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次一十一山经荆山①之首,曰翼望之山②。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淯③。贶水④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⑤。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⑥。潕水⑦出焉,东南流注于荥⑧,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楠,其兽多羚麋。有草焉,名曰莽草⑨,可以毒鱼。
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㻬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⑩,多柏。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⑪,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⑫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⑬。其上多金,其下多榖柞杻橿。
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藷藇。其草多鸡谷⑭,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其木多梓楠,其阴多青雘,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⑮。
又东四十里,曰支离之山。淯⑯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有鸟焉,其名曰婴勺⑰,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鸣自呼。多㸲牛,多羬羊。
又东北五十里,曰祑��⑱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⑲。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阴多丹雘,多金,其兽多豹虎。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⑳,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注释〕 ① 荆山: 此处荆山亦见于中山八经。 ② 翼望之山: 此处翼望山亦见于西山四经。 ③ 淯(yù): 经文误作为“济”。古水名,亦作育水,即今日河南省白河,发源于伏牛山,向南经南阳盆地流入汉水。其源头有二,其一发源于伏牛山玉皇顶(海拔2212米)北麓,其二发源于伏牛山余脉外方山主峰石人山(海拔2153米)西麓。 ④ 贶(kuàng)水: 贶,赐予。 ⑤ 蛟: 泛指体型长的水生动物。在民间传说中,蛟是无角的母龙,能够发洪水,此外蛟亦指鳄类动物。郭璞注谓:“(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按照郭璞的描述,蛟颇似恐龙。 ⑥ 朝歌之山: 此处朝歌之山亦见于中山五经。 ⑦ 潕水: 此处潕水即今日舞河,出方城县,经舞阳县流入汝水。 ⑧ 荥: 音形(xíng)。 ⑨ 莽草: 又作“芒草”,亦见于中山二经葌山。在《山海经》里,同音字经常互换,这也是中国古籍常见的现象。 ⑩ 槠(zhū): 槠树的果实如橡子,可食,木材可作屋柱,耐腐。 ⑪ 雍和: 样子像金丝猴。 ⑫ 神耕父: 丰山居民供奉的人神,其身份另有所指,详见本章鉴赏有关内容。清泠之渊,郭璞注谓:“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 ⑬ 是知霜鸣: 每逢下霜时,九钟就会自动发声。 ⑭ 鸡谷: 鸡谷的营养丰富,对人有滋补作用;从其状如鸡卵、味道酸甘来看,颇似猕猴桃。 ⑮ 鸩: 此处鸩鸟是一种吃害虫的益鸟,与中山八经女几山的鸩同名而异类。蜚指稻田的害虫,以及臭虫、蟑螂(蜚蠊)之类。 ⑯ 淯: 经文误作为济。 ⑰ 婴勺: 鹊类,或谓勺鸡。 ⑱ 祑��(zhì diāo): 祑,祭礼有次序。 ⑲ 机柏: 袁珂注谓:“经文机柏,宋本作机桓,王念孙、郝懿行亦并校作机桓,云即无患子,可以浣衣去垢。” ⑳ 青耕: 此处青耕鸟疑是巫师在进行对抗瘟疫的巫术活动时的化装,其形貌模拟的是鹊类。在古代瘟疫是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因此有关的巫术活动也特别多。
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轱之山①。其上多杻橿,多苴②。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③,善駚��④,食者不风⑤。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⑥,多闾麈,多羚㚟。其阳多珉,其阴多青雘。
