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礼记《玉藻第十三》原文及赏析

2021-11-16 10:25:18

  【经文】

  天子玉藻①,十有二旒②,前后邃延③,龙卷以祭④。

  【今注】

  ①玉藻:玉指古代帝王贵族冕前垂旒上所穿的玉,藻是垂旒上穿玉的五 彩丝绳,合称玉藻。②旒:用五彩丝绳穿起来的玉串。按郑玄注,以为冕前 后皆有旒。江永《乡党图考》云:“按《大戴记》及东方朔《答客难》皆云‘冕而前 旒,所以蔽明’,则无后旒可知。后旒何所取义乎?”江氏说是,今从之。③ 邃:深。指延前后皆长出于冕而深邃。延通“綖”,冕的上面覆盖的一层木板, 外包麻布,上黑色下红色。旒即由延的前部垂下。④龙卷:即龙衮,画龙于 衮衣。天子之礼服。

  【今译】

  天子戴着有玉旒的冕,前有十二旒,冕上的延前后都长出于 冕;身上穿着画龙的衮衣祭祀。

  【经文】

  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①,听朔于南门之外②,闰月则阖门左 扉,立于其中③。

  【今注】

  ①玄端:郑玄注:“端当作冕。”玄冕,指玄衣而冕。朝日,服衮冕;听朔,服 玄衣、冕。这里用“玄冕”统言之。朝日:春分之日,天子迎日于东方而祭之。 东方:指国门。下文“南门”亦指国门。②听朔:天子每月之听朔,又称视 朔。天子于每月的朔日,在明堂以特牲祭神,并以文王、武王配祭,同时颁布 一月之政。③旧说,每月听朔分别于明堂十二室举行。闰月非常月,于十 二室无所当,故于门行听朔之礼。

  【今译】

  在春分这一天,天子服兖在东门之外行朝日之礼。每月初一, 天子玄衣、玄冕在南门外的明堂里行听朔之礼。如果是闰月,那就 把明堂门的左边的门关上,站在门中行听朔之礼。

  【经文】

  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①。日中而馂②。奏而食。日少牢,朔 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醴、酏③。卒食,玄端而居④。

  【今注】

  ①食:指朝食。早餐叫“朝食”,下午一顿叫“夕食”。②馂(jùn):吃剩 下的食物。③浆:即酢浆,用糟酿成的酒类,味酸醋。④玄端:玄冠、缁布 衣、玄裳、缁��。端,正的意思。天子、诸侯燕居之服,亦士之礼服。

  【今译】

  天子平日戴着白鹿皮弁视朝,退朝以后吃早饭。到了中午,吃 朝食剩下来的东西。每次吃饭都奏乐。天子平日每天是一羊一 猪,每月初一这一天则要用牛羊豕三牲。天子的饮料有五种,以水 为上,另外还有浆、酒、甜酒和粥汤。中午吃过以后,就换上玄端服 休息闲居。

  【经文】

  动则左史书之①,言则右史书之②。御瞽几声之上下③。年不 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

  【今注】

  ①左史,亦称大史。②右史,亦称内史。③声之上下:指音乐之声的 哀乐。古人认为政治清平则乐声乐,政令昏暴则乐声哀。

  【今译】

  天子的一举一动都由左史记下来,他的言论都由右史记下来。 天子身旁侍御的乐工察辨音乐之声的高下,以了解政令的得失。 年成不好,天子就要穿素服,乘没有油漆的素车,吃饭时也不奏乐。

  【经文】

  诸侯玄端以祭①,裨冕以朝②,皮弁以听朔于太庙③,朝服以日 视朝于内朝④。

  【今注】

  ①玄端,郑玄注:“当作玄冕。” ②裨冕:副冕。五等诸侯祭宗庙时都要 服上服:公衮冕、侯伯��冕、子男毳冕。 次于上服的就叫“裨冕”,即对公而言,��冕以下都为裨冕;对侯伯而言,毳冕以下为裨冕;对子男而言,��衣之冕、玄 衣之冕为裨冕。诸侯朝见天子时服裨冕是为了表示在天子面前自降一等。 ③听朔:这是诸侯每月初一听朔于大庙。④朝服:诸侯以玄冠、缁衣、素 裳为朝服。内朝:天子、诸侯都有三朝,一为燕朝,在路寝庭;一为治朝,在路 门外;一为外朝,在大门之外。此处“内朝”即平日“治朝”之处。

  【今译】

  诸侯到宗庙祭祀祖先时,穿着玄冕之服;去朝见天子时,则服 裨冕;到太庙行听朔礼时,服皮弁服;平日在内朝视朝时服朝服。

  【经文】

  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大夫, 大夫退,然后适小寝释服。

  【今译】

  群臣在天色微明可以辨色时开始入应门上朝。国君在日出时 视朝,与群臣相见,然后退到路寝听政。国君派人去看大夫,如果 大夫已将政事处理完毕退朝,那么国君就回到自己的燕寝,脱去朝 服,换上玄端。

