汉斯·休伯曼,一个幸运的从死神手里逃脱两次的人,还有着一个关于手风琴的诺言,他是个信守承诺的人,没有因为危险而逃避,他与别人不同的,就如与纳粹党不同是他没有将犹太人当做是敌人,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德国人一样践踏抛弃他们,只是在那个时候,他能做的总是会遭人反对。收藏犹太人是一个危险,看了电影《钢琴师》,更加的让我感到纳粹的残暴,这是不仅仅一个犹太人会被伤害的危险,也是对于整个家庭的危险。在他的儿子面前,他是胆小的,但是我觉得不是胆小,而是他人性的美好和对犹太人的同情。他也是沉默的,就如他在卷香烟的时候,是慷慨知足的人,就好比在部队和在为别人涂漆时。

  另一个人物,马克斯,钉在十字架的耶稣,典型的犹太人代表,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便有了与偷书贼的故事。在我眼里,他是那种坚定意志生存的人,即便环境有多困苦,“要活下去。生存就是生存。还要以牺牲罪恶感和羞耻感为代价”。当时的犹太人不是被安置在集中营劳动就是待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靠着被人的救济卑微的活着,还要时刻提防着随时出现危险,以便逃跑。即使这样,马克斯还是一直在寻找出路,或许他一直相信,他会等到战争结束,犹太人解脱的那一刻。是的,他等到了。是那样的“要活下去”的追求,没有尊严的,在绝望中生存下去的斗志,让他坚持到可以无所顾忌的面向天空的时刻。还有罗莎·休伯曼,一个喜欢开口大骂汉斯,莉赛尔为猪猡,小母猪而实际上对他们充满了爱的人,同时也是善于应变危机的人,本以为她会不同意汉斯的决定即收藏马克斯,可是没有。她是那个时代的好人。鲁迪,饱受饥饿的小孩,却在后来把面包分给别人,还是犹太人,他痛恨希特勒的统治,一切都不应该谴责犹太人,而是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战争与军队带走他的爸爸。还有几个人物,伊尔莎·赫曼,霍茨佩菲尔等等。总之,我们能看到的是,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还有关于人性的矛盾。

  这本书以“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这句话为结尾,正如作者所要想我们阐释的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复杂,伟大的人性尊贵与残酷的人类暴力并存。整本书印象最深刻是还是关于马克斯的故事,他是当时犹太人的一个折影。我能想象,一个头发像鸟的羽毛,瘦骨嶙丁,狼狈不堪的犹太人,躲在践踏他们犹太人的德国人的地下室里,蜷缩着和后来被游街示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蹒跚前行的形象。可以知道,他们的悲惨的命运。人性,总是很矛盾。同样的是生命,同样的生活着,为什么有的人的生命就可以这样任人践踏宰割呢?是什么深仇大恨,让德国人,这样的急着对犹太人赶尽杀绝,宗教问题?种族歧视?钉在十字架的耶稣?我只能说,他们是残忍的,德国纳粹,德国人。疑惑的是,他们怎么练就那种肆意地用枪指着犹太人,朝他们的头颅射去,几乎没有通过思考,或者是用鞭子鞭打他们,将他们送进毒气室……人性可以如此的残暴。这让我想到南京大屠杀,这是我们的国耻,是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国家上的,我们能理解也能同情二战的犹太人。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容许抛弃的,不要因为一些过去了的事,或是关于宗教的冲突,更或是因为嫉妒,而做出有违被道德的事情。战争不能够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死亡,伤痛,更是会成为历史上的污点。从这里我认为,人必须要具有一颗宽容的心。仇恨不能回带来后果,是对于双方的后果。就如同二战德国一样,最终成为战败国,他们要忍受的也会是他们对犹太人做过的事,甚至是更沉重的后果。宽容,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方法。

