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曾国藩《冰鉴·二十一·内为精神,外为气色》原文及赏析

2021-09-10 09:31:56

  二十一 内为精神,外为气色

  【原文】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1)明、壮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2)后森发(3),望(4)后隐跃(5)”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育、昼满(6)、晚停(7)、暮静(8)”是也。

  【注释】

  (1)长:指青年时期;明,指气色光而洁。

  (2)朔:朔日,指农历的每月初一。

  (3)森发:如树木枝叶之繁茂。

  (4)望:望日,农历的每月十五。

  (5)隐跃:若隐若现。

  (6)昼满:白天气色充盈。

  (7)晚停:傍晚气色将伏。

  (8)暮静:夜间气色安宁。

  【译文】

  气是一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在人体内部表现为人的精神,在人体表面表现为人的气色。气色有多种形态:其中有贯穿人的一生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的淡,就是气稚色薄;青年时期气色为明,所谓的明,就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的艳,就是气丰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的素,就是气色实朴”。有贯穿一年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春季气色为青色——木色、春色,夏季气色为红色——火色、夏色,秋季气色为黄色——土色、秋色,冬季气色为白色——金色、冬色”。有贯穿一月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每月初一日之后如枝叶盛发,十五日之后则若隐若现”,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天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早晨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渐趋隐伏,夜间安宁平静”。

  【解读】

  “气”是人体的主宰。在内表现为精神,在外表现为气色。人的一生,气色不会恒定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身体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人的气色也就会随着人成长变化的各个阶段而变化。少年时,稚气未脱,色纯而雅;青年时,精力旺盛,色光而洁;壮年时,志得意满,色丰而盛;老年时,功成身退,色朴而实。人的面部在不同的季节也会呈现不同的气色。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人的生存欲望也最强烈,面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夏季,烈日炎炎,躁动不安,人的心情容易激动,面常呈现红色;秋季,秋高气爽,一片丰收之境,因丰收的喜悦,从面呈现出吉祥之色土色;冬季,皑皑白雪,寒风凛冽,因冷脸部常显紫色,但眉宇间仍能流露出安逸之色。

  典例阐幽

  面由心生,运由气宰

  一个人的外貌、身份地位可以通过一定的条件而改变,但其本质则是不易改变的。正所谓:本性难移。我们常常听说某人不严自威、天生一股慑人的气势,就属于这种性质。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曹操在准备接见西域一使者时,担心自己相貌不美,有失国威,故让一臣子扮成自己,他本人却站在假曹操旁边。使者谒见完毕退出来后,知根底的大臣问他对曹操的印象如何,那个使者说,曹操很好,但他旁边那个人更有英雄之气。

  观气术有时又称观人术。有一本名叫《辍耕录》的书中说了这么一件事:元朝初年,有一个名叫李国用的人,从北方来到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当时都传说他是个神人,能望气相人,据说他望气的水平很高。大至一个城市、一片森林,小至一个人都能见到上面发出的各种颜色的气,这种气有的黄灿灿的,有的火红的,有的七彩交加,非常好看。

  据传,这种气一般的凡人是看不到的,只有观气士才能看到,并且能从其中分辨出吉凶祸福来。

  李国用来到杭州之后,正值北方的元朝和南方的南宋王朝在交战,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北方的蒙古可汗忽必烈正雄心勃勃,打算荡平杭州,统一中国。迫于这种局势,南宋的王子王孙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恐不安。李国用一到杭州,便望见此城笼罩着一片黑气,知道这个城市不久将有血光之灾,早晚要城破易主。当时那些巨商大贾、达官贵人都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怎样,便不约而同地请李国用为他们望气。

  有一天,南宋谢皇后的孙子谢退乐预备了早餐,请李国用一同进食。李国用来到之后,便大摇大摆坐在中间最显赫的位置,那些平时趾高气扬的显贵们,只好在下位就座。席间,达官贵人们纷纷请求李国用预言吉凶,但李国用却看着他们,不发一言。此时,刚好有一下级官吏从外面走来,大家都认出是赵孟頫。此人面上生满风疮,一副倒霉样子。但是令人惊奇的是,李国用一见赵孟頫,便从座上站起来,起身迎了上去。他告诉座中客人说:“我从北方过长江之后,相人千万,只有这人的福分最大。等他面上的风疮好了之后,便会有帝王召见。请你们记住,他将来必定官至一品,名闻四海。”后来赵孟頫果真成了元朝忽必烈皇帝手下极其有名的大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名声显赫。而且他的书法也非常有名,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学习书法的人在临摹他的作品。

