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海外北经
【题解】
《海外北经》是自东北角到西北角各地的区域,其间记载了十多个国家,记录的山、水比较少,有十多位神仙,以及十多种珍贵而怪异的动植物,还有大量矿产资源。
【原文】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1)。
【注释】
(1)方向颠倒,应作“海外自西北陬至东北陬者”。
【译文】
海外从西北角到东北角的国家地区、山川河流分别如下。
【原文】
无(qǐ)之国(1)在长股东,为人无。
【注释】
(1)无之国:应为“无启之国”。无启,无嗣,就是为人没有后代的国家。传说无启国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一死就埋了,但他们的心不腐朽,死后一百二十年就又重新化成人。
【译文】
无启国在长股国的东面,那里的人没有子孙后代。
【原文】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1)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注释】
(1)千:指“三千”。
【译文】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神通广大,睁开眼睛便是白昼,闭上眼睛便是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便是炎夏,不喝水,不吃食物,不呼吸,一呼吸就生成风,身子有三千里长。这位烛阴神在无启国的东面。他的形貌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全身赤红色,住在钟山脚下。
【原文】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译文】
一目国在钟山的东面,那里的人脸的中间只长着一只眼睛。另一种说法认为那里的人像普通人一样有手有脚。
【原文】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1),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注释】
(1)反膝:膝盖反转而生。
【译文】
柔利国在一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只有一只手一只脚,膝盖反转而生,脚弯曲朝上。另一种说法认为柔利国叫做留利国,人的脚是反着弯曲的。
【原文】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é)为泽溪(1)。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2)。禹厥之,三仞三沮(3),乃以为众帝之台(4)。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5),虎色(6),首冲南方。
【注释】
(1)抵:触。厥,通“撅”。掘,挖掘。
(2)五谷:五种谷物。泛指庄稼。
(3)三:表示多数。仞:充满。沮:败坏。这里是陷落的意思。
(4)众帝:指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等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5)隅:角落。
(6)虎色:虎文,即老虎身上纹理的颜色。
【译文】
天神共工的臣子叫相柳氏,有九个头,九个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食物。相柳氏所经过触碰的地方,便成了沼泽和溪流。大禹杀死了相柳氏,血流过的地方发出腥臭味,不能栽种五谷。大禹挖掘填塞这些地方,多次填满而多次又塌陷下去,于是大禹便把挖掘出来的泥土为当时的诸帝修造了帝台。这帝台在昆仑山的北面,柔利国的东面。这个相柳氏,长着九个头,人的面孔和蛇的身子并且是青色。射箭的人不敢向北方射,因为敬畏共工威灵所在的共工台。共工台在相柳的东面,台是四方形的,每个角上有一条蛇,身上的斑纹与老虎纹相似,头向着南方。
【原文】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1),在共工台东。
【注释】
(1)一目:“目”字当为“曰”字之误,“一曰”连下句。
【译文】
深目国在相柳氏所在地方的东面,那里的人总是举起一只手。另一种说法认为深目国在共工台的东面。
【原文】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译文】
无肠国在深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材高大,但肚子里却没有肠子。
【原文】
聂(shè)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1),为人两手聂其耳(2)。县(xuán)居海水中(3),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4)。
【注释】
(1)文虎:即雕虎,老虎身上的花纹如同雕画似的。
(2)聂:通“摄”,握持。
(3)县:通“悬”。无所依倚。这里是孤单的意思。
(4)两虎:即指上文的两文虎,原来图上的画像就是如此。因为原画已失,仅剩说明文字,图画与文字不能配合着视读,所以文中所指所述往往有不甚了了之感。
【译文】
聂耳国在无肠国的东面,那里的人使唤着两只花斑大老虎,并且在行走时用手托着自己的大耳朵。聂耳国在海水环绕的孤岛上悬居,所以能看到海水中经常出入一些奇怪的生物。有两只老虎在聂耳国的东面。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1),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1)大泽:大海,或说瀚海。
【译文】
神人夸父要与太阳赛跑而追赶它,走进太阳的光圈里。这时夸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就喝黄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两条河水还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瀚海中的水,但是还没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他死时所抛掉的拐杖就变成了邓林。
