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四个日期的重合
红学研究
在讨论《红楼梦》时间结构和生日结构中,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注目的问题,这就是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七回所描写的薛蟠“生日”“五月初三”和林黛玉“泣残红”的日子“四月二十六日”为同一天。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现在还是把前边说过的东西再略述及一下。
宝玉“五月初二日”来到“潇湘馆”,因无意中听见黛玉念《西厢记》中的“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而惹起了宝玉的动情,之后便是宝玉对紫鹃失言说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这事惹起了林贾二人一点小口角。在此时,曹雪芹笔锋突然一转,写出了“只见袭人走来,说道:‘快回去穿衣服,老爷叫你呢。’”实际上这位“老爷”乃是薛蟠的假托借口,并不是贾政叫宝玉。
宝玉慌慌张张跑出来,到“二门前”之后,同焙茗“转过大厅”,在“墙角边”碰见了其姨表兄薛蟠。薛蟠在向宝玉赔完不是之后,向宝玉说道:“要不是我不敢惊动,只因明日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并且还说有“古董行的程日兴”弄来了生日礼品“鲜藕”“西瓜”“鲜鱼”和“进贡”的“灵香柏熏的暹猪”。也就是在这日过了寿日。对于这一节文字,我想,恐怕没有吸引任何一个读者。这恐怕不仅是大家觉得这一节文字有些“倒胃口”,也恐怕对于薛蟠生日是五月初三还假若是十月初三这个时间问题都认为无可无不可。
在二十七回,即接二十六回五月初二日晚上薛宝钗在“怡红院”小坐,林黛玉去后被晴雯无意中抢白,“自觉无味,转身回来”“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之后,来到了第二天。这日乃是《红楼梦》中著名的林黛玉葬花一节。然而此日却是,“至此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一个荒唐的时间演变:今日是“五月初二”;明日变成了“四月二十六日”。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多大注意,它最多也不过如某些评点派认为的此是曹雪芹笔下之误,当属于误笔这一类型。
薛蟠生日于五月初三,实际上即是林黛玉“泣残红”的四月二十六日这同一日,这个问题我在《红楼梦》的《时间结构》中和薛蟠生日中已经述及。但是,曹雪芹将“五月初三”和“四月二十六”混同于一天以及“五月初三”和“四月二十六日”这两个特殊日子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呢?它与曹雪芹的写作思想到底有无关联呢?
我为此查阅了明末清初历史。
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记载中,有两个特殊的日子,即满清进入北京的日期和扬州十日的日期。
我们先来看看与“五月初三”相关的日期。
《清史稿》中有:
五月戊子朔,以捷书宣示朝鲜蒙古。己丑大军抵燕京,故明文武诸臣郊迎五里外。睿亲王多尔衮入居武英殿。庚寅,令兵部传檄直隶郡县,归顺者官吏进秩……
观望者讨之。辛卯,令官吏军民为明帝发丧,三日后服除,礼部太常寺具帝礼以葬。
(见《清史稿》卷二、86页)
《流寇志》中亦有这样记载:
乙丑初二(“乙丑”乃“己丑”之误),关兵满兵入京师。降贼诸臣见贼败,多谋南遁,乃见平西檄,许反正拥立东宫,诸臣皆留不行。吏部侍郎沈惟炳、户部侍郎王鳌永、锦衣卫指挥骆养性倡率故臣设宗庙崇桢位于午门,行哭临礼。养性备鑾仪法驾,百官随卤薄,迎太子于朝阳门外。甲骑数万及都门,百姓皆传吴将军护驾至。百官望尘伏道左,止辇仰视,则大清九王也。百官相顾警异。关宁兵已前驱疾走。都城门上尽立白旗矣。九王入居武英殿。
(见《流寇志》卷十二、113页)
庚寅初三,群臣上监国宝,王行告天礼,摄监国事,大赦天下……崇桢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暂受监国之号,朝见臣民于南都。
(见194页)
(也是五月初三日)九王下令〓 发垂辫,并录用先朝才能有用之士。
(见195页)
辛卯初四,九王尽屯骑城外,留千骑宿卫殿前,徙近阙东西二三里居民,空其室,以屯满兵。