  根据气质断人前途命运,必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可全信,切不可迷信于其中,要理解一个人,还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辨别,才能更有把握。

  观人之色,应机而动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胡雪岩就被奉为“商场楷模”,他的一生可以说辉煌绮丽,虽然出身卑微,却能运用自己的才智,周旋于权贵政要之间,创造了亿万家财,他的成功和他在择友上的慧眼独具有很大关系。

  在胡雪岩生活的年代,做生意必然要面对一股特殊的势力,就是江湖帮派。晚清乱世,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的监管力度大不如前,江湖帮派随着社会的混乱而形成,并逐渐成为社会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在当时经商,必须与江湖势力打交道。胡雪岩更深知这一点。

  漕帮控制着水路运输,而江浙一带是清朝产粮重地,粮食运往北方的重要途径就是水路。王有龄上任“海运局”坐办,统管浙江一省的粮食北运,这时上面要求从上海迅速海运至京。时间紧迫,漕米一时到不了上海,胡雪岩想出妙计,就是先在上海买商米代替,等漕米运到上海归垫,即由粮商先卖出,再买进。胡雪岩随王有龄一路坐船到上海,到了松江,听说松江漕帮有十万石米想脱价求现,于是他们商议弃舟登岸,由胡雪岩出面谈定这桩生意。胡雪岩经多方打听,大概知道漕帮的情况,松江漕帮中现在主事姓魏,行五,人称“魏老五”。胡雪岩很清楚这宗生意不容易做,可一旦做成,浙江粮米的运输任务也就完成了,所以决定亲自登门拜访魏老五。

  胡雪岩在老朋友张老板和李老板的引领下来到了魏家。碰巧“魏老五”不在家,家中只有他的老母亲,胡雪岩仔细观察一下,发现魏夫人面露英气,在魏家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力。胡雪岩以后辈之礼拜见,老太太有些倚老卖老似的口气称“不敢当”身子却略微的倾了倾,紧接着用一双锐利的眼睛上下打量了胡雪岩一番,胡雪岩决定从魏母着手来突破魏老五。

  魏老夫人首先发问说:“不知三位来此,有何见教?”胡雪岩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晚辈的东家一直很仰慕魏老爷子,此次路过宝地,特地让晚辈前来拜访,并想请魏老爷子去小酌几杯,以表晚辈们的敬意。”

  一阵寒暄过后,魏夫人直率地问胡雪岩此行的真正目的,胡雪岩也就不拐弯抹角了,他向魏老夫人详细地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听完他的话后,魏老夫人缓缓地闭上眼睛,胡雪岩心里很平静,因为漕帮的反映早在他的意料之内。良久,魏老夫人睁开眼,炯炯逼人地看着他,脸上的表情没有刚才那么慈善了,说:“胡老板,你知不知道漕运改走了海道,这就等于是砸了我们漕帮的饭碗,至于丰裕卖米一事,我不太清楚,不过在商言商,胡老板有钱买米,丰裕不卖,于情于理都不太合适,我们漕帮一定会出来说两句公道话的。倘若只是垫一垫,做生意的人本来求利,自然也要敲一敲算盘,此刻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听了魏老夫人的一番话,胡雪岩并没有灰心,相反却更加胸有成竹的大声说道:“老前辈,恕我直言。如今战事紧急,朝廷急等浙米进京,为此已经撤了好几个官了,此次如若再延误,朝廷追究下来,我们都难逃罪责,我想漕帮也难辞其咎吧!为漕帮的兄弟想想,若误在河运,追究下来,全帮兄弟休戚相关,很有可能被打上通匪的罪名,前辈安忍如此?”