  【经文】

  又朝服以食①,特牲三俎,祭肺。夕深衣,祭牢肉②,朔月少牢, 五俎四簋③。子卯稷食菜羹④。夫人与君同庖⑤。

  【今注】

  ①食:此指国君早餐。②特牲三俎:特牲,猪;三俎,猪、鱼、腊。腊 (xī),干肉。③祭牢肉:指特牲猪的剩余部分。④簋(guǐ):盛饭食之器。 ⑤子卯:纣死于甲子,桀死于乙卯,故后世君主以子日、卯日为忌日。⑥ 同庖:指与君共牢,不另外杀牲。

  【今译】

  国君在朝食时,要换上朝服,吃的是猪、鱼、腊三俎,将食之前 先祭肺。夕食时,穿深衣,将食之前先祭牢肉。每月初一则用羊、 豕二牲,吃的是羊、豕、鱼、腊、肤五俎和黍、稷各二簋。逢到子卯忌 日,不杀牲,只吃饭食和菜羹。国君的夫人和国君同牢。

  【经文】

  君无故不杀牛①,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 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②。

  【今注】

  ①故:指祭祀及宾客飨食之礼。②践:郑玄注:“践当作翦。”杀的意思。

  【今译】

  没有特别的缘故,国君不杀牛,大夫不杀羊,士不杀犬豕。君 子要远离厨房,凡是有血有气的动物,决不自己动手宰杀。

  【经文】

  至于八月不雨,君不举①,年不顺成,君衣布搢本②,关梁不租, 山泽列而不赋,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今注】

  ①举:国君每日吃饭要杀牲,食前举肺脊以祭,叫做“举”。“不举”指不杀 牲。②本:指士所用的竹笏,用象牙装饰其下端。国君本应用象笏,穿麻布 衣、插竹笏都是表示贬损自责的意思。③列:通“迾”,遮遏的意思。

  【今译】

  如果八个月不下雨,国君吃饭就不杀牲。年成不好,国君要穿 麻布之衣,插竹笏;在关口和桥梁处不收租税,禁止在山泽采伐渔 猎,也不征赋税,不搞建筑,大夫也不许造新车。

  【经文】

  卜人定龟①,史定墨②,君定体③。

  【今注】

  ①定龟:占卜选定所用之龟。②定墨:占卜时辨灼龟后之兆坼。卜前 用墨在龟甲上画线,加以烧灼,如果龟甲顺着墨线开裂,且裂纹较粗,是吉兆。 ③定体:占兆时总断卜之吉凶。

  【今译】

  凡是占卜,首先由卜师选定龟甲;烧灼以后,太史根据较粗的 裂纹是否顺着所画的墨线来判定吉凶。国君则观看整个兆象的形 体而判定其吉凶。

  【经文】

  君羔幦虎犆①;大夫齐车,鹿幦豹犆,朝车;士齐车,鹿幦豹犆。

  【今注】

  ①幦(mì):亦作“幭”,覆于车轼上的皮。犆(zhí):缘饰、镶边。

  【今译】

  国君的斋车用羔皮覆轼,用虎皮镶边;大夫的斋车朝车、士的 斋车都用鹿皮覆轼而用豹皮镶边。

  【经文】

  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①, 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今注】

  ①变:指整顿仪容、改变姿势之类。

  【今译】

  君子居处总是对着门户,睡觉头总是向东。 如果有烈风��雷 暴雨,则必庄敬严肃,即使是夜里也一定起身,穿戴整齐,恭恭敬敬 地坐着。

  【经文】

  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进羞①,工 乃升歌。浴用二巾,上晞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进蒲席,衣布 晞身,乃屦,进饮②。

  【今注】

  ①��:酒。羞:指笾、豆里的食物。古人认为沐后气虚,饮酒进食听音乐 可以补气。 ②杅(yú):浴盆。 ③进饮,即进��。 同时也应“进羞”、“升 歌”,承上文而省。

  【今译】

  每天洗手五次。用淘稷的水洗头发,用淘粱的水洗脸。洗湿 了的头发用白木梳梳理。头发干了有些发涩,用象牙梳来梳。然 后喝一点酒,吃一点东西,这时乐工就升堂唱歌。洗澡要用两种浴 巾,上身用细葛巾,下身用粗葛巾。出了浴盆以后,站在蒯草做的 席子上,用热水冲洗双脚,再站到蒲席上,穿上麻布衣服以吸干身 上的水。然后就穿上鞋,喝酒。

