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次四经①之首曰阴山,上多榖,无石②;其草多茆③、蕃④;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⑤。弱水⑥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西五十里,曰罢父之山。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茈⑦、碧。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珞石⑧,下多榛楛⑨,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⑩,其状如雉,以其髯飞⑪,食之不眴目⑫。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北八十里,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号山,其木多漆、棕,其草多药⑬、虈⑭、芎䓖⑮;多汵石⑯。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⑰,上多松柏,下多栎⑱檀。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鸮。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⑲。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⑳,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注释〕 ① 西次四经: 原版《山海经》应为西次三经,宋刊《山海经传》(十八卷,晋代郭璞撰,简称郭版《山海经》)误为西次四经,此误一直流传至今。 ② 无石: 山而无石,似经文有误。 ③ 茆(máo): 莼菜,又名凫葵。 ④ 蕃: 郭璞注称“似莎而大”。莎,多年生草本,生于原野沙地,开赤褐色花,地下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⑤ 茈草: 即紫草,有两种,一种可染紫,一种可染绿,是古代常用的植物颜料。 ⑥ 弱水: 此处弱水为洛水支流。 ⑦ 茈: 茈石,紫色石。 ⑧ 珞(luò)石: 石大而不齐整。 ⑨ 榛楛(kǔ): 榛即榛树。楛,其木可制箭。 ⑩ 当扈: 或谓即鸵鸟。 ⑪ 以其髯飞: 当扈鸟用头颈部的羽毛飞行。 ⑫ 眴(shùn)目: 眨眼。 ⑬ 药: 山药、土薯;郭璞注称此处之药是白芷的别称。 ⑭ 虈(xiāo): 香草。 ⑮ 芎䓖(qióng): 川芎。 ⑯ 汵(gàn)石: 石质柔软如泥。 ⑰ 白於之山: 今日洛水发源地仍然名叫白于山,海拔1823米,位于陕北高原的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南缘。白于山北麓发源有两条河流,一条流入红柳河后再流入无定河,另一条直接流入无定河,其一当即此处的夹水。 ⑱ 栎: 柞树,或谓橡树。 ⑲ 冬夏有雪: 冬夏积雪终年不化。 ⑳ 泾水出焉: 泾水有两个主要的来源,其一来自宁夏的米缸山,其二来自环江,环江发源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处的甜水堡一带。此处经文所说的泾谷山,当指泾水支流环江的发源地。
又西百二十里,曰刚山①,多柒木,多㻬琈之玉。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②,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③。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④,洛水⑤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⑥,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⑦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⑧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⑨,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⑩,可以御凶。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⑪,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⑫,名曰怀木,食之多力。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蝟毛,名曰穷奇⑬,音如獔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⑭,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鳋鱼,其状如鳣鱼⑮,动则其邑有大兵。