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译释
能认识和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人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才是有志气的。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在所有修养中,自守最重要。只有自守,才能不失其所,才能自知知人,自胜胜人,自强强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修养,时时内观自省,慎独有加,这样才能不失本性,不失自我。自我精神操守不死,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生命的正能量,惠及他人。
解读
人的强大源自于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名大将叫赵奢,赵奢的儿子名为赵括。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说起战争中的事情,他都讲得头头是道,让人觉得这个人一定对打仗作战很在行,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的军事人才。然而,事实却是,赵括不过是一个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就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不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加以实战,所以最终落得个“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乱箭射死”的结果。
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带来的后果多么严重!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仅认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他们总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衡量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结果既给自己招来了麻烦,也给别人带来了伤害。
而那些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和想要什么的人,不会自高自大,也不会自轻自贱,他们往往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也乐意和他们交往。正如《道德经》中老子说的那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自知、自强、自守,才能成为一个量力而行的人。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避免让自己做出错误的决策,酿成大祸。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公元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赵”,北征代国,使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国家,这一年,他56岁。然而,他的雄心不止于此,遥远的江南总是诱惑着他。他想着来日无多,要抓紧时间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飞越长江。
要进攻建康,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路是从西边动手,先拿下荆州、江州,或者历阳,然后顺流而下。但是这一带的最高长官是陶侃,他骁勇善战,威风凛凛,就连北方大名鼎鼎的郭默都是他的手下败将。石勒的自知之明告诉他不要逞一时之勇。既然从西边突破毫无希望,只有改道东边。但是接连三次进攻,都是大败而归。
石勒无法统一天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曾经辅佐他的得力助手张宾死得太早。张宾死后,两个重要的谋臣是徐光、程遐,但石勒再也找不到那种得心应手,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的感觉。最后,石勒只得放弃这个看似宏伟的梦想。
石勒的选择自然是明智的。如果他执意妄为,很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因为相比于强大的对手来说,他的确没有突破对手获胜的实力。他的自知之明,从一件小事上也可看出。一次宴会上,石勒问中书令徐光:你觉得朕可以和历朝历代哪一个皇帝相比呢?
徐光奉承道:您的神武谋略比汉高祖刘邦要略胜一筹,宏伟大志要超过魏武帝曹操,自三王以来没有人可相比,可以说仅次于黄帝!
石勒虽然年事已高,但很清醒,他笑着说:“此话过矣。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肯定是与韩信、彭越一样,向他北面称臣。如果遇上汉光武帝刘秀,我会和他争霸中原,但不知道会鹿死谁手。大丈夫做事情,如同日月之光,应该光明磊落,不要去学曹操和司马懿,欺凌别人的孤儿寡妇,靠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天下。如果要比的话,我想我应该是处在刘邦和刘秀之间,哪能和黄帝相比呢?”
石勒是自知的。虽然他没有开疆拓土,成就更大的帝业,但至少,他没有逞一时之勇去攻打南方,否则,他很可能在乱军中战死沙场。
其实,真正富有智慧的人不仅自知,而且善于知人。比如汉高祖刘邦。
刘邦打败项羽即位后,在洛阳摆庆功宴,大庆三天。宴会上,满面红光的刘邦想听听大家对他的评价,便说:“诸位将领,你们说说,朕为何能获得天下,而项羽又为何失了天下呢?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拘束。”
众臣听了,哪敢说不好的话,自然都是些恭维之话,将军王陵说:“陛下英明决策,一言九鼎,赏罚分明,能树立威信,项羽哪有您这样的美德呢?所以自然是您得天下啊!”
“项羽为人自大,又胸怀狭隘,嫉贤妒能,最后落得四面楚歌之境,乃咎由自取也。”又一位大臣接着说道。
听了大家的赞美声,刘邦心生欢喜,但他还是摇头道:“你们对我的认可,也对也不对。我有自知之明,我之所以有今天,只不过是因为我善于用人罢了。其实,我自己的能力有限,如果不是依靠大家的力量,恐怕也很难走到今天。比如,要论深谋远虑,我不如张良;要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要论治国安邦,我不如萧何。他们能为我效命是我的福气,有了大家的鼎力相助,才有今天啊!”
刘邦知人善任,所以能集合众人之力,成就霸业。自知之明自古便是一种难得的品质,能做到认清自我是有一定难度的。做到有自知之明,认清自我,就能够做到不自负、不过谦、不自满、不自卑。因为懂得自身的优劣,所以不会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不会过分地诋毁自己;不会夜郎自大,也不会妄自菲薄。自知之明很重要,人处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常常有人在奋斗遇阻之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留下深深的叹息,也有人认为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悲伤不已。这时,我们就应该修炼自身,明白自身的优劣势。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当你认识到自我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够用理智的方略去选择理想的生活。
道德经鉴赏哲思
生活中,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当事者没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力量就贸然行动,很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多悲剧都是这样造成的。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