  【经文】

  将适公所,宿斋戒,居外寝,沐浴,史进象笏①,书思对命。既 服,习容观玉声,乃出。揖私朝②,辉如也③,登车则有光矣。

  【今注】

  ①史:大夫之史,掌管文史一类事。象笏:大夫用的笏以象牙为本。② 私朝:大夫自家的朝。③辉:光。“辉如”及下句“有光”都指容光焕发的样 子。

  【今译】

  臣子将要去朝见国君,必须前一天就斋戒沐浴,居住于正寝。 史呈上象笏,把想要回答国君的话写在上面。朝服穿戴已毕,要练 习自己的仪容神态举止,使佩玉之声和行步举止的节拍相合,然后 才出发。由于内心恭敬严肃,仪表又修饰整齐,所以在私朝作揖分 手时显得精神饱满;到了登车时,就更是容光焕发了。

  【经文】

  天子搢珽①,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②,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 大夫前诎后诎,无所不让也。

  【今注】

  ①珽:或称大圭,天子所用,长三尺,上终葵首。终葵,方如锥头。②荼 (shū):诸侯所用,上圆下方。

  【今译】

  天子插的笏叫做珽,这是向天下人表示天子的端方正直;诸侯 插的笏叫做荼,上面的两角是圆的,下面两角是方的,这是表示诸 侯应让于天子;大夫的笏上下四角都是圆的,表示他处处都必须退 让。

  【经文】

  侍坐,则必退席①;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②。登席不由前, 为躐席③。徒坐不尽席尺④,读书、食则齐。豆,去席尺。

  【今注】

  ①退:避在旁侧。②党:处所。这里指君所坐之处。③躐(liè):逾 越。④徒坐:空坐,指不在饮食或读书时坐在席上。

  【今译】

  臣子陪侍国君坐,一定要把自己的坐席向侧后退一点。如果 不好移席后退或者国君不让后退,就一定要向后坐,离开国君所坐 之处。登席入座不应该由前面跨上去,而应该由后面上,否则就叫 躐席。空坐的时候,身体离开席前缘一尺,在读书、进食时则要坐 到靠近席前缘的地方。盛食物的豆放在距席一尺的地方。

  【经文】

  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然后祭①;先饭辩尝羞②,饮而 俟③。

  【今注】

  ①凡主客共食,都是主人先祭而后客祭。臣侍君食则不祭。但如果国君 以客礼待臣,臣就可以祭。②国君进食,都有膳宰先尝食。在国君以客礼 待臣时,侍食的臣先遍尝各种食品,是表示代替膳宰做事。③饮而俟:表示 自己尚未进餐,等国君先食。

  【今译】

  国君赐给臣子吃饭,如果国君以客礼待臣,那么臣子应在得到 国君的命令以后才祭。臣子要先遍尝各种食品,然后喝一点饮料, 等国君先食。

  【经文】

  若有尝羞者①,则俟君之食然后食,饭饮而俟。君命之羞,羞 近者②;命之品尝之,然后唯所欲。凡尝远食,必顺近食。

  【今注】

  ①尝羞者:指膳宰,先尝食。②羞近者:食近身的菜肴。

  【今译】

  如果有膳宰尝食,则臣既不祭,也不尝,而是先喝一点饮料,等 国君先吃,然后自己再吃。国君命令他吃菜,只吃靠近身前的;国 君叫他遍尝菜肴,才一一品尝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嗜好进食。凡 是尝远处的食物,要从近处的食品顺次吃过去。

  【经文】

  君未覆手①,不敢飧②;君既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君既 彻,执饭与酱,乃出授从者。

  【今注】

  ①覆手:吃饱以后用手抹拭口边。②飧(sūn):用饮料浇盛食器中的 饭。古人在饭吃好以后,再用饮料浇饭吃三口,意思是让吃饭的人吃饱。“君 未覆手,不敢飧”的意思是臣下不能在国君之前先吃饱。

  【今译】

  臣子陪侍国君吃饭,国君还未用手抹嘴,臣子不能用汤泡饭。 在国君吃好以后,臣子才用汤浇饭吃,但也只吃三口。国君把食器 撤下去以后,侍食的臣子才可以拿自己剩下的饭与酱出去给随从 带回去。

  【经文】

  凡侑食①,不尽食。食于人不饱。 唯水浆不祭,若祭,为已�� 卑②。

  【今注】

  ①侑食:这里指侍食于尊者。 ②��(yè):通“压”,降低身份的意思。

  【今译】

  凡是陪侍尊者吃饭,不能把食物吃光。凡是作客,都不要吃 饱。在地位相当的人家吃饭,凡食物都应该先祭,只有水、浆不祭。 如果水、浆也祭的话,那就太降低自己的身份了。

  【经文】

  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 爵,然后授虚爵①。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 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 右,坐右纳左。

  【今注】

  ①授虚爵:饮毕之爵,授予赞者。此节所讲是臣侍君私宴,接受国君赐酒 的礼节。

  【今译】

  国君如果赐给侍宴的臣子喝酒,臣子就要越过自己的坐席,行 再拜稽首礼,恭敬地接过来,然后回到自己的坐席,先祭而后饮。 饮干以后,等国君也饮干,然后把空酒杯递给赞者。君子饮酒,饮 第一杯时脸色庄重,饮第二杯时意气和悦。按礼,臣子侍君宴饮, 饮酒止于三杯,三杯饮过,则和悦恭敬地退席。退的时候要坐着拿 起脱下的鞋,到隐僻处穿起来。穿右脚鞋时跪左腿,穿左脚鞋时跪 右腿。

