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容以七尺,貌合两仪
【原文】
容(1)以六尺为期,貌合(2)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额相称(3),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容贵“整(4)”,“整”非整齐之谓。短不豕(5)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宜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直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6),不拜相即鼎甲矣。
【注释】
(1)容:指人的身材。
(2)合:符合。
(3)相顾相称:人体各部位相互照应匹配,均匀协调。
(4)整:指匀称,均衡。
(5)豕(shǐ):猪。
(6)妙神:指总体风度,气质上佳,超凡脱俗。
【译文】
凡是观人形貌姿容以六尺躯体为限度,看面貌则以两只眼睛来评断。人的胸腹手足,都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关联,都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之气相互贯通,也具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体的各个部位,如果相互照应、匹配,彼此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而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其命运就不值一提了。
人的姿容可贵之处就在于“整”,这个“整”并非整齐划一的意思,而是要组成人体的各部分均衡、匀称,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完美的整体,就身材而言,个子不要矮得像一头蹲着的猪;个子高也可以,但绝不能像一棵孤单耸立的茅草。从体形来看,体态不可以胖得像一头贪吃而体态臃肿的熊;但也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单薄的寒鸦。这些就是本节所说的“整”。再从身体各部位来看,背部要浑圆而厚实,腹部要突出而平坦,手要温润柔软,手掌则要弯曲如弓,脚背要丰厚饱满,脚心不宜太平,弯到能藏下鸡蛋为佳,这也是所谓的“整”。五短身材虽看似不甚了了,却大多地位高贵,两腿长得过分的长往往命运不佳。一个人走路来好似负重前行,那么此人必定有高官之运,若像老鼠般步子细碎急促,两眼左顾右盼且目光闪烁不定者,必是贪财好利之徒。这些都是常见格局,屡试不爽,鲜有例外。如两手长于上身(最好超过膝盖),上身比下身长,再有着一副上佳之骨,那么一定会有公侯之封。再如皮肤细腻柔润,似绫罗布满全身。胸部骨骼又隐而不现,文秀别致,再有一副奇佳的神态的话,日后不入相就是入鼎甲之列。
【解读】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的相貌、性格千差万别。然而“容”“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指的是人的人体以及其表现出来的情态,一是指:身体的静态表现,二是指:身体的动态表现,如言谈举止。静态表现可以发现人的外在美;动态表现可以发现人的心的素养和品质。“貌”是容的一部分,一是构成貌的各个部分,如:眼、耳、鼻、口、眉都属于静态。二是动态的貌,它构成了人的情态。
典例阐幽
以貌取人,错失良才
孔子曾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话告诫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否则后悔晚矣!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在进围雒县时,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时年36岁。刘备悲痛万分,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厚葬于落凤坡。
三国时,东吴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主,却也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东吴大都督周瑜死后,鲁肃曾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相见之后却心有不悦。因为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象古怪,孙权便错误地认为庞统只不过是一介狂士,没有什么大才。但是鲁肃提醒孙权说:“庞统在赤壁大战中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想以其说服孙权。