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①,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②,行微无怠③,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④,行微如日月⑤,忠信盛于内⑥,贲于外⑦,形于四海⑧,天下其在一隅邪⑨,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⑩,群臣莫能逮(11),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12):“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13)?”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14):‘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谷谋事而当(15),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蘬之言也(16),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17),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吾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武侯逡巡再拜(18),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伯禽归将于鲁(19),周公谓伯禽之傅曰(20):“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21)?”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22)。此三者,其美德己。”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23),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24),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篓小也(25)。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26),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日不见士(27)。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28),即物少至(29),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30),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31),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赞而见者十人,(32)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33),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34),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35)。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36),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37),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38),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39),几矣(40)!夫仰禄士犹可骄也(41),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42)。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语曰: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43):“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44),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
子贡问于孔子曰:(45)“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46),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德(47)。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48),莱不用子马而齐并之(49),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50)。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
为说者曰(51):“孙卿不及孔子(52)。”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䲡于严刑(53);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54),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55)。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56),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57)。《诗》曰:(58)“既明且哲(59),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60)。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61)。所存者神(62),所过者化(63)。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64),接舆避世(65),箕子佯狂(66),田常为乱(67),阖闾擅强(68);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
【注释】 ①致:取得。 ②执一:专心 ③微:细微的事情。 ④天地:天地永恒存在。 ⑤日月:无所不照。 ⑥信:原作“诚”。 ⑦贲(fen,音奋):通“奋”,发挥。 ⑧形:表现。 ⑨隅:墙角。 L魏武侯: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之子。 (11)逮:及。 (12)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 (13)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14)申公巫臣:楚国申邑大夫。 (15)不谷:国君谦称自己。谷,善。(16)中蘬(hui,音毁):汤的左相。仲蘬之语即《尚书·仲蘬之诰》。 (17)“自为”二字似为衍文。 (18)逡(qun)巡:倒退。 (19)伯禽:周公之子。成王封伯禽为鲁侯。 (20)傅:师傅。 (21)盍:何不。志,陈述。而,你。子,相当于“君”。 (22)自用:自行己意。以,而。 (23)以:遵循,行。 (24)出:与上句“宽”相对,宽指内心,出指行为,此指治国的行为。辨,治。 (25)窭(ju,音句)狭小。 (26)均者:势均力敌的人。 (27)越日:超过一天。 (28)闻:问。 (29)物:事,指所知之事。 (30)为文王之子。 (31)成王:周武王之子,名诵。 (32)贽(zhi,音制):见面礼。 (33)还贽:被求见的人表示地位相等,不敢当,归还见面礼。 (34)貌执:礼貌接待。 (35)请毕事:请他把话说完。此指地位卑贱的士人。 (36)亡:通“无”。 (37)薄为之貌:礼貌的程度稍差 (38)然故:这个原因。 (39)骄人:对人骄傲。 (40)几:危。 ( 4 1 ) 仰禄:仰求俸禄。 (42)黎:通“黧”,黑中带黄。 (43)缯:即鄫国。封人,掌疆界的官员。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蔿氏,名敖,字孙叔。 (44)愈:更加。 (45)子贡:孔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46)抇(hu,音胡):掘。 (47)德:原作“息”。 (48)虞:春秋时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六十里。宫之奇,虞大夫。 (49)莱,春秋时国名,姜姓。今山东黄县有莱子城。子马:不详。 (50)刳(ku,音哭):剖,比干,纣的叔伯父(一说为庶兄),纣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怒而剖其心, (51)“为说者曰”以下是苟子的弟子之语。 (52)孙卿:即荀子 (53)鰌(qiu,音秋):迫。 (54)绌:(chu,音触):通“黜”,黜退。 (55)距:被拒。 (56)将:大。 (57)视:通“示”。 (58)见《诗经·大雅》。(59)哲:智。 (60)徒与:门徒和同党。 (61)式:榜样表仪,准则,标准。 (62)神:治。 (63)过:经过,化,受影响。 (64)孔子拘匡:孔子由卫去陈,经过匡(卫地),被匡人拘留五天。 (65)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曾作《凤兮歌》讽孔子,并拒绝与孔子交谈。 (66)箕子:纣的叔父,官至太师。 (67)田常:一名田恒,即田成子,或陈成子,春秋时齐人,齐简公四年,田常杀简公,拥立平公,自任齐相,齐国之政尽归田氏。(68)阖闾:春秋末吴公子,名光,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为吴王。
【今译】 尧向舜问道:“我想取得天下,这应该怎么做呢?”舜回答说:“专心一志而不违失,做细微的事情也不懈怠,忠信待人而不疲倦,这样天下就自动来到。专心一志象天地永存一样,做细微的事情象日月无所不照亮一样,忠信在内心充实,在外体发挥,在普天下表现,天下就象放在房间的墙角一样,这有什么值得去取得它呢。”
魏武侯谋画政事得当,群臣们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喜色。吴起前来对他说:“您也曾在左右之中听说过楚庄王的话吗?”武侯说:“楚庄王的话怎么样呢?”吴起回答说:“楚庄王谋画政事得当,群臣们都不及他,他退朝后面有忧色。申公巫臣前来问道:‘大王上朝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庄王说:‘寡人谋画政事得当,群臣们都不能及我,因此而担忧。在仲蘬的话里这样说:“诸侯得到老师的就能成王业,得到朋友的就能成霸业,得到解决疑惑者就能存在;自己谋画而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就会灭亡。”现在以寡人的不才,而群臣们没有谁赶得上我,我们的国家快要灭亡了啊!所以担忧啊。’楚庄王因为这个担忧,而君王您因为这个而喜悦!”武侯倒退几步拜了两拜,说:“这是上天指使先生来救止寡人的过失啊!”