  【经文】

  凡尊必上玄酒①,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棜, 士侧尊用禁②。

  【今注】

  ①玄酒:水。虽不用,设之,示不忘古。或说上古无酒,以水当酒。② 棜(yù)、禁:都是承尊的木制器具。棜是无足的长方形木盘,禁形如方案。

  【今译】

  凡是陈设酒尊,必以玄酒为上。在国君宴请臣下的时候,只有 国君才能正对着酒尊。只有请乡野平民饮酒时,才全部用酒而不 用玄酒。在大夫、士宴客的时候,酒尊不能正对着主人,而要放在 旁侧的棜或禁里,以表示主人与客人共有这一尊酒。

  【经文】

  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组缨,天子 之冠也;缁布冠缋,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 冠綦组缨①,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②,子姓之冠也③;缟冠素纰,既 祥之冠也。垂五寸④,惰游之士也⑤。玄冠缟武,不齿之服也。 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緌。五十不散送⑥,亲没不髦。 大帛不。 玄冠紫緌,自鲁桓公始也⑦。

  【今注】

  ①綦:青白色。 ②武:亦称冠卷,圈于首。 ③子姓:孙。 ④垂五 寸:的长度,大约吉冠长一尺二寸,祥冠长一尺,惰游之士则又减半以表示 一种耻辱。⑤惰游之士:罢民。有罪而尚未犯法者。⑥散送:丧礼,启殡 以后送葬人腰间的麻绳散垂,到葬毕才绞起来。五十岁可不行此礼。⑦鲁 桓公:春秋时鲁国的国君。

  【今译】

  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从诸侯至士都是如此。这 种缁布冠在行冠礼后就不再戴,随它去敝弃。天子行冠礼时,第一 次加的冠则是玄冠,而以朱红色的丝带为缨。诸侯虽是用缁布冠, 但是配有杂彩的缨。 玄冠而用丹红色的丝带做缨,这是诸侯斋 戒用的冠;玄冠而用青白色的帛做缨,这是士斋戒用的冠。用白色 的生绢制冠而冠卷是玄色,这种上半示凶、下半示吉的冠,是孙子 在祖父去世以后父亲丧服未除而自己已经除服时戴的。用白色的 生绢制冠,用白绫做冠两边及冠卷下缘的镶边,这是孝子在大祥以 后戴的冠。惰游者戴的冠和孝子大祥以后戴的冠一样,只是下垂 的只有五寸长。 那些不服从教化而不再录用的人所戴的冠则是 玄冠,而以生绢做冠卷。闲居时戴的冠,把下垂的冠带分别固定在 冠卷两侧,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如此,到有事时才垂下来。满五十 岁的人,有了丧事,不须散麻送葬。父母去世以后,做子女的就不 要再戴髦了。用白缯制的素冠没有下垂的冠带。玄冠配上紫色的 垂带,这是自鲁桓公开始的。

  【经文】

  朝玄端,夕深衣①。深衣三祛,缝齐倍要②,衽当旁,袂可以回 肘。长、中继揜尺③。袷二寸,祛尺二寸,缘广寸半。以帛里布④, 非礼也。

  【今注】

  ①玄端:见前注。深衣:衣裳相连,如长袍。为诸侯、大夫、士燕居之服。 ②缝:通“丰”,大的意思。齐(zī):裳的下边。③长、中:长衣、中衣,皆穿 于上服之内者,吉服谓之中衣,丧服谓之长衣。继揜尺:“揜”同“掩”。言长 衣、中衣之袖较深衣长一尺。④以帛里布:冕服是丝衣,中衣用素;皮弁服、 朝服、玄端服是布衣,中衣亦用布。凡中衣应与外服相称。

  【今译】

  大夫、士在家朝食时服玄端,夕食时服深衣。深衣的大小尺寸 是:腰的尺寸是袖口的三倍,下摆是腰的一倍。衣襟开在旁边,袖 子的宽度是可以让手肘在里面回转自如。长衣、中衣与深衣规格 相同,只是袖子再接长一尺。曲领宽二寸,袖口宽一尺二寸,镶边 宽一寸半。如果外面的衣服是布的,里面的中衣却用帛制,那就不 合于礼。

  【经文】

  士不衣织①。无君者不贰采②。衣正色,裳间色③。非列采不 入公门,振絺绤不入公门④,表裘不入公门⑤,袭裘不入公门⑥。

  【今注】

  ①织:指先染丝而后织成的衣料。②无君者:大夫去位者。不贰采:衣 裳一色。 ③正色:青、赤、黄、白、黑为五方正色,绿、红、碧、紫、黄为间色。 ④振:通“袗”,夏天穿的无里的单衣。��绤:夏天衣服,露见形体。 ⑤裘: 冬天的亵衣,不敬。⑥袭裘:按礼,裘衣外应罩禓衣,裼衣之外有礼服。袒 去礼服之左袖,露出裼衣,谓之禓。不袒去礼服之左袖谓之袭。