而孙权却固执己见,最终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于是就做了个顺水人情,转而把庞统推荐给刘备。谁知求贤若渴的刘皇叔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相貌丑陋,只让他做了个小小的耒阳县令,腹有旷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不佳,竟然报国无门,不得重用。庞统在任耒阳县令任期间不理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跟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刘备进入西川前,蜀地归刘璋管辖。刘璋是个无能懦弱的人,不能任用贤能,再加上边境有张鲁时时地侵犯,西川迟早要被人吞并,因此手下的人才各有各的打算,张松借去许昌向曹操求援的机会,暗藏一幅西川军事地图,如果曹操看得起他,他就把地图拱手相送,那时曹操统一了北方,实际上还可以轻易地攻取西川,那样刘备就没有了根据地,历史兴许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是曹操偏偏就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结果丧失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张松是西川出了名的人物,但是长得丑,尖头,暴额,牙齿也露出来了。张松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受命出使曹营,联络曹操来治理蜀中,自己也将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张松带了随从、礼品很快到了许都。此时的曹操,刚评定了西凉马超的叛乱,准备进攻汉中。曹操这时正志得意满,见张松相貌丑陋,语言中又有顶撞,遂将张松乱棍赶走;张松一怒之下,扬长而去。刘备和诸葛亮得知张松出川后,便派了探子前去打听。张松受了曹操的气,加上在刘璋处夸下海口,无法交差,于是决定另投他人,想去探探刘备君臣的虚实。张松的境遇很快被刘备得知,先差赵云到襄阳迎候;又嘱关羽在秦楚古道湖北荆门境内的大营盛情款待,并医治好了张松的顽疾。跟着,刘备又举行隆重仪式,亲率文武官员出城相迎。刘备对张松礼敬有加,但是不谈国事,即使张松向诸葛亮和庞统问及,也被刘备用闲话岔开。连续三天这样,反而令张松不解。三天后,在十里长亭,刘备为张松饯行。这时的刘备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张松能够为自己效力。张松这才明白刘备是自己值得投奔的明主。于是把西川军事地图双手奉上,说明利弊,劝说刘备谋夺西川。
孙权、曹操乃一代雄主,求贤如渴,任贤唯能,却都在阴沟了翻了船。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此人进行全面的考察,看其是徒有虚名,还是有真才实学。要有相当的胸襟和气魄。如果不发挥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而是单凭一个人的相貌来判断人才的能力,进而加以取舍,那么必将空留遗恨。
容貌不恭敬,灾祸此中生
以容止观人,由来已久,《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尧依据人的容貌设官授职。”《孝经》里有“容貌举止可以观瞻,进退有据,可为法度”的记载。《礼记·曲礼》说:“步履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目光要端庄,口气要和蔼,声音要恬静,头颈要端直,气色要肃穆;态度要端庄”。《汉书·五行志》里记载的因容貌不恭敬而获罪取咎的事例达十几条,其中关于举止的有三条;《汉书·五行志》的叙述虽然很拘泥琐碎,但也是为后人为人处世,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鉴戒。
《春秋左氏传》记载:桓公十三年,楚国的大将屈瑕讨伐罗国,斗伯比为屈瑕送行,回来时斗伯比告诉他的车夫说:“屈瑕这次一定要失败,举止高傲,心思不定啊!”于是马上晋见楚国国君,告诉自己对于屈瑕的看法。楚国国君马上派人追回屈瑕,最终是来不及了。屈瑕率军攻打罗国,路上不加防备。到了罗国,罗国人严阵以待,予以抵抗,屈瑕大败,自杀而死。
僖公十一年,周朝派遣内史过向晋惠公颁赐诏命,晋惠公接受玉器时显得很懒散。完成使命后,内史过告诉周王说:“晋国国君大概要断子绝孙了!国王您颁赐诏命于他,而他接受玉器时却显得很懒散,这已是自暴自弃了,怎么能有继承之君?”礼仪是国家政治的重要事务;恭敬是安身立命的重要途径;如果为人不恭敬,就会礼仪行不通,礼仪行不通,就会君臣上下混乱不堪,这样一来,国家如何能长盛不衰?僖公二十一年,晋惠公死去,晋怀公继位为君,而晋国人杀死晋怀公,另立晋文公为君。
