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别集。十四卷。明末夏完淳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编刻成书。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小隐,又号灵胥(一作灵首)。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幼有神童之称。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等组织几社,指摘时政,砥砺名节,深受影响。清兵南下,同父、师一起投入了抗清斗争,及后被捕,坚贞不屈被害于南京,年仅十七。乾隆年间追谥“节愍”。著有《代乳集》、《玉樊堂集》、《夏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其中《代乳集》已失传,其余各集也有散佚。
《夏完淳集》包括诗、赋、词、曲、杂文等文体。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以诗的成就为最高。受明代文坛风气的影响,夏完淳的早期的作品多为拟古之作,有些作品还是铺张堆砌的文字。另外他也有一些颇具浪漫气息的诗歌。由于他的天资极高,知识渊博,尤其是后来山河破碎的剧变,以及实际战斗生活的锻炼,使得其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了模拟面貌,代之以生动精炼的语言,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表现坚贞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形成了慷慨悲壮、清新开朗、高华沉郁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虽然也有其师陈子龙那种词藻华丽的特点,但很少有凄怆苍凉的情绪,而更多地是显示出激昂慷慨的少年英雄本色。集中有许多优秀诗篇,特别是那些描写军旅生活、追忆死难的师友、歌颂抗清殉国烈士、依恋故乡家园以及表达自己国难家仇未报、壮志难酬的诗篇,更是满腔悲愤,壮怀激烈,字字出自肺腑,文情并茂,感人至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超的。
除诗歌外,集中的一些文、赋、词、曲作品,如《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大哀赋》、《土室余论》等也同样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表达出百折不回的战斗意志和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这些作品文笔纵横,情词悲苦,忠愤满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夏完淳的作品,原来只有传抄本。顺治十六年(1659年)陈济生辑印《天启崇祯两朝遗诗》时选入若干首。乾隆年吴省兰编刻《艺海珠尘丛书》时曾辑入《夏内史集》残本。嘉庆十二年(1807年)王昶、庄师洛编刻的《夏节愍全集》本,十卷,补遗二卷,首末各一卷,共十四卷,该书收录作品丰富,是较完善的本子。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五九年的整理本改题为《夏完淳集》,八卷,适于今人阅读。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