  【今译】

  士不能用先染色而后织制的衣料做衣服。已离位的士大夫穿 的衣和裳颜色应该一样。凡衣服的颜色应该用正色,裳的颜色用 间色。 穿同颜色的衣裳不可去见国君;外面穿着��、绤夏服,不可 以去见国君;外面穿着裘衣不可以去见国君;用礼服遮住了裘衣外 面的裼衣,也不能去朝见国君。

  【经文】

  纩为茧,缊为袍,禅为䌹,帛为褶。

  【今译】

  用新丝绵放在夹衣中的叫做茧,用旧丝绵放在夹衣中的叫做 袍,有面无里的单衣叫做䌹,用帛做面和里的夹衣叫做褶。

  【经文】

  朝服之以缟也,自季康子始也①。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 后服之②。”曰:“国家未道,则不充其服焉。”

  【今注】

  ①朝服:朝服应用十五升麻布。季康子:春秋后期鲁国大夫。②卒朔: 指视朔结束。诸侯视朔应用皮弁服。

  【今译】

  用生绢制朝服,这是从季康子开始的。孔子说:“国君和群臣 在上朝时都应穿朝服。国君在听朔时穿皮弁服,听朔结束又换上 朝服。”又说:“如果国家未到政治清平的时候,那么国君就不用制 备那么多的礼服了。”

  【经文】

  唯君有黼裘以誓省①,大裘非古也②。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 之③。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

  【今注】

  ①黼裘:以黑羊皮与狐白裘相杂制的裘。誓省:郑玄注:“省当作狝。”秋 田谓之狝。誓省,谓打猎誓众。②大裘:黑羊裘,天子祭天之服。③锦 衣:加于裘上之衣。裼时则露锦衣。

  【今译】

  只有国君有黼裘,在秋季打猎誓师时用,大裘是不合古制的。 国君穿狐白裘的时候,要用锦衣罩在上面作为裼衣。国君右面的 卫士穿虎皮裘,左面的卫士穿狼皮裘。士不能穿狐白裘。

  【经文】

  君子狐青裘豹裦①,玄绡衣以裼之;麛裘青犴裦②,绞衣以裼 之③。羔裘豹饰④,缁衣以裦之;狐裘,黄衣以裼之。

  【今注】

  ①君子:指大夫、士。裦:同“袖”。②麛:幼鹿。犴(àn):一种野狗,状 如狐狸。③绞:苍黄色。④饰:犹“袖”。

  【今译】

  大夫、士穿着青狐裘,用豹皮为袖口,加黑色绡衣作为裼衣。 穿麛裘、用青犴皮为袖口。加苍黄色的裼衣。穿羔皮裘,以豹皮为 袖口,加黑色的裼衣。穿狐裘,加黄色的裼衣。

  【经文】

  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①。不文饰也不裼。 裘之裼也,见美也。吊则袭②,不尽饰也。君在则裼,尽饰也。服 之袭也③,充美也④。是故尸袭⑤,执玉龟袭,无事则裼,弗敢充也。

  【今注】

  ①犬羊之裘:庶人之服。②袭:在裼衣外面加上衣不裼,掩盖裼衣的文 绣。③服之袭也:按,行礼时一般以“裼”为敬。“袭”则有各种不同的原因: 吊丧时袭,是因为吊丧以悲哀为主,不应当见美;“尸袭”,是因为尸体代表鬼 神,地位尊贵。“执玉龟袭”表示内心恭敬严肃,无须见美。④充:覆盖。 ⑤尸: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今译】

  狐裘外加锦衣为裼衣,这是诸侯之服。犬羊之裘不加裼衣。 凡不须文饰的情况下,都不需要露裼衣。在裘衣外面加裼衣,并且 解开上服,把裼衣露出一部分来,是为了表现它的华美。在吊丧的 时候要袭,这是因为吊丧不能表现文饰的缘故。在国君面前则要 袒露裼衣,这是为了尽量表现文饰。裘是为了掩盖裼衣的华美。 所以尸要袭,手中执玉或龟甲行礼时要袭。在行礼结束以后则要 袒露出裼衣来,不能掩盖它的华美。

  【经文】

  笏:天子以球玉①,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②,士竹本象可 也③。

  【今注】

  ①球:美玉。②鱼须文竹:“须”当为“颁”之误。“颁”通“班”,鱼班。鲛 鱼皮有斑纹,用以饰笏。文:饰。大夫之笏以竹为之,而饰以鲛鱼之皮。③ 本:下部。

  【今译】

  天子的笏用美玉制成,诸侯的笏以象牙制成,大夫的笏用竹制 成而饰以鲛鱼之皮,士的笏用竹制成而以象牙镶在下部。

  【经文】

  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①,入太庙说笏,非古也。小功不说 笏②,当事免则说之③。既搢必盥,虽又执于朝,弗又盥矣。