  江湖中办事很重情、义二字,胡雪岩巧妙地以“义”相激,正中要害,使得魏老夫人不得不仔细思量。胡雪岩又详尽地给魏老夫人分析利害之处,魏老夫人终于心中默许,遂叫人将魏老五找回来。

  只见魏老五其人,约四十来岁,生得矮小而沉静,但浑身肌肉黝黑饱满,两只眼睛暗含神光,一看就知道是个厉害的角色。魏老夫人将他引见给胡雪岩等人。魏老五对他们非常客气,称胡雪岩为“先生。”

  魏老夫人说:“胡先生可以说是祖师爷哪里来的人,一副侠义心肠,以后你就称他为爷叔吧。”魏老五立即改口叫道:“爷叔。”

  “爷叔”是漕帮中人对帮外至交的敬称,漕帮上下都非常尊敬,这一点还真叫胡雪岩有点受宠若惊,虽然他极力推辞,但魏老夫人向来说一不二,魏老五更是一口一个爷叔地叫着,其余人也就跟着这么称呼他了。

  当晚,胡雪岩请魏老五到自己的住处,商谈买米的事,见魏老五面露犹豫之色,只是迫于母亲的面子不好讲,所以口头上答应了,心里却是十二分的不愿意。见此情景,胡雪岩并没有强人所难。他诚恳地问对方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并请魏老五直说,否则就不买这批米了。魏老五见他这么爽快,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就把自己心中的隐忧和盘托出。原来自从官粮海运以后,漕帮就一直处于困境,目前正是缺少钱的时候,他们急需将这十几万石粮食变现,如今垫付了海运局,虽然有些差额可赚,但是将来收回来的仍然是米,所以魏老五为难。

  胡雪岩了解这一情况后,马上找钱庄老板张胖子商量,看钱庄能不能等漕帮把退还的米卖掉后再收回现在支付的银两。张胖子对胡雪岩非常信任,言听计从,二话没说答应了。

  魏老五的问题解决了,他自然高兴,同时也极为欣赏胡雪岩的义气,觉得他不像其他商人那么势利,于是买米的事很快就办妥了。

  胡雪岩不但买到了米,还买到了魏老五的“情”。从此以后,魏老五对胡雪岩唯命是从,只要是胡雪岩的货,漕帮绝对优先运输。所以胡雪岩的货运向来是畅通无阻,来往迅速,不仅如此,魏老五还把他在漕帮了解到的商业信息,及时向胡雪岩报告,使得胡雪岩在第一时间得知商业情报,在商业活动中抢占先机。

  胡雪岩跟魏老五成为朋友,一开始固然有利用的成分,但当他觉得魏老五是可交之人后,立即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设身处地地替魏老五着想,终于赢得了魏老五的尊敬,二人也因此成了至交。商人在交友时都着眼于利,然而胡雪岩不然,他一旦发现意气相投就会以心相交,所以总是能够交到知心朋友,而这些朋友反过来又对他一生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察言观色,平反冤案

  《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尧是通过人的相貌取人;舜是依据人的态色取人。《韩诗外传》记载,如果有温顺善良之意在心中,可以通过眉目之间看到,如果心中有邪恶污秽之意,眉目也不能掩盖。

  司马悦,字庆宗,司马楚之孙。魏世宗初年,任镇远将军,豫州刺史,在他主持州政时,就通过犯人的气色,发现了案件的疑点,纠正了一起冤案。

  汝南上蔡有个叫董毛奴的人带着五千钱出门,不久被人发现死在了路上。经过勘查现场,是被人谋财害命,身上的钱财被全部掠去。这场抢劫杀人案立即引起了郡县官府的重视,马上组织人马四处调查案情,最后,疑点集中到一个叫张堤的身上,官府便派人到家中搜查,果然发现了董毛奴身上丢失的五千钱,不由分说,张堤被押到县衙审问。审案过程意外的顺利,张堤一见满堂的刑具个一个个如狼似虎的衙役,被吓得战栗不止,不待拷问便结结巴巴交代了案情,承认董毛奴是自己所杀。案子很快审理结案,等待批复处决。

