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说文》。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十五卷。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汉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字叔重。约生于汉永平元年(58年),卒于建和元年(147年)。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曾在其乡汝南郡任功曹,后被推举为孝廉,到京城洛阳任太尉南阁祭酒,后又任洨地县令。东汉永初四年朝廷召集大批经学家在国家图书馆东观校书,许慎参加,名声大振,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说文解字》于汉永元十二年(100年)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一年,完成后命其子许冲献给皇帝,是作者半生心血的结晶。此外还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孝经古文识》等书,今皆亡佚,清人有辑本。
《说文》收正篆(篆书的正字体)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正篆的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共计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列五百四十个部,每部第一字为部首,然后依据字形,把所有的字隶属于五百四十部之内。每字之下,先讲字义,其次讲字形,再次明读音。如“炳,明也。从火,丙声”,“鸣,鸟声也。从鸟口。”解释字义一般只讲本义,即造字时所依据的词义。解释字义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是互相训释,即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训释,如“讽,诵也”。“诵,讽也”。这种互训字,是把实际语言中语言环境相同、意义相同或相近而用字不同的句子加以比较,从而选择出来的。解释字义的第二种方法是推索由来。即说出词义的语源,又分两种形式,一是声训,即直接使用同音字或双声、叠韵字作训释,明确事物命名的由来,如:“门,闻也。”“户,护也。”门与闻,户与护,古皆同音。闻有通达之义,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又门位于城郭或院墙通行之处,是通达内外的必由之路,所以许慎认为门的命名来源于闻。护兼有保卫和禁止两个义项,因为保卫和禁止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古代房与堂之间的通口叫户,房是个人休息之处,所以设户以保护房内,制止外人进入。户的命名来源于护。第二种形式是先说字义,然后再从声音上说明命名的由来。如:“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解释字义的第三种方法是标明义界。即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如:“口,人所以言食也。”“达,行不相遇也。”
《说文》是运用“六书”原理来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六书”之名,首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未说明“六书”所指,到许慎著《说文解字》,才首次对“六书”作出详细界说。《说文》对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直接说明是“象形”、“指事”,如“刀,兵也。象形。”“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会意字以“从×,从×”或“从××”来表示,如:“美,甘也。从羊,从大。”“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形声字以“从某,某声”表示,如: “想,冀思也。从心,相声。”“跣,足亲地也。从足,先声。”
《说文》对汉字的读音,作了两种处理:一是用形声系统显示汉字的读音;二是用“读若”拟出汉代人的读音。《说文》对所收形声字都标明从某、某声,“某声”即是显示声音的部分。《说文》写作时,反切注音法还没有产生,所以只能用汉代的注音方法“读若”来拟音。许慎用“读若”拟音采用了多种形式:一是用一个字拟音,如:算,读若算;二是用俗语注音,如:该,读若中心满该;三是用方言注音,如:,读若楚人名多夥;四是用成语注音,如:玤,读若《诗》曰“瓜瓞菶菶”;五是以义明音,如:,读若蜀郡布名。
《说文解字》并不满足于字义词义的解释,往往多加描写和叙述,反映了许多相关习俗及历史文化现象。如:“葰,姜属。可以香口。”“蒲,水草也。或以作席。”“椵,木。可作床几。”“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麐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鹬,知天将雨鸟也。”“鼫,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鰅,鱼名。皮有文。出乐浪东暆。神爵四年,初捕收输考工。周成王时,扬州献鰅。”“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偏阴阳,十二月一次。”“嶷,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营道。”“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宗周之灭,郑徒潧洧之上,今新郑是也。”“贝,海介虫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与《说文》前产生的训诂专著《尔雅》比较,《说文》要优胜得多,《尔雅》只讲字义,只是材料的收集和排比,《说文》贯彻了以义证形,以形说义的编写原则,在相互联系中讲解字形、字音和字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尔雅》所解多偏僻词义,而《说文》只讲本义,本义往往就是常用词义,人们可以从本义出发,推知许多引申义,以简驭繁,解决一系列问题。《说文》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古文,籀文的形体,成为辨识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它仍然是今天整理注释古籍的必备工具书。《说文》首创了字典的部首编排法,对后代字典影响极大,后代的字典只不过部首有改变,字数增加,义项增加罢了。《说文》“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许冲《上<说文>表》语。)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名物训诂的百科全书。《说文》的出现,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仅清代研究《说文》的名家就有二百多人,形成了一门专修的学问,叫“许学”或“说文学”。当然,《说文》毕竟是草创时期的文字学著作,作者受时代、思想的限制在形音义的解释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错误。
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说文》传本是唐穆宗元和年间的写本。唐写本有两个:一是木部残卷一卷,存一百八十八字。清同治年间莫友芝曾覆刻传世,并加笺识案语,名为《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原件藏日本大阪杏雨书屋;二是日本人平子尚所藏口部残简,存十二字。唐大历年间,善写篆文的李阳冰曾刊定《说文》,但臆说颇多。到南唐,徐锴校定《说文》,纠正李阳冰之误,并为之作注,详解全书,题名《说文解字系传》,凡四十卷。宋太宗雍熙初年,徐锴之兄徐铉奉旨校定《说文》。《说文》原书分十四篇,加叙目一篇,共称十五卷,徐铉因其篇帙繁重,每卷又分上下,共为三十卷。《说文》传本旧有后人所加音读,互有异同,徐铉据唐孙愐《唐韵》加注反切于每字之下。凡经籍通用字而《论文》不载者,皆补录于每部之末,称为“新附字”。另外,《说文》原释未备者,时加注释,皆题“臣徐铉等曰”为别。书成之后,由国子监雕版传布。今日所见《说文》,《说文解字系传》称小徐本,徐铉校定本称大徐本。两本文字不尽相同。《说文解字系传》有《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抄本。大徐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本。还有清代覆刻本,以嘉庆孙星衍覆刻本最善,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昌治复据孙星衍本改刻为一篆一行本,中华书局据之影印,并附索引。研究《说文》的书以清代四大家所著最为有名,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释例》、《说文解字句读》。近代丁福保搜集所有关于《说文》的著述,汇总为一书,名《说文解字诂林》,举一字而众注俱在,极便研究。平津馆丛书、古经解汇函·小学汇函、四部丛刊·经部、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初编·语文学类、四部备要·经部小学都收录了《说文》。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