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释《仪礼》中反映的古代宫室形制的著作。一卷。宋李如圭撰。因整理朱熹遗著时,误将如圭本书初稿收入《朱子大全集》,而本书刻本久佚,遂长期以为是朱熹的著作。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于《永乐大典》中发现《李如圭仪礼释宫》,正文前并有如圭《引言》,作者问题得以澄清。本书定稿于南宋淳熙年间,与所著《仪礼集释》、《仪礼纲目》同时刊印于桂林。见《文献通考》引《宋中兴艺文志》。
李如圭字宝之,生卒不详。江西庐陵(今吉安)或吉水人。绍兴四年进士,官至福建路抚幹。曾与朱熹校订礼经。本书初稿留朱熹处或因此。
《仪礼》是记述古代礼仪的汇编。近人据所述丧葬制度,结合出土器物和甘肃武威出土汉简《仪礼》篇章,认为书成于战国初期至中叶。该书经战乱和秦焚书坑儒,残缺不全,所传十七篇主要为士礼。以后可看到的最早注疏本为汉末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的《仪礼注疏》。
《仪礼》记述的礼仪涉及建筑物的许多名称,如庭、堂、房、室、夹、厢、户、牖、扆、序、栋、楣、楹、阶、塾等等,但没有集中的系统的介绍,又以古今异名,增加了理解的困难。如圭为学习的人便于想象建筑物的形制和内部房室的分布,以《仪礼》为据,参酌注疏(“本之于经,稽之于注疏”),著成此书,有的地方并订正了郑注的错误,使疑难得以冰释。现在也可据以了解周、秦以至汉初大夫士的住宅的概况。
如圭据郑注贾疏认为《仪礼》所述的堂,广狭和内外装修虽随主人的身份有所不同,但“通乎上下”均为南向的五架(檩)屋。正中脊檩称为栋,次于栋的檩称为楣。后楣下以扆相隔,其北为居住的室与房,其南的中部为供起居、接待宾客、举行礼仪的“堂”。“堂”的东西隔墙称为序。序外为东西夹室,夹室前部称为厢,东西厢亦称东“堂”西“堂”,因而称居南北之中的“堂”为中“堂”。中“堂”内的两明柱称为“楹”,两楹之间适当堂的东西之中。堂内隔墙有户(单扇门)有牖(窗户),堂前为庭。堂正对大门,正门左右房屋称为塾。堂的开间数书中没有论述,但为单数可以想象而知。
如圭据《书·顾命》所载东西的序、夹、房、论证《仪礼》中的堂与明堂不同,否定了郑玄的说法。又关于“人君有左右房,大夫士东房西室而已”的说法,如圭虽录出郑注,但据《仪礼》中《聘礼》、《乡饮酒》、《少牢馈食》等,说明大夫士也有左(东)房右(西)房。此等问题的解决,对阅读《仪礼》大有裨益。
本书有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收入《墨水金壶》、《守山阁丛书》、《经苑》、《榕园丛书》、《清芬堂丛书》、《丛书集成》等丛书。但《皇清经解续编》所收康熙年江永《仪礼释宫增注》乃朱熹集中《释宫》的增注本,应加区别。以后刻本据江永著作画出的宫室图也与李如圭的设想有差别。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