(见195页)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民族耻辱“五月初二”之变。中国自宋王朝的国力大衰,除常受北方邻国的骚扰入侵外,金国曾几次侵入京城汴京,此后亡国于蒙元。由于人民不满于元王朝的残酷统治,元末暴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被朱元璋一统天下。不幸的是由于明王朝腐败、宦官专权、皇帝曾有几十年不临朝的事例,最后明王朝又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推翻。但由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也可以说李自成本人缺乏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素质,在国内不稳、满洲强兵压境情况下,由于处理问题不善,结果导致了大汉奸吴三桂勾引满洲强兵于“五月初二”占领北京,成为满清灭亡并统治中国之始。
还有一个“泣残红”的“四月二十六日”,这四月二十六日到底是“五月初二”同年的四月二十六还是第二年的四月二十六日?在《红楼梦》里,它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即是薛蟠说他“明日五月初三”是他的生日,结果到了“次日”却变成了“四月二十六日”。若按五月初二之后的四月二十六日,理所当然是第二年四月二十六,岂有今年四月二十六日之理?但其间仅隔了一个晚间,怎么又会跑到第二年呢?它又不像《红楼梦》有些章回在时间上,隔了数月,时间往来反复,有些说不清是今年还是明年,但这明显的只有一天之差呀!在明末清初历史记载中,确实又有着一个“四月二十六日”,它是“五月初二”事件之后第二年的“四月二十六日”。这就是明末清初一个著名的历史惨案“扬州十日”的发生日。1644年五月初二,满清入北京,1645年四月丁丑廿五扬州陷,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四月二十六日扬州开始了大屠杀,屠城十日。人民被屠杀者仅“焚尸簿”所载竟达八十余万。扬州城陷后,福王的明王朝政权赖以阻挡的“长江天堑”失去了,清兵长驱直入,福王尚在夜半荒宴之中,闻讯仓皇逃至芜湖,被执。
满洲兵于1644年五月初二进入北京,五月初三开始了对中国统治,这难道仅仅是古董商程日兴“五月初二”为薛蟠筹措寿日和“五月初三”是薛蟠生日的巧合吗?第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满洲兵攻克扬州,四月二十六日开始屠城十日,焚尸八十余万,这也难道是与林黛玉“四月二十五日”晚在“怡红院”被晴雯抢白一顿于四月二十六日“泣残红”相巧合吗?
我想,不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狡猾之笔”的曹雪芹也不至于糊涂到连“今日是五月初二”“明日是四月二十六日”也弄不清楚,何况还是“被阅十载增删五次”又“四阅评过”的《红楼梦》,这些问题在时间结构生日结构中已经多次述及,此处不作重复了。
满清兵是于五月初二进入北京,五月初三开始发号施令,统治中国,这是与薛蟠生日的重合,即薛蟠的生日便是满清的生日。但薛蟠与满清政权到底有什么瓜葛呢?难道真的薛蟠代表满清政权吗?
在《红楼梦》里,有着围绕着贾宝玉势不两立的两个人物,她们就是薛宝钗与林黛玉。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在研究《红楼梦》中,绝大部分人是抑钗扬黛。就作为一般书写的闺阁裙钗而言,我认为是不公平的。虽然在曹雪芹笔下薛宝钗被写得老练了许多,亦即有些人说的多了一点心机,但也亦不过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尽管与林黛玉性格不同,但她毕竟还是宽厚的并非一味奸诈之徒。当然某些现代红学派认为她是一个忠实的封建阶级的卫道士,林黛玉是一个叛逆者,我认为这种看法未免超脱了当时的历史现实。薛林毕竟是两个少女,她们并非什么革命者,当然更谈不上满清末年的民主主义者,她们要生存,要适应环境。
不仅对薛宝钗的评论有些不太公平,甚至也株连到其寡母薛姨妈。什么“老谋深算”“老滑头”,什么“虚伪”(见吴恩裕《丛考》265页)。在这一方面比如说人们对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薛姨妈的作为不满便是一个例证。
我希望我们不要带着某种偏见来研究书中的某些人物,要如实地客观地研究书中的某些人物。对于薛姨妈薛宝钗薛蟠都要如此。不要把不应该归属于他们的罪名强加在他们头上。当然这是指《红楼梦》中于“假语村言”的一面。