成公十三年,晋国国君派卸铸去鲁国请求军事支援,而卸铸在处理与鲁国的事务时很不恭敬,孟献子便说:“国家难道要亡了吗?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要事,恭敬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卸铸为人处世不得要领,安身立命没有基础!而且卸铸是先朝国君留下的辅弼大臣,接受命令出使鲁国,请求军事援助,应该以国家大事为重。然而卸铸却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怎么能不灭身亡家?”成公十七年,卸氏家族灭亡。成公十三年,各诸侯国国君朝觐周王,跟随刘康公讨伐秦国。成肃公在社稷坛接受服肉,态度很不恭敬,刘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人居天地之间,受命而生,这是上天的意志,也是命运的安排。所以言语行动、举手投足要讲究礼仪、注意威严,这样才能顺应天命。贤能的人因此而获得上天的赐福,而不贤能的人因此而获罪罹祸,所以君子要经常熟习礼仪,小人只有出力卖命;熟习礼仪的关键要常存恭敬之心,出力劳作的关键是要悖谨笃诚;恭敬的目的在于供养神灵,而笃诚的目的在于保守家业。国家的重要军国大事有两件,一是祭祀,二是征伐。祭祀时有执脂之事,征伐时有受服之事,这都是供养神灵的大礼仪。但是,成肃公接受服肉时大为不恭,这不是反其道而行吗?”当年五月,成肃公死去。
成公十四年,卫定公招待苦成叔,宁惠子任相职。宴席上,苦成叔态度倨傲不礼,宁惠子说:“苦成叔家要败亡了!古时候,宴请别人是为展示威严礼仪,免灾去祸,所以《诗经》有这样的诗句:‘犀牛角杯也陈列,美酒那样的温和,既不求取,也不倨傲,只是祈求万福来临。’现在苦成叔态度倨傲不礼,这是招致祸患的事啊!”过了三年,苦成叔家族便败亡了。
成公十六年,晋国国君在周朝都城大会诸侯,单襄公看到晋厉公高视阔步,目中无人,就告诉鲁国国君说:“晋国恐怕将有大乱出现。”
襄公七年,卫国的孙文子出使鲁国,鲁国国君登上坛台,孙文子也跟着登上,叔孙穆子担任相职,看到这种情况就走上前去说道:“在各国诸侯会集的时候,我国国君从来都是走在卫国国君前面,今您却和我国国君并行而登,尽管我国国君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您难道能心安理得吗?”孙文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但也没有承认错误、请求原谅的意思。叔孙穆子便说:“孙文子一定会败亡!身为臣子,却冒行君礼,知道犯错而毫无改过从善之意,这是家败人亡的事啊。”襄公十四年,孙文子因驱逐卫国国君而自己最终叛逃外国。
襄公二十八年,蔡景侯从晋国回国,途经郑国时,郑国国君宴请蔡景侯,蔡景侯态度不恭。子产说:“蔡国国君肯定逃脱不了祸患!他犯的错误太大了。以前国君派子展前往东门犒劳军队而子展态度倨傲不恭,我说过:‘要更换这个人!’现在蔡国国君接受宴请而怠慢不敬!蔡国是个小国,对待大国怠慢不敬,自以为是,必将难逃死祸!如果蔡国国君出现祸患,肯定是由他的儿子引起,荒淫奢侈,不守父道,这样的人肯定子孙会出现祸患!”襄公三十年,蔡景侯便被他的太子般杀死。襄公三十一年,卫国的北宫文子出使楚国,见到楚国令尹围的仪仗规模很大,逾越了规矩,回来后对卫国国君说:“楚国的令尹派头很大,好似国君一般!他恐怕会有别的想法,虽然能实现他的愿望,但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卫国国君说:“你怎么能知道呢?”北宫文子回答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诗,‘恭敬谨慎,注意威仪,是百姓取法的准则’,现在楚国令尹没有威仪,百姓也就没有取法的准则了,无法给百姓提供取法准则的人,在上位治理天下,是不会有善终的!”
襄公三十一年,鲁国国君死去,季武子等人准备立公子稠为国君,而穆叔反对说:“这个人啊,居丧时根本没有哀痛的表情,悲痛的时候却面呈欢欣快乐,这就是没有规矩尺度,没有规矩尺度的人,很少有不招惹祸患的,如果立他为鲁国国君,季家肯定会有麻烦!”季武子不听穆叔的劝阻,终于立公子稠为国君。举行丧礼时,三次更换丧服,不守丧葬之礼,这就是鲁昭公。鲁昭公立后二十五年,听从臣下建议攻打季家,结果兵败出奔,死在外国。
昭公十一年的夏天,周单子在戚这个地方集会,周单子视线低下,言语迟缓,晋国的叔向据此认为“周单子一定会死难临头!”
昭公二十一年三月,安葬蔡平公,蔡太子朱失去君位,地位很卑下。鲁国参加送葬的官员回来后告诉鲁国的昭子,昭子感叹说:“蔡国要亡了,蔡国要亡了!如果蔡国不灭亡,这样的国君,也不会有善终!《诗经》说:‘君主对政事不懈怠,百姓才能休养生息!’现在蔡国国君刚刚继位,而原来的太子就贬黜卑位,这将怎么办!”十月,蔡国国君出奔楚国。
定公十五年,邾国国君邾隐公来朝见鲁国国君,邾隐公高高地捧着玉器礼物,仰望着鲁国国君,而鲁国国君接受玉器礼物时漫不经心地俯视着邾隐公。子贡看到了这个场面,说道:“按照礼仪规则来看,两国国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所谓礼仪,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大事,在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之中体现出礼仪的精神。朝觐、祭祀、丧葬和征伐是礼仪中的大事。现在两国国君在春天朝觐时都不守礼仪法度,守礼遵仪之心已经丧失了!朝觐时嘉礼都这样不守规矩,如何能长久?仰望鲁国国君是骄妄,俯视邾隐公也是非礼之举!骄妄近乎叛乱,隆替近乎损身。君主是国家的首脑,国家要亡了!”