  人性的矛盾性,正是为什么有的人光宗耀祖,有的人却被唾弃千年的原因。在这本书,阐释的就是人性的本质,我认为也是人性的矛盾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断的犹豫中,在矛盾中做选择。而有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就像有的人利用文字破坏世界,而有的人,却可以将文字用到对人类有益的地方中。我们的思想是矛盾,我们的矛盾是因为我们的不确定。我们对未知的事情总是后知后觉的,一旦要我们做出决定,必定要经过一番思想的斗争。而结果是不同的,这就是人性的两面性。有的人为了达到目标,不顾一切的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然而有的人经历一次内心与现实的斗争后,仍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能看到许多这样的鲜明的对比,有的人贪污受贿,有的人不求名利。而我们要怎样才能让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呢?并不是说不会犯错,而是说在犯错后有没有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我们所必须有的,是不要让我们的矛盾掌控了一切。

  《偷书贼》让我得到了很多,虽然都是很表面的问题,但是却引发了我很多。关于生命的,关于人性的,还有战争。对于生命,我们应该热爱,不应该有种族歧视,不应该有仇恨妒忌,要有希望,有信心,去追求光明。对于人性,要充分发挥人性的美而不是恶。还有战争,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再想着战争,想着独权主义,那么人性也就没有那么复杂了。

  偷书贼读后感(二)

  冬天里很少有人会在外面闲逛,我也不例外。在温暖的屋子里喝着热茶,捧一本好书的感觉真的非常好啊!因此,这个寒假我“消灭”了好几本小说。

  这么多书中,最让我深思的是澳大利亚作家马克斯·苏萨克的作品《偷书贼》。这是一本描写二战时孤儿的故事。

  九岁小女孩莉赛尔在战乱中失去弟弟并被德国慕尼黑贫民区的一户人家收养,她的养父教她认字读书,将她带入了文字的世界。莉赛尔从此对阅读有了强烈的执着。书本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书中文字间流动着一种刻骨的冷漠和麻木,却让人欲罢不能。这个故事深刻的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正如书中所说:“人性中有一点善有一点恶,只需要加水和和。”

  莉赛尔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纷飞威胁着生命。但她用手中偷来的书营造了一个充满淡淡温暖的小空间: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给空袭时躲入防空洞的街坊邻居听,安慰了一颗颗惶惶不安的心。如此鲜明深刻的对比让我们不禁沉思:人之本性有善亦有恶,那交错的光华竟然会在不同环境不同个体间牵扯出或耀眼或灰暗、或炙热或寒冷地记忆。

  本书的一大亮点便是叙述方式的与众不同:莉赛尔的故事由收割生命的死神口中道出。你听过死神讲故事吗?他首都开口,就显出理智、冷静与幽默来,甚至还带着一丝温暖,将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孤单小女孩和她所偷十本书的故事娓娓道来。死神用一种包容的感情讲述一段段碎片般的故事,让读者随着他的讲述一起为那不曾泯灭的良知感叹,为来之不易的安宁欣喜,为不曾停止的死亡落泪,为所剩无几的纯真祈祷,为无边无际的绝望黯然。通过讲述者淡然的语调,读者脑中会勾勒出一幅由灰色、黑色、红色、白色以及金色描绘的复杂画面。

  战争永远伴随着尖叫和鲜血、痛苦和伤痕、绝望和死亡。在这之中翻滚的灵魂浸满黑暗,因而当人性的光辉在这片黑暗中亮起来时,便异常显眼又弥足珍贵。而激发出这光辉的便是书籍的力量。在那战乱的年代,人们因为空虚冷漠,到处喷洒着恶意的毒液。莉赛尔如果没有书,也会变成那样。然而一页页纸张上的那一段段美妙文字加入了她的生活,在弟弟冷清的葬礼后,成为她尚未完全泯灭的热情地寄托。书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和知识传承的桥梁,对于莉赛尔来说书就是灰暗生活中唯一的追求,也是疲劳绝望时仅有的心灵港湾,同时,书也点燃了她的人性之善,就像书的扉页燃烧后的美丽金光照亮了黑暗一样。

  相信只要是读过《偷书贼》的人,心中就都会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形象:衣衫褴褛,发丝散乱,全身落满炮灰,在怀里抱着一本破旧的书,但她的眼神却在黑暗中显现出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就像她的书一样有着照亮废墟的力量。

  人性怎能兼具如此的光明与邪恶,在读书与偷书之间,在互助与杀戮之间,展现着人性的美好。

  《偷书贼》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是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