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读后感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月内立即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的大局出发,答应皖南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是,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袭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2000多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将军与国民党谈判是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
事变后,周总理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确实,在读这本长篇的军事文学时,心中悲愤不已:这就是国民党历史上所谓难得的“大胜利”?
我一向是偏爱军事文学的,趁着寒假,我读完了《皖南事变》,甚是过瘾。
相较于以往我所阅读的军事文学,《皖南事变》有着尤为不同的风格:它传承了中国古典军事文学的真实与浪漫。这部长篇巨制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还是文学史学方面,甚至是社会学哲学领域都贡献颇丰,极富有真实性与思辨性。
黎汝清的笔下的血腥与杀戮更多被他对历史深处的真相的独到见解所取代,从这里,能读懂皖南事变背后的真实,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哲理。
历史上的方志敏,勇敢无畏,正直无私;作者笔下的方志敏有胆识,有气魄。方志敏留下的全军覆没的战略总结,一开始就提出了真理的客观性与实践性的问题,提出了能否毫不掩饰地总结自己造成的惨痛教训是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光明态度问题,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和实行问题,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哲理,并一直延续至项英的自传,“事业上的低调,行动上的高潮。”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不掩饰缺点和错误,自觉主动从过错中吸取教训,可以使人不断进步,走向成熟。在这方面,方志敏即是楷模。
1961年,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带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要求到会的同志传达到各省各地方。事后,当他得知许多地方没有传达,又在1962年7月,扩大的中央会议上说:“我的错误就可以隐瞒?同志们,不应当隐瞒。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毛泽东的自我批评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职务高低,都应该勇敢的承认自己的过错。
每当我们兴叹生命中许多行为错失带来的后悔的事业无济于事,正如我们虚度了许多没有耕耘的岁月,结果长出一串串酸得无法入口的葡萄,若能悬崖勒马,及时改正,就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哦——原来可以把酸葡萄榨成汁,差些砂糖不成了饮料?)
心中豁然开朗,本是乌云密布的天空晴朗了。在近几年的学校生活中,尤其是初入课堂的一二年,年少气盛、主观太强、性情固执等原因,特别容易犯错,其中最大的弊病就是错而不醒,因此错过了许多机会如人缘、友缘、善缘等等。事后,常被父母教育,“要反思,要检讨。”“每日三省”之类的。当时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现在想想觉着很有几分道理。只要面对现实,承认错误,吉尔改正错误,才是回头是岸,才不会继续沉沦。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宝藏,即使你享尽了世界上的荣华富贵,有时错失带来的苦痛总是缠绕——谁说生命不是在一连串的痛苦和错误中走向圆满?
最后借《道德经》中的名句,也算是从书中得到的箴言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