命之不惜,何足惧哉
姬光弑君夺位,利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吴王阖闾。
吴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奔在外,招纳敢死之士,结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为父报仇。吴王深知庆忌此人健步如飞、快马莫及、勇猛非常,万人莫敌,今闻有此企图,深以为忧,想派人去行刺,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伍子胥便给他寻来了一位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不觉大失所望,很不高兴地问:“你就是伍大夫力荐的勇士要离吗?”要离回答说:“臣细小无力,当风则伏,背风则倒,何勇之有!但是如果大王有所差遣的话,必定尽我所能!”阖闾听了更不高兴了,伍子胥深知其意,便说:“好马不再高大,只要能负重跑得远就是良马。要离虽形貌丑陋,却非常机警能干,一定会顺利地完成王命!”
阖闾见伍子胥力荐,便邀请要离到后宫去密谈,要离便问:“大王心中所患,要差遣小人的是不是庆忌的事呢?我能够刺杀他!”阖闾笑着说:“庆忌是个了不起的人,他走逾奔马,矫健如神,万夫莫当,恐怕你刺杀不了他。”要离说:“善杀人者,在智不在力,臣只要能接近庆忌,就可以把他杀了!”阖闾说:“庆忌是个聪明人怎么肯轻易接近外人呢?”要离满怀信心地说:“我有办法要他接近我,非让他相信我不可。他现在正在招收亡命之徒,图谋不轨,我正可诈称罪臣,投奔于他。大王请斩我的右手,杀我的家人,这样,庆忌岂有不相信之理?”阖闾蹙眉说:“你本无罪,怎可下此毒手?”要离激昂地说:“臣闻安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的,不能说是忠;贪恋家室,忘君之忧者,不是义士所为。我能全忠全义,就是毁了全家,亦是甘心的!”伍子胥也在一旁说:“要离能为国忘家,真是忠烈之士,若在成功之日,追讨他的功勋,旌表他的妻子,使其扬名后世,这是一举两得的义举啊!”于是,阖闾才答应这样做。
次日,伍子胥偕要离入朝,力荐要离为将军,率兵进攻楚国。阖闾闻奏,怒斥伍子胥说:“看要离身矮力微,杀鸡无胆,骑马无威,怎能做将军,真是胡说八道,岂有此理!”要离跟着启奏说:“大王可谓忘恩负义至极了,伍子胥为大王安定了江山,大王却不替伍大夫报楚王之仇。”阖闾拍案而起,说:“这是国家大事,非你所知的,居然还当面责辱寡人?”立即下令把要离的右臂砍了,押入监狱,并拘捕了他的妻子。伍子胥叹息而出,群臣莫名其妙。过了几天,伍子胥暗中让狱官放松对要离的监视,要离趁机越狱跑了,阖闾下令把要离的妻子斩首,弃市示众。
要离跑出吴境,一路上逢人诉冤,访得庆忌在卫国,便跑到卫国去求见。庆忌怀疑他诡诈,不肯收容,要离便把衣服脱下来,庆忌见他已被斩了右臂,方才相信,便问:“阖闾既然砍了你的手把你变成残废,究竟你来见我有什么意思?”要离说:“臣闻阖闾弑公子的父亲,现在公子联结诸侯,想复仇雪恨,所以特来投靠,虽不能冲锋陷阵,但做向导还是可以的,我对五国的山川形势相当熟悉。只要公子报了仇,我亦雪了杀妻之恨,就心满意足了。”庆忌犹未深信,刚巧有个心腹来报说,要离的妻子已被阖闾斩首示众。要离一听,大哭起来,咬牙切齿地遥指阖闾大骂。这样,庆忌方才深信不疑。
庆忌说:“阖闾目前用伍子胥和伯噽为谋士,练兵选将,国内大治,我兵微将寡,又怎可以和他抗衡,泄胸中怨气呢!”要离说:“伯噽乃无谋之辈,不足为虑;只有一个伍子胥还算个人才,智勇皆备,但今亦与阖闾有隙。”庆忌说:“怎解?”要离说:“所以公子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伍子胥之所以尽力帮助阖闾,目的是借兵伐楚,报其父兄之仇,但现在楚平王已死,仇家费无极亦死,阖闾安于王位,天天只顾酒色,不想替伍子胥复仇了。就以眼下的事来说,伍子胥力荐我率兵伐楚,阖闾便当面指责他,还杀鸡儆猴,加罪于我,伍子胥怨恨阖闾已久了。老实说,我这次能越狱逃跑,亦是伍子胥运动狱官。他曾嘱咐过我:你此去先见公子,察看如何动静,若肯为我伍子胥报仇,愿为内应,以赎过去杀君之罪。公子不乘此时发兵入吴,更待何时?怕再无报仇的日子了。”说完大哭,猛在地上磕头。庆忌劝住他说:“好,好!我听你的,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兵”庆忌把要离带回住处艾城。作为心腹,委任他训练军士,修制兵船。