  这桩杀人案报道了州府中,司马悦仔细审阅了案卷,发现有疑点,就又重新提审案犯。他见张堤面目和善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全无一般恶徒的那种凶悍奸猾的嘴脸,司马悦察言观色,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胆小柔弱的人竟会是拦路抢劫,凶残地下毒手杀人。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他怀疑案情别有洞天,于是将董毛奴的哥哥董灵找来,问他:“杀人夺财,不会轻而易举,凶手作案,恐怕被人发现,当时一定十分慌张仓促,会在现场遗留证物,知不知道此贼慌忙之中留下何物?”董灵如是禀告:“仅有刀鞘一把。”司马悦命人取刀鞘呈上来,反复验看,肯定地说:“此刀鞘做工精良,非这小小里巷工匠可以打造,须速速查清来历。”退堂后,他派人持刀鞘在州城中四处打探,请制刀的工匠们辨认。

  有个工匠郭门来报,称此刀鞘出自己手,去年卖给城中的董及祖。司马悦立即派人捉拿董及祖归案。厉声责问:“你是如何杀人夺财的据实招来!”董及祖哪里肯承认,先是装作一概不知,连连喊冤。司马悦当堂取出刀鞘道:“你杀人情急,将刀鞘留在现场了,分明是你谋财害命,有证据在此,还敢狡辩!”董及祖见有刀鞘为证,难以抵赖,只好慢慢将事情道出。司马悦并未就此结案,又派左右搜身,见他里面穿着董毛奴的黑色短衣。事实确凿,董及祖无疑就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所以,将张堤无罪开释,好言安慰,并将董及祖收入死牢,依法处决。

  历史上借助犯人的面部气色表情来断案的例子屡见不鲜,正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中所说:真正智能之士的颜色必然难以穷尽,真正仁德之士的颜色必然受人尊敬,真正勇士的颜色必然难以震慑威赫,真正忠心之士的颜色必然可亲可敬,真正廉洁之士必然有难以污染的颜色。真正宁静之士必然有可以信赖的颜色。本质纯正的颜色明朗皓白,安静镇定,本质欺伪的颜色烦乱不堪,使人厌倦,人虽然想居中不偏,但颜色却不能尽如人意。

  心若止水,将相之才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当过太常卿。谢安四岁时,谯郡的桓彝见他,惊讶地说:“此子风神秀明,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差。”

  谢安年轻时举止镇定,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优雅,能写一手漂亮的行书。东晋初年不少名士都很器重他,因此,他很小的时候已经负有盛名。

  谢安并不想借名望去谋取高官厚禄。东晋朝廷想召他进司徒府,又任命他为佐着作郎,他都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他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交游,出门打猎捕鱼,回来吟诗作文,就是不愿意出仕做官。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因为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派郡县的官吏去催他。谢安万不得已,只好勉强去就任,但是只待了一个月又辞职回到会稽。后来,朝廷多次召他为官,但谢安仍然不答应,这引起一些朝臣的不满,他们上书指责谢安,朝廷因此决定对谢安终生不得录用,但是谢安根本没放心上。

  一次,谢安和孙绰等人一起泛舟大海,突然起了大风,其他人都很惊慌,只有谢安神色自若。船夫见他这样,依然驾着船漫游。风浪越来越大,谢安才慢慢说:“风这么大,咱们还是回去吧?”船夫听到他这么说,才返航回去。所有人都非常钦佩谢安镇定自若的风度。

  谢安的弟弟谢万是西中郎将,承担着守边的重任,可谢安虽然隐居,名望却远远地超过谢万。谢安的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眼看着刘氏家族其他人都有高官厚禄,而谢安仍然隐退山林中,就对谢安说:“您难道不想像他们一样吗?”谢安用手捂住鼻子说:“只怕难免要这样。”

  公元359年,谢万被免职,谢安才步入仕途,那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同意了。这件事竟然引起了朝野的轰动,在他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朝野百官都来为他送行。中丞高嵩开玩笑说:“您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隐居在东山,百姓常议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苍生又将如卿何!”听了这样的话,谢安毫不介意。桓温得到了谢安,却万分高兴,谢安告辞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一次,桓温去谢安家,谢安正在整理头发。谢安天性比较慢,过了很久才弄好,叫侍从去取头巾。桓温制止说:“先让司马戴好帽子吧。”可见,当时桓温对谢安多么器重。

