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
【原文】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兑,
闭其门,
挫其锐[1],
解其纷[2],
和其光,
同其尘,
是谓玄同[3]。
故不可得而亲[4],
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贵,
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注释】
[1]锐:锐气。
[2]纷:纷乱,纷杂。
[3]玄同:玄妙齐通,此处指道。
[4]“故不可得而亲”及下面五句:意思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译文】
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是不夸夸其谈的人。
高谈阔论者不是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塞住嗜欲的孔窍,
关闭嗜欲的门户,
挫掉锋芒,
消解纠纷,
含敛光耀,
浊同尘世,
就叫做玄同。
玄同又不得与道亲,
也不得与其疏,
不得与其贵,
也不得与其贱。
所以,“玄同”的境界为天所尊贵。
【解析】
这一章老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形象,他决不会夸夸其谈以显示自己的高明和睿智,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是不会随便高谈阔论的,他们常常保持缄默,不显山不露水,永远站在最低点仰视他人、俯瞰自己,他们是谦逊的是随和的。老子说只有毫无知识和头脑的人才会夸夸其谈,口无遮拦。这种人想通过侃侃而谈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结果恰恰相反,这种随便谈论本身恰恰表明了他的无知和愚笨,可是他根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老子对这种人作了严厉的批判。老子站在现实的大环境里,批判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统治者,对普通的世人也作了最真诚的警示。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老子不仅是世人最好的警醒者,而且是大家最好的引路人,他决不会提出问题后躲到远处不管,而是给我们最可行的行动指南。在这一章里,老子针对大家常犯的错误,给出了最可行的建议:“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同时这也是老子眼里得道的圣人所具有的境界。怎样理解“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呢?老子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反复强调了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也就是不可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就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所以老子提出要“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顺利地保全了自己;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定会有这样的心理体验:一件事纠集在心头像一团乱麻,无论如何也解不开,我们心里的烦乱致使我们坐立不安,我们因此惶惑甚至痛不欲生。为什么不彻底解除心里烦乱的思绪让自己快乐地度过短暂的一生呢?老子让我们“解其纷”,心中的纷乱的思绪解除了,心灵也变得了无牵绊,自由自在了;做人要平和,不要过分炫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做人准则,可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我们为了在汹涌澎湃的浪潮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做过或正在做着怎样的荒唐事!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逢人便夸夸其谈,其实我们有多少智慧可供谈论呢?真正拥有广博知识和高深智慧的人是不屑于高谈阔论的,他们犹如深沉的大海般深不可及。真正的智者貌似普通,他们随大流,而决不追求个性。现在的一些小青年为了追求个性,将自己包装得怪模怪样,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不知道是丑还是美。老子告诉我们要“和其光,同其尘”。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的欲望也跟着无限膨胀起来,我们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老子规劝人们要堵塞住自己嗜欲的孔窍,关闭住自己嗜欲的门径。也就是“塞其兑,闭其门”。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和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异,但人性的欲望是相同的,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欲望,老子站在时代的起点上高瞻远瞩,对人的本性作了很客观的分析,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时代,如果一味地聚敛光芒就会被时代所掩埋,无法将自己的才华真正地显现出来,于是他们不甘人后大肆宣扬自己,见人就大谈自己的能力和财力,酒香真的怕巷子深吗?真正的好酒是不怕巷子深的,它不但会香飘万里甚至会走向国外,这也是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便利。推而言之,如果我们真的有才华还怕被埋没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真的才华横溢便什么也不会怕,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可供自己翱翔的天空,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夸夸其谈,前面我们说过言语的局限性,言语无法穷尽我们真实的想法。所以老子得出真正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是不会高谈阔论的,只有没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才会夸夸其谈。
为人之道
安贫乐道意志坚定成大器
公元前489年,孔子师徒一行疲惫地来到陈国。
当时正是陈国被吴国层层围困陷于危机之时。楚国派兵解救,不料楚昭王病死军中,只好班师回国。
吴国军队乘势长驱直入,直至包围陈国首都宛丘城。正住在宛丘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再次南下,朝楚国奔去。真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数年来的长途跋涉,加之处处碰壁,不免使孔子的学生们有些心灰意懒。
这次从宛丘逃出,沿路看到了人民苦于战火,流离失所,四处逃散。孔子师徒走在茫茫旷野之上,只见被烧掉的房屋树木,难见人的行踪,学生们不禁悲从中来,甚至开始怀疑这种长途跋涉有没有实际意义。
战火带给人类的永远是苦难,孔子师徒带的粮食早已经吃完,却再也找不到一粒粮食。
他们只好采集野菜野果充饥,已经连续七天没吃到真正意义上的“饭”了。
一天子路再次出去寻找吃的,半天才回来,却仍是两手空空。他实在有些忍不住了,便问孔子:
“我听人说,对行善之人,上天总会给他以幸福,对作恶的人,上天也会用灾祸去惩罚他。
“先生你积善多年,研习礼仪,具有许多美德,四方之人也都知道这一点,为什么却不见上天降福,反而困顿到如此地步呢?”
孔子见子路的情绪有些不对,他同时发现,严峻的形势正考验着自己弟子们的意志。子路的情绪也是弟子们共同的情绪。于是他耐心地对子路说:
“子路,有些问题,看来你还没有思考成熟。你以为所有有才干有品德的人都应该得到重用,但实际情况却未必这样。
“否则王叔比干也不会被挖去心肝;就是忠君之人也不是一定会被重用的,否则关龙逢也不会被桀杀害了;敢于谏诤的吴国伍子胥不是被肢解在姑苏门外吗?
“所以,能否被赏识重用,不但有德才问题,还有个机遇问题;贤能与否,却靠的是你自身的资质。许多德才兼备的贤者,一生因缺乏机遇而未被重用,这样的人又何止我孔丘一人呢?”
子路有些省悟,但面对眼前的窘状,仍有些愤愤不平。
孔子看出这一点,但他并不急于讲这些道理,而让子路自己来发问。
果然,子路呆坐片刻,又问道:
“贤德的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
孔子肯定地说:
“有的!”
他看看子路,接着说: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即使被困境所挠,也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而小人一遇困境,就改变自己的志向。”
孔子让子路坐下,语重心长地说:
“香草芷和兰生长在茂密的深山老林中,没有人去欣赏,它们照样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我们修身养性,也并不是为了显达,而是磨炼我们自己的意志。
“只有意志坚定了,我们才能不被困难吓倒,在困顿中继续前进。
“至于能不能被重用,那需要时机。晋国的重耳所以能称霸天下,是因为他在受困时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会稽山之败更加坚定了越王勾践称雄的决心。齐桓公也是在莒国逃亡的途中更坚定了富国强兵的信念。
“子路,只有经过磨难方能坚定人的意志,有了坚定的意志,方才能成就大业。君子修身,不能不看重这些。”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心绪平静下来,他更加感到老师的伟大,于是又轻松地上路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