三个月过去了,庆忌在要离的怂恿下,大举义旗,出兵两路,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地杀往吴国。要离对庆忌说:“公子您应该亲自坐在战舰的船头,这样既可以鼓舞士气,又便于指挥船队前进。”庆忌听从了要离的建议,亲自在船头坐定,要离手执短矛在一旁侍立。大军浩浩荡荡向前进发,忽然江面刮来一阵强风,庆忌的战船被风刮的摇晃不定,庆忌也随着船体的摇晃而坐立不稳。要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着颠簸摇晃之势以短矛刺中庆忌,短矛透入心窝,穿其后背而出。身受重伤的庆忌此刻才醒悟要离断臂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不愧为天下第一勇士,他忍着剧痛,单手提着要离,把他的头投入水中,如此三次,然后又把淹得半死的要离横放到自己的膝盖上,大笑着对他说:“天下居然有像你这样的勇士,竟然能用这种苦肉计来刺杀我。”庆忌身边的卫士冲上来要把要离碎尸万段,庆忌摆了摆手说:“这个人是天下少有的勇士,我们怎么可以在一天之内杀死天下两个勇士呢!”庆忌伤势太重,渐觉不支,他深知自己不能支撑多久了,就对他左右的卫士说:“你们不要杀死要离,放他回吴国,以表彰他对主人的忠诚。”说完,他把要离扔到甲板上,自己用手抽出刺穿身体的短矛,失血而死。
庆忌的卫士们遵照遗命并没有为难他。但是要离想自己从此就不能容于世,便举身投水自杀,却被庆忌手下的卫士们捞上来。左右的人劝他快回吴国领赏。要离却说:“我受吴王礼遇之恩,为了刺杀庆忌,我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甚至连妻子的性命都搭上了,难道我还会在乎什么钱财和爵位吗?你们可以把我的尸体送到吴国,吴王一定会重赏你们的。”说完,他猛地从卫士手中夺得佩剑,自刎而死。
胆大心细,布兵退敌
王越,字世昌,身材高大,多力善射,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谋略家。明朝景泰二年中进士,据说在殿试的时候,忽然刮起一阵旋风,他的答卷被大风卷走了,眼看那么多年的付出将付之东流,他居然在剩下不多的时间内又写好了一份答卷。其人之才华可见一斑。
王越中进士后,开始到陕西出任地方御史。到天顺初年,才当上山东按察使。天顺七年,大同提督军务空缺,经人推荐,王越接替了这一职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北元由战略进攻转变成战略防御。本来属于二线防御基地的大同、宣府、延绥一带成了抵御北元入侵的最前线,经常遭到北元的骚扰和攻击,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王越到任之后立即修缮武器甲胄,训练士兵,修理堡寨,鼓励农业和商业,把大同防御区又重新建立了起来。
成化三年,明朝发动了对北元的征讨,王越成为此次远征的赞理军务,他与保国公朱永率领一千士兵巡视边防,突然遇到大批的敌人,双方力量悬殊,朱永料想会寡不敌众,想要逃走。王越立即制止了他,排好了阵势,稳住了阵脚。敌人见此情景,疑似有诈,不敢上前,两军一直就这样对峙到了傍晚。王越下令骑兵全部下马,口里衔着竹片,鱼贯前进,不得回头。他们从阵地上后撤了五十里,才回到城里,敌人却始终没有察觉。
第二天,朱永问其原因,王越对他解释说:“昨天如果我们马上撤退,敌人就会尾随追杀,敌众我寡,那样我们一个也别想活着回来。摆好阵势是显示我们胸有成竹,以迷惑敌人。我们一个一个都下马步行前进,是防止行军的响声惊动了敌人,所以我们才能安全的撤离,敌人却没有察觉。”朱永自叹不如。
