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读后感

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篇)

2021-09-18 19:49:15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07年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14年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上一个星期的刚刚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没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我阅读的白岩松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岩松看日本》系列节目的文字版本,时隔七年,再版。2007年我正处于大学阶段,对于这些政治经济什么的,总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现在,慢慢地开始接触,接触中总会产生些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多方面的日本,同时也看到了亟待发展的中国。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之前才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每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我很感谢这本书,感谢白岩松以及他的同事们,给我们一个极难得的机会了解日本。透过他的语言,摄像,照片,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宛如近在眼前的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这不单是了解一个国家那么简单,正如书里所说,它是一面镜子,通过日本来照照我们自己。

  白岩松说,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中国人对日本人总怀有着爱恨杂交的情绪。

  通过这本书,看看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这样我们既不会盲目自大,也不会盲目自卑。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吸取并把有益之处及时运用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