  【今注】

  ①说:“通“脱”。笏或者拿在手上,或者插在大带中。“说笏”指笏既不在 手,又不插带。②按:此处举见天子、参加射礼及入太庙时不能脱笏,实际 是说一般情况下笏都不可离身。有了丧事应脱笏,但小功在五服中是轻丧, 所以不脱。③免(wèn):丧礼开始时去冠以麻结发。这里泛指殡殓。

  【今译】

  诸侯、士大夫在朝见天子的时候,在参加射礼的时候,笏都不 可离身;到太庙中祭祀时也应带笏,不带笏是不合古制的。有小功 之丧时也不脱笏,只有在进行殡殓时才可以不带笏。臣朝君时,把 笏插进大带以后一定要洗手。洗过以后,到了朝廷上拿笏的时候 就无须再洗了。

  【经文】

  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①,则出于笏。笏毕用 也②,因饰焉。

  【今注】

  ①造:进。②毕:尽。言指画、记事尽用笏。

  【今译】

  臣子凡有意见在国君面前指画陈说时,要用笏;到国君面前接 受命令,则记在笏上。笏不管指画、记事都要用到,所以后来就对 它加以装饰,以区别尊卑。

  【经文】

  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今译】

  笏的长度是二尺六寸,中间宽三寸。天子、诸侯的笏上部逐渐 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士的笏则上、下两端都要逐渐削减六分之 一。

  【经文】

  天子素带朱里终辟①,而素带终辟②,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 下辟③,居士锦带④,弟子缟带。

  【今注】

  ①从这里到“其他则皆从男子”一大段,因脱简错简,文字错乱严重。孔 颖达疏依郑玄注订正。今为便于阅读,依孔颖达疏改正,不再一一出校记。 辟:通“裨”,即镶边。②“而”下缺“诸侯”二字,当补。③率:通“繂”,把边 缘部分用针线像编辫子一样交叉缝纫。④居士:有道艺而隐居的人。

  【今译】

  天子的大带用熟绢制,衬里是朱红色的,而且全部镶边;诸侯 的大带也用熟绢制,全部镶边,但没有朱红的衬里;大夫也用熟绢 制大带,但只在身体两侧及下垂的绅这些部位加镶边,腰后的部分 就不加镶边;士的大带用缯制,两边用针线像编辫子一样交叉缝纫 而无镶边,只有下垂的绅加上镶边;居士用锦制的大带,在校的学 生用生绢制的大带。

  【经文】

  并纽约①,用组三寸,长齐于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 五寸②。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③。”绅、��、结三齐④。

  【今注】

  ①纽:大带围腰交结之处。并纽:两纽相合。约:束。②有司:指府史 一类人。③王夫之《礼记章句》:“绅长之制,以人为率。人率七尺,带以上 二尺五寸,带以下四尺五寸,故三分四尺五寸而得其二,以三尺为绅。” ④ 结:指组,即丝带。

  【今译】

  大带围腰交结之处两端重合,用三寸宽的丝带把它结起来,丝 带下垂的部分与绅相齐。绅长的规定是:士三尺,有司因为要便于 趋走,所以只有二尺五寸。子游说:“绅带的长度,为带以下的三分 之二。”绅、蔽膝以及下垂的丝带三样东西的长度都是三尺,下端相 齐。

  【经文】

  大夫大带四寸。杂带①,君朱绿,大夫玄华②。士缁辟,二寸, 再缭四寸。凡带有率无箴功③。肆束及带④,勤者有事则收之;走 则拥之。

  【今注】

  ①杂:犹装饰,指镶边。②华:黄色。③凡带:指有司之带及士带。 ④肆:通“肄”,剩余部分。束:指束结大带的组。

  【今译】

  大夫的大带宽四寸。大带的镶边,国君在腰围部分用朱红色, 绅用绿色;大夫外面用玄色,里面用黄色。士的大带在绅的部分内 外都用缁色镶边,大带只有二寸宽,在腰部再绕一圈,也成为四寸 宽。凡大带用针线交叉缝的部分,针线活都不须考究。遇到有事 的时候,要把结大带剩余的丝带和绅握在手中,以便行动做事;遇 到要趋走的时候,则要把它们拥在怀里。

  【经文】

  ��:君朱,大夫素,士爵韦①。 圜、杀、直:天子直,公侯前后方, 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②。��下广二尺,上广一尺,长三尺,其 颈五寸,肩、革带博二寸。

  【今注】

  ①��:朝服的蔽膝。 ��一般应和裳的颜色一致,天子、诸侯玄端服朱裳, 大夫素裳,这里讲的是着玄端服时所用的��。 如果着皮弁服,则都是素��。 ②杀:削减尺寸。前后:��的下端为前,上端为后。

