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古代民歌《真宗时童谣》原文及赏析

2021-10-12 09:46:28

  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宋真宗时期的北宋,正宋王朝统一未久,经济上倒也还呈上升趋势,但北方的辽,西方的夏不断进攻,“当时元老大臣以和亲避狄为上策,学士大臣以因循苟安为正论”(南宋·叶适语)。王钦若、丁谓等人当政,老百姓被年年的“输银”“输绢”“筑庙”“封禅”弄得穷苦劳累不堪。丁谓为了奉迎皇上,赶修 “玉清宫”,把匠人累死了,还要对人家的妻子 “收捕治罪”。人民恨他,视他为 “眼中钉”,这是很自然的。而作为历史名臣的寇准,本来已经因他力排众议,一手导演了历史上有名的 “澶渊之盟”,在有宋一代的对外关系上取得的胜利,使广大人民扬眉吐气;又加上他为人刚直不阿,甚至敢和皇上争得面红耳赤的一身正气,人民敬他,爱他,也是很自然的。但是,像他这样正直的人,是不见容于世的。在太宗和真宗两代,寇准多次被降职贬谪,最后这一次,是受丁谓的排挤,被贬到天涯海角的雷州,死在半道上。歌中的 “召寇老”正是人民的心声。

  据《儒林公议》记载: “寇准在相位,以纯亮得天下心; 丁谓作相,专权黩货。民间歌曰: ‘欲时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宁当去丁’。及相继贬斥,民间多图二人形貌,对张于壁,屠酤之市,往往有焉。虽轻眇顽冥,少年无赖,亦皆口陈指画,颂寇而诟丁,若夙有恩仇者”。

  这首歌一共只有二十个字,两个句子,但却十分明确地表示了“颂寇而诟丁” 的民心。

  歌的句型采用了假设条件,分别连用两个“欲得”提出了人民心中最关心的大事—— “天下宁”和 “天下好”问题,然后斩钉截铁地用 “须”和“无如”来限制了条件,规定了答案的范围,从而表达了回答内容的无可辩驳性(须拔钉和召寇老),一针见血,落地有声。这就是前人所谓:“须一刀见血,直刺题心,以数精湛语了之,则人难我易,倍觉生色。” (清·朱庭珍)

  只有内容,当然不够。一首好的歌谣之所以不胫而走,甚至于千古流传,更重要的是凭借它的形式。和谐的音节韵调有如歌谣丰美的翅膀。首先要依靠它,歌谣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这首歌的结尾以“眼中钉”,押 “天下宁”;以 “召寇老”押 “天下好”,这种和谐尾韵自然产生了节奏,增强了音乐感,使人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传起来方便。

  除了韵之外,这首歌又一特点是谐音双关。姓名本来是偶然的。丁谓这个人不论他姓什么,都是一样的可恨。但是不知道被哪一位发现了丁姓的丁,和钉子的钉的谐音,于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移花接木作了一番处理,从而宣泄了要 “拔掉” 它的愤怒心情。

  当人们心里有话不便或不敢直说的时侯,往往要用隐语来表示。朱光潜先生在它的 《诗论》中说: 隐语用声音上的关联则为 “双关”,双关在政治诗中尤其常见。稍后一些时期的 “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便是有名的例子。而《天安门诗抄》中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摇,请指示: 是拆,还是烧?”一首诗,更是团结群众摧垮 “四人帮” 的犀利武器。

  当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合理的,丝毫不带一点做作和勉强,这就是所谓的 “文以情生,韵以诗押”(袁枚 《随园诗话》)。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而口口相传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