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⑦。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⑧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杻橿构,多玉,多封石。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⑨,枝尾,食之无蛊疫。
又东南三十里,曰婴䃌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
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㻬琈之玉。
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彙⑩,赤如丹火,其名曰⑪,见则其国大疫。
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⑫山。视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⑬。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⑭。
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⑮椐。
又东二十里,曰婴侯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白垩。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⑯。
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鼠⑰,白耳白喙,名曰狙如⑱,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⑲出焉,东流注于视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⑳。
〔注释〕 ① 依轱之山: 轱音枯(kū),车;又音孤(gū),车轮。 ② 苴: 郝懿行注谓,此处“苴”疑即“柤”之假借字。 ③ 獜(lín): 疑即古代传说麒麟之原型动物。传说中的麒麟是吉祥的象征,它的样子像鹿,独角,全身鳞甲,尾像牛,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麟与凤龟龙并称四灵。或谓獜是穿山甲。 ④ 駚��(yǎng fèn): ��疑是当地土语,意为跳跃善扑。 ⑤ 食者不风: 郭璞注谓:“不畏天风。”汪绂注谓:“或云无风疾也。”风在汉字符号体系里是一个信息承载量非常高的字,除了指空气流动本身之外,还泛指与空气流动有关的事物,并引申到社会风气、风俗、作风、风度、教化以及民歌、修辞等诸多方面。中医称风、寒、暑、湿、燥、火为致病六淫。 ⑥ 玄豹: 黑豹。 ⑦ 鸡山: 鸡山之得名当与其山形似鸡有关,按其方位当即今日大别山主峰鸡公山,又称鸡头山或鸡翅山。 ⑧ 帝台之浆: 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饮料之一。 ⑨ 三足鳖: 三足鳖名能,古史相传,鲧死后化为黄能,表明鲧以三足鳖为图腾。 ⑩ 彙: 音汇(huì),又音猬(wèi),通猬。 ⑪ (lì): 红毛鼠类,实际上是在瘟疫流行时人们进行巫术活动中巫师的扮相或疫情的标志。 ⑫ 葴(zhēn): 指酸浆(寒浆),又指马蓝。 ⑬ 汝水: 今日北汝水发源于伏牛山北麓,南汝水发源于驻马店市西部的伏牛山余脉东麓,它们都是淮河的重要支流(按长度,淮河正源应当是北汝河)。 ⑭ 颉: 郭璞注:“如青狗。” ⑮ 椆: 椆音凋(diāo)。 ⑯ 累: 郭璞注谓:“今虎豆貍豆之属。” ⑰ 鼣(fèi)鼠: 一种叫声如狗吠的鼠类。 ⑱ 狙(jǔ)如: 狙如是一种由巫师装扮或制作的用于预报战争的怪兽。 ⑲ 澧水: 发源于伏牛山余脉东麓,流经今河南省鲁山县与方城县之间,当年楚国依伏牛山及其余脉修建的长城称为方城。此外,今湖南省西北部也有澧水,属于洞庭湖水系。 ⑳ 帝女之桑: 帝女桑是一棵品质优良的桑树,也是一棵神圣的桑树,在祭祀桑树之神和蚕神的巫术仪式中,古人曾经以少女为牺牲(活祭或模拟)。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鸲鹆。
又东四十里,曰丰山①。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②,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
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门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犬③,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即④。
又东三十里,曰章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皋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脃石⑤。
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⑥。其阳多金,其木多榖柞,无草⑦。