但是,话又说回来,作为《红楼梦》的另一面,即“真事隐”的一面,薛家母女、母子、兄妹之间又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绝不是什么血缘关系和思想意识问题,而是曹雪芹特意安排的另一种互借互用的联系。比如说曹雪芹写薛蟠的生日于五月三日,写薛姨妈生日为同时不远的一个“大毒日”,这绝不是一个巧合,而是曹雪芹的蓄意安排。虽然曹雪芹把宝钗生日安排在正月灯节之后,但却将薛宝钗“生来带的一股热毒”巧妙地移到了其兄薛蟠与其母薛姆妈的生日之中。这实际上就是曹雪芹“狡猾之笔”的绝妙体现。它要比蔡邕“黄娟、幼妇、外孙、齑韭”组成的“绝妙好辞”还要隐晦得多。
因为薛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描写的,薛蟠“五月初三日”的生日和薛姨妈“大毒日”的生日即指薛家生日,薛宝钗实际上又是薛家的代表人物;那实际上薛家母子“大毒日”的生日实即薛宝钗的生日,它乃是薛宝钗“热毒”的体现。
这是薛宝钗和薛蟠生日关系的转换问题。作为薛宝钗来说,她除了生来带的“一股热毒”之外,还有她的原形质乃是“雪下”的“一股金簪”。“雪”本身除了影育薛宝钗之姓外,它本身就意味着北方。“簪子”本身除暗育宝钗之名外,它本身就是“金”。这里牵涉到满清不仅是“金国”的一支;而且其满清开国国号又号称“后金”。还有我们在研究《方位结构》问题时,已谈到曹雪芹每每置薛家母子女处所于“东北”而不放,在《红楼梦》的方位问题上形成的南北对峙,是曹雪芹运用了变形的“五行说”。由此种种,足以看出曹雪芹笔下太虚幻境图册薛宝钗的原来形质乃是满清政权的化身。
既然薛宝钗是满清政权的化身;薛宝钗所谓“热毒”的生日又通过“古董商”巧妙地移到薛蟠和薛姨妈身上;这所谓薛蟠“五月初三日”生日,也即“清虚观”张道士说的“遮天大王圣诞日”,它实际上不过是满清政权于“五月初三日”开始统治中国的另一种艺术化应用。反过来说,五月初二多尔衮占领北京,五月初三满清开始统治中国,这便是《红楼梦》薛蟠生日中一幕幕的转了几个弯子的原始素材。
林黛玉的“四月二十六日”“泣残红”与“扬州十日”有何关系呢?
林黛玉本来就是“太虚幻境”中“两株枯木”上悬的“一围玉带”,其下“有一堆雪,雪下一般金簪”,这一太虚幻境图册的设计本身就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于敌对关系之中。
林黛玉,她虽祖籍苏州,但实生长在“扬州”。其父“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曾“升至兰台寺大夫”并“钦点巡盐御史”恐怕不是一般泛泛小说家的无缘无故的虚构。
在曹雪芹的笔下,虚构了一个林黛玉之母不幸亡故的悲剧,将林黛玉用“假话”带进了贾府,开始了林黛玉为“假话”之下得意“门徒”的生涯。
曹雪芹又虚构了一个荒唐的林黛玉之父林如海亡故之一事,使林黛玉彻底变成了“亡国奴”的角色。由于《红楼梦》是以写家庭为主体的,那么林黛玉这个类似唐后主李煜的“亡国奴”只好降低身份作了一个典型的“亡家奴”。
“还泪之说”本起于《红楼梦》第一回,什么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一株”,什么只因“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什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之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什么“只因尚未酬报”神瑛侍者“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什么因“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什么警幻仙子因此“问及”绛珠仙草“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什么黛玉的“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曹雪芹楔子里的这些话纯属虚构,当然也谈不上欺骗读者,因为谁也不会相信这些。
“还泪说”取材于何处呢?宋朝有一段历史:宋开宝七年宋大将曹彬攻占金陵,南唐亡,一代擅长于诗词的风流天子李煜,被宋军掠入汴京。他每每感慨身世,其词情致凄婉。他在给旧宫人的信中写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见龙衮《江南录》),曹雪芹的“还泪之说”实起源于此。这一切不仅取源一个确实的典故,也取源于确实的亡国奴眼泪洗面的典故。曹雪芹不仅由此虚构了一个还泪之说,实际上也虚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变了形的“亡国奴”人物。所谓“变形”是“修成女身”。《红楼梦》于是由一个国家缩小到一个家庭,由一个朗朗乾坤缩小到一个“大观园”。“亡国奴”的“眼泪洗面”“荒唐”成了爱情上的林黛玉“亡家奴”的还泪之说。