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多��魮之鱼⑯,其状如覆铫⑰,鸟首而鱼翼鱼尾,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榖,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⑱。有鸟焉,其状如鴞而人面,蜼⑲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经⑳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注释〕 ① 刚山: 刚山发源的刚水向北流入渭水,说明刚山位于渭水以南的秦岭。据此可知,此处经文原本属于《西山一经》,因竹简错乱而误入《西山三经》之中。 ② 神��(kuí): 或即《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一臂国、一臂民,其习俗袒露一臂。 ③ 钦: 吟。 ④ 刚山之尾: 与刚山连麓。根据刚山发源之水向北流入渭水,而刚山之尾发源之水向北流入黄河,可知刚山位于秦岭北麓,刚山之尾位于秦岭南麓。 ⑤ 洛水: 此处洛水为秦岭南麓的洛水(南洛水),亦即西山一经竹山的丹水向东南流入的洛水。南洛水发源自华山山脉南麓,经洛南县入河南省,穿行于崤山与熊耳山之间,流经洛阳,与伊水汇合后向北流入黄河。 ⑥ 蛮蛮: 水獭。 ⑦ 鞮(dī): 皮靴,头盔。 ⑧ 涴: 音宛(wǎn)。 ⑨ 冉遗之鱼: 或谓蝾螈,两栖类动物。 ⑩ 不眯: 不眯目,或谓不作恶梦,不怕人诅咒。 ⑪ 駮: 驳的异体字,原义为毛色不纯的马。此处駮疑是最早的骑兵,或是用马革护身的战士、猎人。 ⑫ 木瓜: 又称文冠果,有舒筋、祛湿之药效。 ⑬ 穷奇: 此处的穷奇样子如牛,毛如刺猬的毛又尖又硬,非常像是一万年前曾广泛出没于西伯利亚的披毛犀。 ⑭ 鸟鼠同穴之山: 郭璞注谓:“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鵌,鼠名鼵。鼵如人家鼠而短尾,鵌似燕而黄色。穿地入数尺,鼠在内,鸟在外而共处。” ⑮ 鳣(zhān)鱼: 即鳇鱼,俗称黄鱼,体长可达数米;又音善(shàn),即黄鳝。 ⑯ ��魮(rú bǐ)之鱼: 产珍珠的大蚌。 ⑰ 铫: 音掉(diào),一种有柄的小烹器;又音条(tiáo),兵器;又音姚(yáo),农具大锄。 ⑱ 孰湖: 类似西方传说的人头马,其实它就是最早驯服马并骑在马上的人。 ⑲ 蜼(wěi): 长尾猴。 ⑳ 西次四经: 此处应为西次三经。
【鉴赏】 西山三经即西方第三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大体位于西山二经的北面,共记述有19座山,20条河流,19处地望,24处矿物,23处植物,24处动物,其中不乏特殊的植物和动物。
本章第17节中的邽山,邽与圭同音,其名称可能与该山的地形像圭有关,圭最初是一种测量太阳升起高度的仪器,后来演变为祭祀用的礼器,以及占卜的象征(卦)。今甘肃天水市古为邽戎之地,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值得注意的是,甘肃天水也是伏羲族的发祥地,而伏羲发明的卦符乃是最早的符号体系之一。邽山有一种奇异的动物穷奇,它可能是已经灭绝的披毛犀。《海内北经》亦记有吃人的穷奇,其状如虎而有翼。在中国古史传说里,穷奇是一个居住在北方以凶恶愚顽著称的部落;或许这是因为,该部落以披毛犀为图腾,能够驱使披毛犀侵害其他部落,故而有此恶名声。穷的繁体字“窮”,像是人弓身踡缩在穴洞里的样子,看来穷奇是一个在冰天雪地里穴居的部落。
第19节的崦嵫山是一座著名的山,古人相信太阳最终就落在这里。苕水向西流注的海,亦可称为西海,其地理方位大约在今日的塔里木盆地,当时这里可能有许多大湖泊,罗布泊的面积也非常辽阔。当地生长的丹木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它长着红色花萼,花朵有黑色纹理,果实大如瓜;或许是因为果壳制成瓢状可盛水或舀水,因此具有“御火”之功效。在先夏时期盛水的器具非常难得,这恐怕就是黄帝在密山要浇灌丹木的原因所在吧。
第13节的刚山,第14节的刚山尾,第18节的鸟鼠同穴山,均位于秦岭,说明这几座山原本属于西山一经。其中鸟鼠同穴山乃渭水发源地,今日渭水发源地陕西省渭源县有两座山,一是海拔2609米的鸟鼠山,二是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
有必要指出的是,本章第1节和第20节的“西次四经”乃“西次三经”之误。根据《五藏山经》26条山脉的分布规律,西山三经的地理方位应当在西山二经以北。由于西山三经前半部分诸山,或有水向西流入洛水,或有水向东流入黄河,据此可以推知,它们位于今日陕西境内的洛水与黄河之间的黄龙山脉一带,其主峰大岭海拔1788米。黄龙山脉之东即黄河壶口瀑布和龙门,其西即轩辕黄帝陵,其北则是抗日战争时期闻名遐迩的南泥湾,遗憾的是,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大不如昔了。西山三经后半部分诸山,其地理方位大体在祁连山、阿尔金山的北麓或以北的地方。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