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归藏
战国“体杂小说”(有的学者称为“准志怪小说”)。撰人不详。《隋书·经籍志》著录,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易类小序》: “《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崇文总目》: “今但存《初经》、《齐母》、《本蓍》三篇,多阙乱不可详解。”《宋史·艺文志》著录薛贞注《归藏》三卷,即《初经》等三篇。但元后其书全亡。清人王谟、洪颐煊、严可均、马国翰等取《山海经》注、《文选》注、《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路史》等书中之遗文,成辑本,行于世,以洪颐煊《经典集林》本较佳。《周礼·春官宗伯下》郑玄注: “《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贾公彦说: “此《归藏易》 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归藏》原篇目可考者有《启筮》、《郑母经》、《齐母经》、《初经》、《本蓍》等;其内容,《隋志》称“唯载卜筮”。检其遗文,有些是论说性文辞,如 “乾为天……为血卦”条等; 有些是繇词,如“《剥》,良人得其玉,君子得其粟”条等。凡此,则类似《周易》。但和《周易》不同之处,则是它记录了非常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其它怪异之事。这些神话和怪异传说,有的可能是繇词,有的则为叙述性文字。如:“共工人面,蛇身朱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嵩高山,启母在此山化为石,而子启亦登仙。”“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昔者羿善射,弹十日,果毕之。”“丽山之子鼓,青羽人面马身。”“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乃之羽民,是生百鸟。”以上大多为上古神话和传说,还有的是地理博物传说。此外,一些有关卜筮的故事,亦多取古神话材料,反映出神话之迷信化。如:“昔女娲筮,张云幕而枚占,神明占之曰: ‘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 ‘果哉而有咎。’”“昔穆王天子筮出于西征,不吉,曰: ‘龙降于天,而道里修远,飞而冲天,苍苍其羽。’” 《归藏》 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嫦娥”神话。原引文“昔常(嫦)娥以不死之药服之,遂奔为月精”甚简,张衡《灵宪》所记则较详,学者们多疑为《归藏》原文 (详见 《嫦娥》条)。“嫦娥”神话是在战国兴起西王母神话之后产生的,当在战国中期之后,由 “不死之药”可知。“嫦娥奔月”的神话,对后代影响很大。汉时此神话盛传,马王堆西汉古墓所出帛画,即有“嫦娥奔月”。沙坪坝出土之汉代石棺画像,刻有两足蟾人立而持杵下捣,袁珂则谓两足人立之蟾即变形以后的嫦娥,所捣者当是“不死药”。后来,在神仙家那里,月中嫦娥是十分理想的仙话材料,于是由难看的癞蛤蟆,一变而为翩翩仙女,竟有人说她为“虚上夫人”(《文选·游仙诗》李善注),至唐代,月中又添出 “吴刚伐桂” (见《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归藏》虽多归为筮家之书,但其中多言神灵怪异,诚如《文心雕龙·诸子》所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弊十日,嫦娥奔月。”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