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别集。二十六卷。明高启撰,清金檀辑注。雍正六年(1728年)刊刻。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生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卒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于吴淞江畔青丘,故又号青丘子。入明后,朱元璋召他参加纂修《元史》,所以又称之为高太史。任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授官户部右侍郎。坚辞不受,再度退隐青丘。不久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年仅三十九岁。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正集十八卷,补遗诗一卷,《凫藻集》五卷,《扣舷集》一卷,附录一卷。集中绝大部分作品是诗。正集十八卷诗按诗体分卷编次:乐府二卷,五言古诗五卷,七言古诗二卷,长短句体一卷,五言律诗二卷,七言律诗二卷,五言六言绝句一卷,七言绝句二卷。补遗诗一卷收古今体诗一百余首。全集共收各体诗二余多首。《凫藻集》五卷,是其文集,分体编。《扣舷集》一卷,是其词集。《附录》一卷收入序文、诗评、本传、年谱、诸家评语等资料。
集子收入的散文和词作不多,成就与影响也不大。高启以诗名世,其乐府诗反映了较多的社会现实生活,农民打麦、养蚕、牧牛、采茶、伐木、捕鱼等各种农事生活都写得真切自然,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筑城词》、《养蚕词》、《猛虎行》、《田家行》等均是很有现实性内容的作品。《全集》中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内容虽大多登临写景、怀古抒情、赠答唱和之作,却充满了浪漫情调,表现出狂放不羁的性格。许多作品也反映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以雄壮流畅的笔调,描绘了金陵山川的壮丽丰采,抒发统一给诗人带来的喜悦,全诗奔放豪纵,淋漓挥洒,可以看出李白诗风的影响。高诗清新飘逸,才华横溢。集中各种诗歌体裁都有,且能运用自由,基本上形成了气势恢宏、情调奔放、辞彩秀逸的风格。惜其去世太早,创作才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高启的诗文集有多种版本:《缶鸣集》十二卷,收诗九百余首,为高启自选集,由其内侄周立于永乐元年(1403年)印行;《高太史大全集》十八卷,明徐庸编辑,景泰元年(1450年)刻本,此为最早全集本;《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亦名《高青丘诗集注》),清雍正六年(1728年)金檀辑注刻本,是辑录较完全注释较详细的本子,历来评价较高;《高青丘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该书以金檀辑注本为底本,参照多种书籍进行整理,并充实进许多资料,徐澄宇、沈北宗校点,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本子。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