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⑧,其木多苴。
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石之山。其木多荆杞,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⑨,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䉋。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䳅鵌⑩,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㻬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百十里,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山⑪。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⑫。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獜⑬,见则天下大风。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 毛用一雄鸡祈,瘗用一圭,糈用五种之精。禾山,帝也,其祠: 太牢之具,羞瘗,倒毛⑭;用一璧,牛无常⑮。堵山、玉山⑯,冢也,皆倒祠⑰,羞毛少牢,婴毛吉玉。
〔注释〕 ① 丰山: 此处丰山与第6节中的丰山同名。 ② 羊桃: 又称鬼桃,具有治疗皮肤肿胀的药效,它可能就是今日所说的杨桃。 ③ 膜犬: 经文犬误作大,郝懿行注谓:“膜犬者,即西膜之犬,今其犬高大浓毛,猛悍多力也。” ④ ��(yī)即: 或谓小熊猫。 ⑤ 脃石: 一种软薄易碎的石材。 ⑥ 大支之山: 大支山的名称与今之大别山的意思完全相同。 ⑦ 无草: 经文误作无草木。 ⑧ 区吴之山: 南山二经亦有区吴之山。 ⑨ 梁渠: 梁渠是一种预警战争的怪兽,其原型是白首狐狸或白头猞猁。 ⑩ 䳅鵌(zhí tú): 一种能够预报火灾的鸟。 ⑪ ��(shú)山: ��,鸟的短羽;又指驱使象车前行的旗状物(殳)。事实上,��字的字形原义就是指风或空气,由于空气看不见,只能借助鸟的飞翔来表现它。据此可知,��山是位于大别山山脉上的一处风口。 ⑫ 其草多香: 泛指多种香草。 ⑬ 闻獜(líng): 闻獜是当地居民供奉的风神,其造型是一种白头白尾黄毛的猪。 ⑭ 倒毛: 郭璞注谓:“荐羞反倒牲埋之也。”“倒”与“捣”同音,经文的“倒”乃是“捣”的假借字,所谓“倒毛”、“倒祠”均指捣毁祭品并埋入地下的祭祀礼仪,这种祭祀礼仪的典型案例就是四川省广汉三星堆的“祭祀坑”,那里几乎所有被埋入的祭品都被先行捣毁。 ⑮ 牛无常: 汪绂注:“不必牺牷具也。” ⑯ 堵山、玉山: 现存版本中山十一经里没有堵山、玉山,堵(楮)山见于中山十经,玉山见于中山八经、中山九经等。 ⑰ 倒祠: 亦谓倒毛也。
【鉴赏】 中山十一经即中部山区第11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48座山,14条河流,13处地望,64处矿物,77处植物,33处动物,当地居民供奉彘身人面图腾神。
本章第6节中,丰山的神奇动物雍和,它的名字有吉祥安宁之意,经文却称“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的名字有辛勤务实之意,经文却称“见则其国为败”;而且经文还记有“有九钟焉,是知霜鸣”,这里的“九钟”应该是属于帝王专用的重要礼器。凡此种种,都不能不令人深思。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516年秋冬降霜之际,晋国出兵支持王子丐(周敬王)复位,王子朝见大势已去,遂携周室典籍以及王室青铜礼器奔楚,并定居在南阳西鄂,随行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学者(包括馆长老聃)及其后裔曾在当地进行过图书整理和抄录活动,其中就包括《山海经》的编辑成书,此处文字可能在影射上述事件。
第16节高前山位于今日的大别山,高前山的帝台之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饮料之一,在“帝台觞百神”时所饮用,表明它很可能是一种具有防暑保健功效的人造饮料,或许就是最早的茶水。中山七经、中山十一经多次记述帝台事迹,袁珂先生注谓:“则帝台者,盖治理一方之小天帝,犹人间徐偃王之类是也。《晋书·束皙传》云:‘《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今本《穆传》已无帝台事,盖阙佚也。”
从《山海经》对帝台的记载和《晋书》将帝台与西王母并列来看,表明帝台王国在中原地区曾经创造出发达的文明与文化,并在中国先夏时期曾经显赫一时。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在中原某处发现帝台王国的遗址,它的出土将与三星堆文化一样再次震惊世界。
进一步说,“帝台”只见于《山海经》,而鲜见于其他古籍。从“帝台”活动范围和时间段来看,帝台很有可能是帝禹在《五藏山经》里的另一种称呼,正如帝舜在《大荒四经》里被称为帝俊一样(或许这样做有点类似后世的避讳)。再进一步说,在古史记载中,也只有在帝禹时代曾经大规模建造众帝之台,因此将其称为帝台乃是名副其实、顺理成章的;而且《五藏山经·中山经》记述的帝台事迹,诸如帝台觞百神、帝台之石(棋)祷百神、帝台之浆,也符合帝禹的身份。
