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三篇)

2021-10-29 20:18:12

  《女神》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时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乐山沙湾古镇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对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遥想当年领军创造社的辉煌,《女神》《星空》的灿烂,《屈原》与《棠棣之花》的朗声高调……如今全部成为了《天上的街市》里《沙上脚印》,最终淹没在《黄海中的哀歌》,一切的一切都为商业社会的《天狗》所吞噬,在《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的那一刻,怕死的,饱受屈辱的诗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死》,《死的诱惑》啊,《火葬场》!在这《洪水时代》,《太阳没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钱的魔力》控制了整个世界,《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儿们的园里》……

  当下,我为一个笃信文学的迷茫人,独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园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见远处的美人山,仅有冬树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儿时读书的绥山山馆毫无声息地旧,好衰时哟。

  “鲁、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这位在旧版《现代中国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中国现代文人,此时此地,在自己的故乡连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历史的一颗琥珀,一颗栩栩如生而被尘封遗忘的文物。

  当我跨出沫若故居门槛后,蓦然回顾,惊讶这故居竟然为这乐山沙湾古镇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个旧时代最后的残梦了。

  远山无影,寒气笼罩着沫若故居老屋,真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叫人也无从寻寻觅觅了……

  多读读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这些文人走过的地方,感受一个文学的世界。感谢郭沫若让我对文学燃气热血。

  《女神》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郭沫若繁荣作品《女神》,这本书是1921年才结集出版的,诗的格式的新颖到现在都另我惊叹,虽说郭沫若先生已经与我们隔世了。你可能说他的诗太过重复,你可能会说他的诗一短两句话,一长四五页,你还可能会说他的诗多是像说、不美。可能吧,你读诗追求的是那些,但你读女神,你也许会改变自己的追求了,也不说改变,算是对那些情感炙热的诗有了另一种看法了。

  《女神》就是郭沫若先生那炙热的情感、炙热的血写成的。《女神》是一本不错的书,是一本可以改变你品味的书,可以让你的思想升华到另一个阶段。

  《女神》读后感(三)

  读郭沫若之诗集《女神》,想其在1949年之后的一举一动,《女神》时的浪漫大胆、热烈与自由在其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堕落之快,如乘神七。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式诗歌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可惜后来的女神不再重生,凤凰不再涅盘。

  晚期郭沫若的诗篇已成为政治的图解,不但毫无诗意,而且多吹捧与谀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令人震惊亦令人深思。“特立独行”、“淡泊明志”等知识分子的传统风流在1949年之后已成文化之恐龙。一切让人怀念的人格风骨都随着改朝换代的新社会逝去了。不过细读文本,发现1949年之后的郭沫若在早期的《女神》诗篇里仍有其发展脉络,倒不是凭空变形。不过,一切被放大到极致,看他晚年诗歌,真真是不忍入目。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