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清代景德镇窑业情况的诗集。一册。清龚鉽撰。初刊于道光四年(1824年)。
龚鉽,字适父。具体生卒年不详。南昌人。据《景德镇陶歌》序言自叙载,龚鉽曾于清嘉庆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在浮梁县衙做参谋、书记一类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得工作之便,常去景德镇“谒御窑厂、探坯房窑户,看满窑”。他留心陶业,并结交了许多陶工为友,向他们了解窑业详情。陶工亦推心置腹“为指窑瓷攻苦,皆一一穷其原委。”龚鉽将所闻所见记录下来“为谱之歌诗,得诗百首。”后龚鉽离任“泛舟江淮”,诗稿遗落。七年后,又从友人处得到遗落的诗稿,于是从中精选出六十首,于道光四年刻印出版。此外,龚鉽还参加过《陶录》一书的校对工作。
《景德镇陶歌》收录龚鉽精选的六十首诗,序言自叙成书经过,书后有成都人杨振纲作跋。所收录的六十首诗均为七言四句,每诗均无题但每诗后均附有简要的注释说明。其注释说明往往画龙点睛,亦是研究景德镇陶瓷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景德镇陶歌》收录的六十首诗,其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历史、政治、经济、工艺及民俗等,几乎无所不有。其中反映工艺的最为全面。如反映手拉坯成型工艺的有一首:“几家圆器上车盘,到手坯成宛转看。杯碟循环随两指,都留长柄不离镘。”诗后注曰:“说所谓做坯,浑圆之器,必用轮车随手拉成,不差毫厘。”反映吹釉工艺的有一首:“看他吹釉似吹箫,小管蒙纱蘸不浇。坯上周遮无糁漏,此种元气要人调”。诗后注曰:“荡釉,方器用笔搨。圆器则蘸。圆琢大件用竹筒蒙纱吹之。”反映青花工艺的有一首:“青花浓淡出毫端,画上瓷坯面面宽。识得卫风歌尚絅,乃知罩釉理同看。”诗后注曰:“水调青料,画上干坯,须罩釉,不则入火飞散。”此外,尚有反映修坯的、装窑的、开窑的、画彩的、浇釉的、蘸釉的、烧成的等等,几乎各个陶恣工艺细节,均有专诗描绘。
反映经济的多是描述客商买瓷制度及各种客商心情的。如有一首反映客商买瓷制度的:“佳器售人自有真,客来换票不辞频。把庄类色家家定,放水还愁管债人。”诗后注曰:“瓷客买瓷必先定把庄头,一切皆其管理,另有类色头斋,其同口包纸茭草”。反映客商心情的有一首:“昨日曾经试照回,窑中生熟费疑猜。凭他一片零坯块,验得圆融百圾来。”反映小商贩的有一首:“王家洲上多茅器,买卖偏多倔强人。比似携篮走洲客,只能销假不销真。”反映伪劣商品的有一首:“瓷有窑惊等政庞,未如硬口足摧撞。饮羊俗革关风教,莫更欺人卖过江。”反映民俗的有几首,其中一首反映照顾老弱病残就业的:“痀偻自古善承蜩,瘸拐疲癃熟肯招。却与坯房供乳料,尽推王政到熙朝。”此外,尚有几首描写风土人情及窑业制度的。如有一首反映工头管理陶工的:“坯工多事问坯头,首领稽查口类周。三月有钱称发市,年终杙满惰工愁。”诗后皆有注文。
《景德镇陶歌》虽是一部诗集,但其内容涉及景德镇窑业的各个方面,诗中吟咏风土人情,陶瓷工艺、历史文化等,其中许多内容均为他书未载,为后人研究景德镇陶瓷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正如杨振纲跋中所言:“先生格物穷理于陶业一端,悉其原委,著为诗歌,使人皆知窑瓷攻苦不易,并得于备物致用时,随处可以见道,真有陶熔一世,模范千古之思矣。
本书原刻本未见,仅见中国书店校印本。该书印数较少,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至今未有注释本问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