如其不谬,这也就同时解决了《五藏山经》的一个大谜团: 《五藏山经》既然是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报告,那么里面就应该也有帝禹活动的记录,然而经文字面上却没有这样的记述;但是,如果帝台实际上就是帝禹的另一种称呼,那么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第20节毕山发源的帝苑水之名称“帝苑”,当指某位帝的花园;由于中山七经和中山十一经频频出现帝台,因此这里的帝苑很可能是指帝台在毕山营造的花园别墅,非常类似黄帝在槐江山建造的平圃。此外,第28节的倚帝山之名,或亦有所指。
第31节中,宣山的帝女之桑,是中国人在先夏时期进行桑蚕活动的重要文字记录。《广异记》称:“南方赤帝女学道得仙,居南阳愕山桑树上。正月一日衔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鹊,或女人。赤帝见之悲恸,诱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至十五日焚鹊巢作灰汁,浴蚕子招丝,象此也。”袁珂认为此处帝女即赤帝之女,宣山即愕山,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境内。其实,剥掉上述传说的神话外衣,其真实的信息是有关养蚕的活动,帝女桑是一棵品质优良的桑树,也是一棵神圣的桑树,在祭祀桑树之神和蚕神的巫术仪式中,古人曾经以少女为牺牲(活祭或模拟)。
在古史以及神话传说里,通常认为赤帝即神农炎帝,《列仙传》:“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不过,在《中山经》里并没有明确提及炎帝,却多次提到帝台;因此这里的帝女,也可能指帝台之女,因为养蚕及其类似的祭祀活动并不是炎帝族的专利。
第42节的历石之山,其名称或许与历法活动有关。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虽然没有明确见到“石头历法”的说法,但是《大荒四经》却记有用石头建造的“日月出入”之门,与英国古代巨石阵的天文活动类似。
第43节中丑阳山的䳅鵌鸟,样子像红足乌鸦,当地人用它作为火灾的报警标志。从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先夏时期大量建筑遗迹和聚落遗址可知,我国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建筑都属于土木结构,而古人又习惯在居室内烧火做饭和取暖,因此极易发生火灾,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火灾报警和救火的快速反应机制。与此同时,如何预防煤气中毒,同样是古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尽管古人不知道什么是煤气。为此,古人可能会在居室内养一种对煤气特别敏感的鸟,并根据鸟的反应来及时采取通风措施,或许这就是“可以御火”所要传达的信息吧。
值得注意的是24节中的虎首山,从其名称看应与《中山十经》第2节的虎尾山连麓,据此可推知《中山十经》诸山与《中山十一经》诸山有着地理方位关联。有趣的是,今日河南省桐柏县、唐河县之间,亦即桐柏山西端,仍然有一处虎山游览区,或可表明《中山十一经》的虎首向东,《中山十经》的虎尾在西。
《中山十一经》是《五藏山经》26条山脉里记述山数最多的一条山脉,其地望大体在今日的伏牛山及其余脉、桐柏山、大别山一带;其南麓发源的水系流入汉水和长江,其东麓和北麓发源的所有河流均属于淮河水系(淮河发源于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的太白顶)。奇怪的是,《中山十一经》(包括全部《五藏山经》)并没有提及淮河,而是多次提到视水。一种可能是,当时淮河用的是其他名称,或者有关内容缺佚;另一种可能是,当时淮河流域沼泽甚多,淮河尚未形成稳定河道。
《太平广记》467卷“李汤”条,称唐代李公佐等人游洞庭、登包山,从石穴中得古本《岳渎经》第八卷,内容记述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均遇惊风迅雷,功不能兴,禹怒,囚禁当地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犁渎氏的君长,方知乃淮涡水神无支祁作怪,禹派出的多员战将均不敌无支祁,最后才由庚辰将其制服,从此淮河安流入海。所谓“岳渎”,可指五岳四渎,亦可泛指所有山川,因此《岳渎经》的性质类似《山海经》,可惜失传了。此外《隋书·经籍志》记有《周地图记》109卷,亦失传了。在传说中无支祁貌若猿猴,神通广大,即《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另一为印度神猴哈努曼),而元代文学家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则称无支祁是孙悟空的姐妹。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