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列御寇·愚公移山
先秦寓言体神话小说。旧题列御寇撰。原载《列子·汤问》。李格非等《文言小说》、袁珂《神话选译百题》、公木等《历代寓言选》、李厚基主编《中国古代文言小说选译》 皆录入。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 年近九十的愚公,立志要搬掉太行、王屋这两座 “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他克服了人力不足的困难,面对智叟的取笑,毫不动摇,挖山不已,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特“命夸娥氏二子”,搬掉了两座大山。从此,冀州之南到汉水一带,其间再没有阻隔交通的山丘了。作品通过愚公移山感动天帝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雄伟气魄与坚韧毅力。它是一首“人定胜天”、“劳动改造自然”的颂歌。篇中的愚公形象,是我国古代小说故事中最完美的劳动者形象之一。“排除万难的无比坚毅性”和 “争取胜利的充分自信性”,是愚公的典型性格特征。它是中国人民良好素质和传统美德的活现。作品有三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1) 以神话传说的题材,融于寓言故事之中,想象奇特,故事荒诞,很有魅力。故事中描绘了人和神的形象,表现了愚公与智叟的思想冲突,而以天帝和大力神的帮助结尾。显然整篇都是以神话式的想象所构成。作者引用这个神话故事,当然已不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一自然现象的虚幻反映,而是在回答“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这类问题时,所引申的一种哲理思维,故事形象地表述了这样一个真理: 无微不积,无大不亏。积小可以成大,亏多可以至少 (至于故事的形象告诉人们的 “人定胜天” 的意义,则远远超过了作者的主观用意)。所以这个神话传说在 《列子》 中已流变为寓言体裁的故事。《韦伯斯特英语词典》把“寓言” 列为 “神话”的同义词,《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把“神话传说”和“寓言”用同一个词“fable”来表达,从愚公故事来看,是自有道理的。(2) 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精神”。先是“人山比”。用愚公的 “年且九十”,力量之弱,同两座 “方七百里,高万仞” 的大山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突出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其次是“夫妻比”。挖山之前,妻子表示怀疑,愚公并不以妻子之疑而动摇意志,毅然决然率领子孙干了起来。再其次是 “愚”、“智” 比。用智叟和愚公的对话相比,突出愚公的不愚形象。以此三比,愚公形象更加高大、丰满、感人。(3) 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全文篇幅虽短,但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用笔紧凑,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先摆出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搬山,家人纷纷赞许,本该立即行动,谁知愚公妻子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有移山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不解决,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容易解决。经过讨论,商定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盛况。就要写苦战不休,哪知跳出来个智叟,出现了移山的阻碍,愚公和智叟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突现了愚公精神之可贵,深化了主题。作品把人山矛盾和智愚矛盾交叉起来写,避免了平铺直叙,而增强了情节跌宕的气势,艺术魅力自然加强。愚公移山,妇孺皆知。毛泽东就写过《愚公移山》的文章,号召发扬愚公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印度佛经《佛说大意经》 中 “大意抒海”故事,其客观意义与 “愚公移山”相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