无独有偶,赵云也是一位有智谋的将才。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宝人。身高八尺,容颜雄伟,先事公孙瓒,后归刘备,骁勇善战且有谋略。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五虎上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一战中击溃夏侯渊,曹兵大败,各自逃命。黄忠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提着头,到刘备那里献功。刘备大喜,设宴庆贺,加封黄忠为征西大将军。
忽见一小将前来禀报:“曹操要为夏侯渊报仇,亲率大军二十万,驻守在汉北山下。”刘备与众将商议到:“现在如果能夺取曹操的粮草,必定会挫伤他的锐气。”黄忠道:“老夫愿担当此任。”刘备说:“曹操非夏侯渊之辈,不可轻敌。你可以与子龙一起领兵前往,遇事可以商议。”
黄忠与赵云商量劫粮的计策,赵云说:“夺粮之事,非同小可,等我先去如何?”黄忠说:“我是主将,你是副将,为何你先去?”赵云说:“你我都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们俩抓阄,谁抓着谁去。”黄忠同意了。结果黄忠抓到了先去。赵云说:“既然老将军先去,我就助你,我们约定时间,如果将军按时返回,我就按兵不动;如果将军过时还没返回,我就带兵前去迎接将军。”于是二人约定为午时返回。赵云回营对部将张翼说:“明日黄忠去曹营劫粮,若午时不归,我即前去相助。我营面临汉水,地势险要,你要谨慎守寨!”
当夜黄忠率领人马,偷渡汉水,直奔曹营而去,正当东方泛晓,看见曹操的粮草堆积成山,只有少量军士看守。黄忠令部下一起下马放火,突然曹操部下张郃率军赶来,将黄忠拦住,并围了起来。再说赵云在营中等到午时还未见黄忠返回,急忙上马,带着骑兵前去接应,一路上冲出曹军几次包围,杀至北山下,救出黄忠,及时杀回寨中。
曹操听说此事勃然大怒,命张郃、徐晃两员大将追赶。守营的张翼在寨门前迎接赵云黄忠入寨,望后面烟尘滚滚,知道是曹军追来,就命将士们关闭寨门,上城楼防卫。赵云上前阻止说:“休闭寨门!听我安排。”于是打开城门,停止擂鼓,收起战旗,然后在寨门外的壕沟里埋伏了弓箭手。赵云自己却不进营,单枪匹马,巍然立于大营门前。
张郃、徐晃率领兵马追到赵云营前,天色正黑,见营中寂静无声,只有赵云一人单枪匹马立于营前,顿时心生疑惑,怕营中有埋伏,不敢轻易入内。就在曹军踟蹰之时,赵云举枪一招,左右两边的壕沟中的弓弩手向曹军射去,曹军惊慌大乱,慌忙撤退,匆忙间相互踩踏,拥到汉水边,纷纷落水,死伤惨重。
赵云打败曹军,收缴军器无数。第二天刘备、孔明一同到赵云营中察看,军士们将赵云开门诱敌的事细述一遍。刘备极为赞赏地对孔明说:“子龙真乃一身是胆!”
外貌魁伟,心如蛇蝎
江充,本名齐,字次倩,西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因其妹长于弹琴和歌舞,嫁给了赵国的太子刘丹,后来江充向汉武帝诬告刘丹乱伦,赵太子被捕,江充因此受到汉武帝的赏识。
江充最初在赵王的手下做事,因为犯了罪,就逃离了赵国的领地,逃入长安,更名江充。江充外貌高大魁伟,内心却非常的狭窄。他一心想报复赵太子刘丹,就像汉武帝上书,说赵国的太子刘丹和自己的姐妹淫乱。汉武帝一向刚愎自用,见了江充所列举的罪状大怒,就把刘丹逮捕入狱,幸好赶上大赦,刘丹总算保住了小命,但封国的太子却当不成了。
于是,汉武帝就召见揭发刘丹罪行的江充,江充别出心裁地把自己打扮一番,穿上他自己设计的纱袍,围着燕尾式的裙裾,戴上插着羽毛的步摇冠,加之江充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汉武帝满心欢喜。他下诏说:“爱卿为人正直,就做绣衣使者吧,负责监督朝中的大臣和皇亲国戚。”
江充正直是假,事实上,他权利欲极强,从不甘于居人之下。然而,现在这个职位正好能够满足他的野心。于是,他仗着皇帝的威严,到处收集皇亲贵族的罪证。贵族的子弟犯了错,他就打发他们到军队中去与匈奴作战。贵族子弟哪里吃得了这种苦,就哀求他,用钱来赎罪,江充把这些钱上交国库,一共上千万。汉武帝知道后,叹道:“这个江充,还真是铁面无私!”