  【今译】

  ��的礼制是:国君用朱红色的革,大夫用素色的革,士用赤而 微黑色的革。 ��的外形在圆、杀、直三方面的规定是:天子的��四 角都是直的,设有圆、杀;公、侯的��上下是方的;大夫的��下端是 方的、上端则裁成圆角;士的��与国君相同,上下都是方的。 ��下 端宽二尺,上端宽一尺,长三尺,中间系带之处的“颈”宽五寸,两角 及皮带的宽都是二寸。

  【经文】

  一命缊韨幽衡,再命赤韨幽衡,三命赤韨葱衡①。

  【今注】

  韨(fú):绂之异名。与玄冕、爵弁服相配的蔽膝,称“韨”。一命、再命、三 命:所据是公、侯、伯之国,卿三命,大夫二命,士一命。幽:通“黝”,黑色。衡: 即珩,系在佩上的玉。

  【今译】

  一命之士用赤黄色的韨,黑色的玉衡;二命的大夫用赤色的 韨,黑色的玉衡;三命的卿用赤色的韨,赤色的玉衡。

  【经文】

  王后袆衣①,夫人揄狄②,君命屈狄③。再命袆衣④,一命襢衣, 士褖衣。唯世妇命于奠茧⑤,其他则皆从男子。

  【今注】

  ①袆:即翚,野鸡。袆衣是以缯刻雉形,加以彩色,缀于衣上。②揄狄: 摇翟,亦野鸡之名。“揄狄”是在衣服上缀摇翟的刻缯。③屈狄:即“阙翟”, 在衣服上缀雉的刻缯,不加彩色。君命,君指女君,子、男之妻。④再命:国 君的爵位是子或男,他的卿则是二命,大夫一命,士不命。这里的“再命”及下 文的“一命”、“士”指的是子男之国的卿、大夫、士之妻。袆:郑玄注:“袆当作 鞠。”鞠衣黄色。⑤世妇:诸侯的妾,地位相当于大夫之妻。奠茧:献茧。诸 侯有公桑蚕室,世妇养蚕,既成则献于君。

  【今译】

  王后穿的衣服是袆衣,侯、伯的夫人穿揄狄,子、男的夫人如果 得到王后的命令则可以穿屈狄。子男之国的卿的妻子穿黄色的鞠 衣,大夫的妻子穿白色的襢衣,士的妻穿黑色的褖衣。只有世妇在 献茧给国君时,才可穿上襢衣。其他贵族妇女都根据自己丈夫的 地位高低穿她们应穿的服装。

  【经文】

  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①,颐霤垂拱②,视下而听上,视带以 及袷③,听乡任左。

  【今注】

  ①齐(zī):裳的下边。②颐霤垂拱:霤,屋檐。上身前倾时,头微前伸, 两颊下垂有似屋檐。③袷:衣领。

  【今译】

  凡侍立于国君之旁,上身要前倾,使绅带下垂,脚好像踩着裳 的下边一样,头微低,两颊下垂,两手交拱垂在下面,视线向下,而 耳朵却注意倾听国君的讲话。视线应在国君的大带以上、交领以 下。听国君讲话时,要把头侧过来,用左耳听。

  【经文】

  凡君召以三节①,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②,在外不 俟车。

  【今注】

  ①节:符节,以玉制成,作为一种信物。②官:朝廷办事之处。

  【今译】

  凡国君派使者召臣下,共有三符节。用二符节召,表示事情紧 急,臣子要奔跑赴命;用一符节去召,表示事情不十分迫切,臣子要 快步行走以赴命。臣子接到命令时,如果正在朝廷办事之处,那要 不等穿鞋就去;如果不在朝廷办事之处,那就应不等驾车就去。

  【经文】

  士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进面①,答之拜 则走②。

  【今注】

  ①先拜进面:言往见尊者,当先在门外拜,然后进门相见。②走:避。

  【今译】

  士在大夫来看自己的时候,不能迎出门外而拜,因为拜迎是身 份相等的人之间的礼节,只在大夫走的时候才拜送客。士往见卿 大夫时,卿大夫在门内等候。士在门外先拜,然后进门相见。若卿 大夫在门内答拜,士要赶紧避门,不敢当礼。

  【经文】

  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 大夫。於大夫所,有公讳无私讳①。凡祭不讳,庙中不讳②,教学临 文不讳③。

  【今注】

  ①公讳:指已故国君之名。私讳:指已故父母之名。②庙中不讳:谓祭 有祝福的祷辞,其中有先君之名,不避讳。③临文:指简牒以及读法律之 类。

  【今译】

  士在国君处讲话,提到已故的大夫,就称他的谥号或字;提到 已故的士,则直称其名。士在与大夫讲话时,提到活着的士时称 名,提到活着的大夫时称字。士在大夫面前,只避本国先君的讳, 而不避自己父母的讳。凡祭祀群神时不避讳,庙中祭祀祖宗,在祝 辞中不避祖先的讳。在老师教学生的时候以及书写简策、诵读法 律等时,都不避讳。