伯禽将要回鲁国去,周公对伯禽的师傅说:“你将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主公的美德呢?”回答说:“他的为人,宽宏大量,喜欢自行己意,而且行事谨慎。这三件,就是他的美德了。”周公说:“唉呀!你是把别人的过恶当作美德吗?君子喜欢行道德,所以他的人民都归于道。他内心宽宏大度,表现在实际上却没有致治的办法,你还赞美他!他喜欢自行己意,就是局促、眼界不宽的原因,。君子的力气象牛一样,但不同牛较量力气;奔跑象马一样,但不同马较量奔跑;智慧象士一样,但不同士较量智慧。那种较量,是势均力敌者的意气,你还赞美他!他行事谨慎,是他浅薄的表现。我听说过:不要超过一天不见士。见到士,问道:‘我是不是不明察呢?’不问,事情就懂得少,懂得少就浅薄。浅薄,是贱人之道,你还赞美他!我告诉你: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是成王的叔叔,我在天下不算卑贱了。然而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人家拿见面礼来求见需要把礼还给人家的有三十个人,用礼貌接待的有一百多人。愿意向我进言我就请他把话说完的有一千多人。在这里面我只得到三个士,靠他们来端正我的身心,靠他们来平定天下。我得到的这三个士,不在十个人和三十个人中间,而是在一百多人和一千多人中间。所以地位高的士我对他们略微表示礼貌,地位低的士我对他们隆重表示礼貌。人人都认为我破格地喜欢士,所以士都到我这来。士来到这里,事情就看得清楚;事情看得清楚,然后懂得事情的是非在什么地方。一定要警戒呀!你凭借鲁国对人骄傲,那是很危险的!那些仰求俸禄的士,还可以对他们骄傲;身心端正的士,就不可以对他们骄傲。那身心端正的士,舍弃尊贵而宁愿卑贱,舍弃富有而宁愿贫困,舍弃安逸而宁愿劳苦,面色漆黑而不放弃原则。所以天下的纪纲从不绝息,礼乐法度从不废止。”
有这样的话说:缯丘管理疆界的官员见到楚国的宰相孙叔敖说:“我听说过:当官时间长的人,士就嫉妒他;俸禄优厚的人,老百姓怨恨他;地位尊贵的人,国君就忿恨他。现在相国您有这三种情况,可是您没有得罪楚国的士民,这是什么原因呢?”孙叔敖说:“我三次做楚国的宰相,而我的心气更加低;每次增加俸禄,我的布施就更广泛;地位越尊贵,我的礼节就越谦恭。所以我没有得罪楚国的士民。”
子贡向孔子问道:“我对于为人谦下,还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孔子说:“为人谦下嘛,就如同土地一样,深掘它就得到甘泉,种植它就五谷丰盛,草木繁殖,禽兽滋育。活着的就站立在它上面,死了的就埋入它中间。它有很多功勋但不图报答。为人谦下就如同土地一样。”
从前,虞国不用宫之奇,因而晋国兼并了它;莱国不用子马,因而齐国兼并了它;纣挖了王子比干的心,因而武王擒获了他。不亲近贤人,任用智者,所以自己死了,国家灭亡。
有这种说法的人说:“苟卿不如孔子。”这不对,荀卿被乱世钳制,被严刑逼迫;在上没有贤明的君主,在下遭遇暴虐的秦国;礼义不能施行,教化不能完成;仁者被退黜约束,天下昏昏暗暗,行为纯全反受讥刺,诸侯之间大肆倾轧。在这样的时侯,智者不能谋虑,能者不能治理,贤者得不到任用。所以君上蒙蔽而看不见,贤人被拒而不接受。然而荀卿怀抱着大圣的心思,表面上装出狂颠的神色,向天下显示愚暗。《诗经》说:“既明又智,用来保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他名声不显著,门徒党与不多,光辉不广博的原因。现在的学者得到荀卿的遗言遗教,就足可以作天下的榜样和标准。保存他遗言遗教的地方都得到治理,他到过的地方都受到他的影响。看他的善行,孔子也不能超过他,世人不详察,说他不是圣人,有什么办法!天下不平治,荀卿生不逢时啊。他的德行象尧和禹一样,世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方法道术不能通行,被人怀疑;他的智虑极其明白,遵循正道端正行止,足以作为纲纪。唉呀!贤明啊!应该做帝王。天地不明,以桀、纣为良,杀害贤良之人;比干被剖心,孔子被拘在匡;接舆避世隐居,箕子假装颠狂;田常作乱,阖闾自己强大;做坏事反而得福,好人反而有祸殃。现在有这种说法的人又不详察实情,而相信虚名;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称誉从何产生?不能从事政治,他的功业怎么能成就?志意善美德行敦厚,谁说他不贤呢?
【集评】 明·何孟春:“通章俱是妙品。”
明·许国:“大抵难文字须教他无可逃避。此等难他都无辞了。”
明·霍韬:“此段是明目张膳,说甚舒畅,最有神采。”
明·顾鼎臣:“起伏操纵错落可观。”(以上见四条《二十九子品汇释评·荀子》)
明·陶石蒉:“超然之才,绝伦之识,潇洒出尘如骥足之逐遗风。”(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荀子》)
明·陈深《诸子品节·荀子》:“执贽还贽等语,王荆公已有辩,然亦不可不知,终是名言。”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荀子》:“明是面斥其不肖,而闻者不怒。此谏有五而所以莫善于讽。”
【总案】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五位名人立身处世之事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行为准则,五个故事恰好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辉映,通篇皆妙。而第二部分是荀子的弟子对荀子的评价。认为荀子“宜为帝王”,但由于他际遇不佳,所以,“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示)天下以愚”。总之,说荀子这位“孔子弗过”,“志修德厚”的贤者因为迫于时世不能实现政治抱负,这一评价是公允的,而认为他“宜为帝王”则只能看作是他的弟子们的主观愿望。
这篇文章把两个内容完全不同的部分合在一起,显得极不协调。第一部分用对话的形式,显得生动活泼,不似荀子其他文章那样长篇大论,独具特色。后一部分是誉美之词,没有荀子文章的深刻,但在句法上明显受荀子的影响,多用排比句,骈散兼施。且多为韵语,使文章音节铿锵,易于上口。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