按小说中的场面描写,林黛玉进贾府是被作为贾母掌上明珠看待的,这也是因为外孙一般都要比嫡系子孙娇惯些,事出于现实描写的必然。但林黛玉一进贾府在曹雪芹笔下却出现了一个“步步留心”并在“泣残红”里哭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道白。在此问题上,掌上明珠与唱词显然是矛盾的。曹雪芹为了照顾“亡国奴”的腔调,不惜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这个极不协调的文字硬塞在林黛玉的诗词里,这是曹雪芹为了照顾“真事隐”不得不顾此失彼的一种着笔。
林黛玉是披着“亡家奴”旗号的“亡国奴”,虽然“泣残红”里不少句子是伤春葬花一类的哀叹,但“覆巢之下无完卵”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却远远超过了一个少女伤感的范围。
曹雪芹以1645年四月二十六“扬州十日”大屠杀为背景和素材,展开了变形了的“亡国奴”林黛玉在“四月二十六日”“泣残红”一幕。
把林黛玉的“泣残红”仅理解为是一个“葬花词”当然是不妥的。但是“泣残红”到底是纯指“扬州十日”的血腥屠杀案,还是兼有悼朱明王朝的意思?我认为“泣残红”的“红”字,本身就意味着朱明王朝;但曹雪芹把“泣残红”这一天安排在“扬州十日”大屠杀的同一日,自然还是着重于“泣残红”在伤悼为朱明王朝殉难的史可法诸将士并八十余万扬州人民。当然,满清大屠杀的绝不是一个扬州,还有一个嘉定三屠等处,扬州十日不过一个代表罢了。
我们不仅从“四月二十六日”“泣残红”和“扬州十日”的四月二十六日开始的大屠杀相重合与满清五月初二进入北京五月初三开始统治中国和薛蟠五月初二说他“五月初三日”生辰相重合看出曹雪芹为什么把这两个不同时间不同事件安排在同一天但又不是同一天的动机,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深省悟林黛玉这个“孤女”为什么却来自扬州。
从以上薛蟠生日和林黛玉“泣残红”日期与明末清初两个特殊日期以及两个日期的特殊内容相吻合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红楼梦》并非什么自叙传也非一般小说,而是一篇带着相当“碍语”的却打着爱情小说幌子的政治小说。
在谈完《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四月二十六日”“泣残红”和薛蟠“五月初三”生日之后,在《红楼梦》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日期,它就是第十四回置于矛盾重重时间之中的林黛玉南下扬州葬父一事,即林如海亡于“九月初三”。这一日期也非泛泛之笔,它也并非一般胡诌的某人某日或其它胡诌的日期,它如同“四月二十六”和“五月初三”一样也与明末清初的一个历史事件有关。
1644年,李自成进占北京,明亡。在这个时期,明王朝一些遗老有自杀或被杀的。此年五月在满清占据北京的同时,南京诸臣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此年的九月三日福王在南京建立“旌忠祠”,祀在北京死难的诸朝臣。在这个问题上,《流寇志》作了如下记载:
九月丙戌(即“初一”)朔,命王基李乾德各带罪赴王应熊军前理饷……戊子初三,命建祠南京,赐祠名旌忠,祀北京死难诸臣,文臣二十二人,勳臣一人,戚臣一人: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赠太傅,谥文贞范景文……
(见《流寇志》205页)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南下扬州又入苏州葬父一节实乃指此。随着满清王朝全部统一中国,林黛玉在葬完父之后也彻底作了“亡国奴”了。
在说完此三处文字之后,还有蔡元培曾说过的“《石头记》叙事自明亡始。第一回所云,这一日三月十五日葫芦庙起火,烧了一夜,甄氏烧成瓦砾场,即指甲申三月间明愍帝殉国、北京失守之事也”(见《石头记索隐》)。李自成起义军于三月十四日兵临北京城下,明愍帝三月十九日上吊于煤山,明于三月中旬亡。蔡元培的说法也不无道理。
但是不是《红楼梦》中的所有日期都与每个历史事件日期相重合呢,我认为不可能全部一致。因为《红楼梦》毕竟是一部“游戏笔墨”的小说,亦不过取其大概而已。我们是在研究《红楼梦》的写作思想,而不是去附会每一个历史事实。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