  公元371年,桓温想在中原立功,提高自己的声望,没想到在枋头一战遭到惨败。为了重立威名,他听从郗超的建议,在咸安元年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这时,谢安已经是侍中,不久又升为吏部尚书。他清楚地知道桓温的野心,尽心尽力地匡扶朝廷。不到一年简文帝就在忧虑恐慌中死去,由司马曜继位就是孝武帝。桓温以奔丧为由进京,率领军队到了建康城外,在新亭预先埋伏好士兵,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那时,京城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镇定自若地说:“晋朝的存亡,就在此行。”王坦之硬着头皮和谢安来到桓温的营帐见到桓温,王坦之紧张得汗流浃背。谢安从容不迫地就座,平静地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守四方,明公怎么在幕后埋伏士兵呢?”桓温尴尬地笑了笑,下令撤掉埋伏。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就这样被谢安从容化解了。王坦之素来与谢安齐名,这次让王坦之自叹不如。孝武帝年龄还小,没有掌握实权,桓温又威慑朝廷内外。谢安和王坦之全心全意辅佐孝武帝,朝廷大体上平安无事。这一年桓温病重,想要朝廷给他加封殊荣。谢安故意拖延时间,对起草好的诏书改了又改,迟迟不肯颁诏。桓温最终也没等到。

  桓温死后,谢安升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加封后将军。不久,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谢安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做出了长远的打算,仍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军事,镇守京口。桓冲深明大义,尽职尽责。这就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当时人人都称赞谢安,把他比做王导,并认为他的文雅胜过王导。安定内部之后,谢安又把注意力转移到来自北方的威胁。当时,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在和前秦的交战中连连失败。谢安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镇守广陵,掌管北方的军队。谢玄也的确是一个军事人才,他训练了一支精锐的队伍,被人们称为“北府兵”。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号称百万之师,从长安出发进攻东晋。在往南的路上,尘土弥漫,步兵、骑兵,加上车辆、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里路那么长,一直逼近淮河、淝水。军情危急,建康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气氛中。朝廷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军事。谢安仍然非常镇定,从他的表情上根本看不出来发生了这样的大事。他命令谢石、谢玄率领八万人马去抵抗前秦。桓冲担心建康的安危,要派三千精兵来保护京师,被谢安拒绝了。谢玄的北府兵虽然勇猛,可毕竟兵力不足前秦的十分之一,心里很紧张。出发前,谢玄特意去询问谢安,仗怎么打。可谢安听了像没事一样,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安排好了。”说完再也不开口。谢玄不敢再问,又派张玄去请示。谢安闭口不谈军事,却拖着张玄到山中别墅去下棋,还对张玄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比输赢。

  谢安的棋艺平时比不上张玄,可张玄这一天根本没有心思下棋,都输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昊说:“别墅给你了。”说完又去登山游玩,直到晚上才回来。这天晚上,谢安把谢玄、谢石等将领召到家中,把每个人的任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众将领才高高兴兴地回到军营。谢玄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派人快马加鞭向谢安报喜。当时,谢安正在家中和客人下棋。他看完信,顺手放在床边,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继续下棋。客人知道这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情况怎么样?”谢安仍然神色如常慢慢地说:“我们已经打败了了敌人。”客人听了,高兴得难以言喻,不想再下棋,一心想赶快把这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

  送走客人,正要回内室,谢安兴奋的心情再也抑制不住,在过门槛时,竟然忘记了抬脚,猛地摔了进去,把木屐的牙都折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让谢安的声望达到了极点,人们都很敬重他。谢安有位同乡被免职回家,去看望谢安。谢安问他有多少积蓄,同乡说:“五万把蒲葵扇。”谢安就拿了一把握在手上,京城的士大夫和百姓都争着买这种蒲葵扇,扇价一下子涨了好几倍。谢安喜欢朗诵诗文,因为有鼻病,声音低沉粗重,很多名流雅士学他的样子吟诗,但始终达不到他的效果。于是,有些人就故意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的声音。可见谢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何等的重要。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