【原文】
博父国(1)在聂(shè)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注释】
(1)博父国:应作“夸父国”。
【译文】
夸父国在聂耳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材高大,右手握着青色蛇,左手握着黄色蛇。邓林在它的东面,其实邓林由两棵非常大的树木形成了树林。另一种说法认为夸父国就叫博父国。
【原文】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1),河水所入。
【注释】
(1)禹所积石之山:即禹所积石山。传说大禹曾疏通积石山而导引黄河水流过。此积石山是另一座山,不是这里所说的禹所积石山。
【译文】
禹所积石山在博父国的东边,是黄河流入的地方。
【原文】
拘缨(yǐng)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1)。一曰利(2)缨之国。
【注释】
(1)缨:应为“瘿”,指因脖颈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囊状性赘生物,多肉质,比较大。
(2)利:古人认为或为“捋”之误。
【译文】
拘瘿国在禹所积石山的东面,那里的人常用一只手托着脖颈上的大肉瘤。另一种说法认为拘瘿国又叫捋瘿国。
【原文】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译文】
有种叫做寻木的树有一千里高,在拘瘿国的南边,生长在黄河岸上的西北方。
【原文】
跂踵国在拘缨东(1),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2)。
【注释】
(1)跂踵:走路时脚跟不着地。
(2)大踵:应作“反踵”,脚是反转生长的,走路时行进的方向和脚印的方向是相反的。
【译文】
跂踵国在拘瘿国的东面,那里的人都是身材高大,两只脚也非常大。另一种说法认为跂踵国叫反踵国。
【原文】
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1)。
【注释】
(1)据树:据古人解说,是凭依桑树一边吃桑叶一边吐出丝,像蚕似的。这大概是图画上的形状。欧:同“呕”。吐。
【译文】
欧丝野在反踵国的东边,有一女子跪倚着桑树在吐丝。
【原文】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1),无枝。
【注释】
(1)仞:古时八尺为一仞。
【译文】
三棵没有树枝的桑树生长在欧丝野的东面,这种树虽高达一百仞,却不生长树枝。
【原文】
范林(1)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2)环其下。
【注释】
(1)范林:浮泛在水上的一片树林。
(2)洲:水中可居人或物的小块陆地。
【译文】
范林方圆三百里,在三棵桑树的东边,河洲在它的下面环绕着。
【原文】
务隅(1)之山,帝颛(zhuān)顼(xū)(2)葬于阳。九嫔葬于阴(3)。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chī)久(4)、视肉。
【注释】
(1)务隅:与“附禺”声近字通。
(2)颛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3)九嫔:指颛顼的九个妃嫔。
(4)久:即“鸱”,猫头鹰。
【译文】
帝颛顼埋葬在务隅山的南面,他的九个嫔妃埋葬在山的北面。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有狗熊、人熊、花斑虎、离朱鸟、猫头鹰和视肉等怪兽。
【原文】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柤(zhā)、甘华(1),百果所生(2)。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注释】
(1)遗玉:据古人说是一种玉石,由松枝先经过千年之后化为茯苓,再过千年之后化为琥珀,又过千年之后化为遗玉。甘柤: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是红色的,花是黄色的,叶子是白色的,果实是黑色的。青鸟,或作“青马”。甘华: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都是红色的,花是黄色的。
(2)百:这里表示很多的意思,并非实指。生,或作“在”。
(3)有:或作“在”。
【译文】
平丘在三棵桑树的东边。这里有遗玉、青马、视肉怪兽、杨柳树、甘柤树、甘华树,是很多种果树生长的地方。在两座山相夹的一道山谷上,有两个大丘处于其间,名字叫做平丘。
【原文】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táo)駼(tú)(1)。有兽焉,其名曰駮(bó),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qióng)。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注释】
(1)騊駼:野马之类的动物,体型似马但身体是青色的。
【译文】
北海内有一种野兽,形体像一般的马,名叫騊駼。又有一种野兽,名叫駮,形体像白色的马,长着锯齿般的牙,能吃老虎和豹子。又有一种白色的野兽,形体像马,名叫蛩蛩。还有一种青色的野兽,形体像老虎,名叫罗罗。
【原文】
北方禺彊(1),人面鸟身,珥(ěr)两青蛇(2),践(3)两青蛇。
【注释】
(1)禺彊:也叫玄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
(2)珥:插。这里指悬挂着。
(3)践:践踏,这里引申为驾驶。
【译文】
北方的禺神,长着人的面孔而鸟的身子,耳朵上悬挂着两条青蛇,脚底下踩驾着两条青蛇。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