一次,江充随同皇帝去甘泉宫,正好赶上太子刘据派往宫中的使者乘着车子在宫道中飞驰,江充上前拦住车子,下令把车子充公。太子知道后,就派人向江充谢罪说:“我不是舍不得车子,只是不愿让皇上知道,认为我管教下人不严。”江充却拒绝说:“不行啊,我为皇上办事,怎么敢徇私?”于是,他就一字不落的向皇帝报告。汉武帝连连点头,表扬江充说:“做得好,大臣都应该这样!”
江充之所以敢和太子做对,并不是他正直无畏,而是另有想法。汉武帝晚年,得到了一位美女。武帝非常宠幸她,让她住在钩弋宫中,因此她被称为钩弋夫人。钩弋夫人为汉武帝生了个儿子,叫刘弗陵。武帝爱屋及乌,对这个儿子很是喜欢,因此,众臣普遍认为武帝最终会废掉刘据,改立刘弗陵为太子。江充也是这么想的,搞掉了太子,将来新皇帝登基了,自己就是大功臣。可是。汉武帝一直没有这个举动,而且武帝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多病。江充开始担心起来,自己虽深得武帝的信任,但是在朝中积怨很深,大臣们因为惧怕武帝,才不敢对他怎么样。一旦武帝死后,太子当上了皇帝,还会有自己的好日子过吗?为此他寝食难安,常常梦见太子登基,自己被押赴刑场,他一身冷汗醒来,于是,开始酝酿一个阴险的计划。经过一番策划,他进了甘泉宫探视病中的武帝,并进谗言说:“皇上雄才大略,应该寿比南山,但疾病不愈,完全是巫蛊作祟,只有彻底铲除蛊患,皇上的病方能好转。”汉武帝一听巫蛊,就十分恐惧。他求生心切,竟然听信了这位宠臣的胡言乱语,并命其为司隶校尉,总治巫蛊。
于是,江充整日率领一帮爪牙到处掘地求偶人,还利用一些胡人巫师捕蛊,终于抓住一个夜里来祭祀的人,将其收捕入狱,用烧红了的铁钳灼其肌肤,强使诬服,并让他再诬他人为巫蛊。这样,一连十、十连百地牵连下去。这些人都被逮捕下狱,判了大逆不道的罪名,前后被杀了数万人。然而,江充的最终目的并不在此。他进而又向武帝说,宫中有蛊气,请求入宫验治。此时,武帝被他搞得已经怀疑左右皆为巫蛊在诅咒他,便当即同意了。
江充遂率人先从后宫失宠的嫔妃住处搜起,依次查到皇后、太子宫中。在太子宫中,他们声称掘出了“桐木人”。太子刘据,为武帝和卫皇后所生,七岁那年即被立为皇太子,深得武帝喜爱。武帝专门为他建了一座博望苑,让他交结宾客。这年他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听说江充在自己宫中掘出“桐木人”,大为惶惧,感到难以向父皇自明,遂与少傅石德商议,当机立断,先下手逮捕了江充一伙人,并亲临斩了江充。他还恨恨地骂道:“赵虏!乱了赵国国王父子还不够,还要乱我父子!”并把那些胡巫也在上林苑中活活烧死。武帝本来就怀疑太子,又见太子带兵入宫杀掉江充,就命士兵围住太子,把他杀死。直到后来,武帝听了一位叫田千秋的大臣劝说,才明白过来上了小人的当,但是大错已经铸成,他只好下令把江充灭族,把他的帮凶统统处死。
江充以诬告起家,后来一直奉行这一做法,也尝到了甜头。朝臣虽然人人对他侧目,但是蒙在鼓里的武帝却认为他正直,不徇私。为了废掉太子,江充竟然用巫蛊术嫁祸太子,牵连数以万计的无辜之人,太子也因此被杀。武帝觉察后,将江充灭门夷族,终究是恶人终有恶报。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