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道德经《七十六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2021-09-23 10:03:2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释〕 柔弱:指人体的柔软。 坚强:指人体的僵硬。 草木:王弼本“草木”上有“万物”二字,傅奕本、吴澄本、焦竑本、吕惠卿本均无“万物”二字,故据此删掉。蒋锡昌说:“‘万物’二字当为衍文。盖‘柔脆’与‘枯槁’均指草木而言也。”(《老子校诂》)柔脆:指草木枝条的柔软脆弱。 枯槁:指草木死后变得干枯。 徒:类。一说:“徒,读为道途之途”(马叙伦说)。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王弼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淮南子·原道训》、《列子·黄帝》都引作“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文子·道原》作“兵强即灭,木强即折”。故据上述书所引改正。俞樾说:“案‘木强则兵’于义难通。河上公本作‘木强则共’,更无义矣。《老子》原文作‘木强则折’因‘折’字阙坏,止存右旁之‘斤’,又涉上句‘兵强则不胜’而误为‘兵’耳。‘共’字则又‘兵’字之误也。《列子·黄帝》引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即此章之义,可据以订正。”(《老子平议》)

  〔鉴赏〕 本章老子在《三十六章》、《四十三章》之后又一次阐述他的“贵柔”思想。在本章,老子从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出发得出一个结论:柔弱的东西最强大、柔弱最终趋向生存、柔弱处在上面,而强大的东西最无力、强大最终趋向死亡、强大将处在下面。老子还举出活人的身体柔软而死后尸体僵硬、草木活着枝条柔软而死后变得干硬等事例来说明这点。老子还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用到军事等其他领域,认为军队如果强大就会遭到挫败、灭亡。

  对于老子从人与草木之形体皆以坚硬而死、柔弱而生这一物理现象出发,得出的“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结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分析说:“他(老子)的结论还蕴涵着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明的。若从它们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遭致掊击,这正如高大的树木容易引来砍伐。人为的祸患如此,自然的灾难亦莫不然;狂风吹刮,高大的树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招展。本章为老子贵柔戒刚的思想。”

  由此,老子还进一步得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以深化上述结论,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原则。

  老子反反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原则,除与他善于观察物理世界人间社会有关外,据传还与有高手指点有关。如《说苑·敬慎》就讲到生病的常枞在老子前去探望时以口中舌存齿亡的现象来指点老子理解“(齿)刚则亡,(舌)柔则存”的道理。

  老子反反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外,还到处推行“柔弱胜刚强”。表现在本章,老子认为军事上“兵强则灭”。对于这点,徐梵澄就提出疑问:难道“兵弱乃胜”?并指出:“兵,难言者也。或强胜弱败,或强败弱胜。要于与国家人民为一有机体,而必有庞大充实之生命力弥满其间。倘国家衰弱,其兵不能独强。倘国家富强,其兵不能独弱。可以兵累败而国不伤,可以兵累胜而国终败。譬如疗疾,有疾必死,疾去乃不死,有疾不去而不死,有疾虽去而人亦死者。故不可一概而论。主要在于生命力之充实而已。观于往史,强弱亦有难分者。安定如山,或缺机动;威如流水,或少镇静,则强犹弱也。兵而木强,缺乏灵动矫健之生命力,必败。后世苻坚淝水之败,岳飞朱仙镇之胜,皆此之由。”(《老子臆解》)

  由此看来,“柔弱胜刚强”之强调过分,则也有片面性,“放弃相反一面的事物而不谈,则将会流入唯心论的泥坑”(高亨《老子注译》)。然而对于这些,老子既不懂,也不想懂,只顾一往情深地强调“柔弱胜刚强”,直到《七十八章》才算歇下来。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