  【经文】

  古之君子必佩玉①,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 夏》②。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 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③,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 自入也。

  【今注】

  ①佩玉:上有玉衡二块,下垂三道丝带,中间丝带的末端悬一块三角形的 玉,叫“冲牙”;另两条丝带末端各悬一块半璧形的玉,叫璜。行走时,冲牙碰 击左右的璜,而发出声音。②采齐:路门之外的乐节。“齐”当作“荠”。肆 夏:登堂时的乐节。③鸾、和:都是铃。鸾在车衡,和在车轼。

  【今译】

  古时候的君子身上都佩玉,行走时右边的玉发出的声音合于 徵和角,左边的玉发出的声音合于宫和羽。在路寝门外至应门趋 走时,与《采齐》之乐节相应;在路寝门内至堂上行走时,与《肆夏》 之乐节相应。反身时所走的路线要成圆形,转弯时所走的路线要 走直角。前进时身体略俯,像作揖一样,后退时身体微仰。这样, 玉佩在行走时就发出铿锵的鸣声。君子乘车的时候,则听到鸾铃、 和铃之声;步行的时候,则听到佩玉的鸣声,因此一切邪僻的意念 就无从进入君子之心了。

  【经文】

  君在不佩玉,左佩结,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①,齐则綪 结佩而爵��②。

  【今注】

  ①结佩:把佩玉用丝带结起来,使其不击而鸣。②綪:屈折。

  【今译】

  士大夫在国君面前不佩玉。所谓“不佩玉”,是把左边的佩玉 用丝带结起来,右边的佩玉还是正常佩戴。在家闲居的时候则左 右都佩玉,上朝时则结左佩。 斋戒时穿爵色的��,这时不但把玉用 绶带结住,而且把绶带向上折收起来,使佩玉不能碰击发声。

  【经文】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①。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君子于玉比德焉。

  【今注】

  ①冲牙:注见前。

  【今译】

  从天子到士在革带上都系有佩玉,只有服丧时例外。佩玉中 间一块是冲牙。君子没有特殊的原因,玉佩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 玉来象征德行的。

  【经文】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①,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②,大夫佩水 苍玉而纯组绶③,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④,士佩瓀玟而缊组绶⑤。 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⑥。

  【今注】

  ①绶:穿佩玉的丝带。玄组绶:即以玄色丝带为绶。②山玄玉:玉色像 山的玄色而杂有纹理。③水苍玉:玉色像水的青色而杂有纹理。“纯”当作 “缁”,比“玄”深的黑色。④瑜:美玉。⑤瓀玟:次于玉的一种石。⑥象 环:象牙比石贵,比玉贱。

  【今译】

  天子佩白玉,用玄色丝带为绶;公侯佩山玄色的玉,用朱红的 丝带为绶;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缁色丝带为绶;世子佩美玉,用杂 彩的丝带为绶;士佩瓀玟,用赤黄色的丝带为绶。孔子闲居时佩直 径五寸的象牙环,用杂彩丝带为绶。

  【经文】

  童子之节也①,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皆朱锦也。童 子不裘不帛,不屦絇②,无缌服③,听事不麻。无事,则立主人之北, 南面④。见先生,从人而入。

  【今注】

  ①童子:未冠的男孩。 ②(qú):鞋头上的装饰,如鼻翘起。 ③缌 服:缌麻之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血缘关系疏远的亲属去世后所服。 ④主人之北,南面:王引之《经义述闻》以为当作“主人之南,北面”。可信。今 译文用此说。

  【今译】

  童子的礼节:穿缁布深衣,用锦滚边,绅及大带围腰交结处也 用锦滚边,束发用锦带。以上全都用朱红色的锦。童子不穿裘衣, 不穿丝帛,鞋头上没有。 如果有缌亲之丧,他不用穿丧服,到有 丧事的人家帮忙干活,身上不加麻绖。没有事的时候就站在主人 之南,面向北。去见老师的时候,要跟着成人进去。

  【经文】

  侍食于先生,异爵者,后祭先饭①。客祭,主人辞曰:“不足祭 也②。”客飧③,主人辞以疏④。主人自置其酱,则客自彻之。一室 之人非宾客,一人彻。壹食之人⑤,一人彻。凡燕食,妇人不彻。

  【今注】

  ①后祭:一般为先祭后食,“后祭”意谓此饭不是为自己而设;“先饭”,则 是表示为长者、贵人尝食。②不足祭:客人祭食,则主人应有谦辞。③飧 (sūn):用饮料浇饭。按礼,在吃饱饭以后,再用汤浇饭吃三口,叫“三飧”。 ④疏:粗。⑤壹:犹聚。

  【今译】

  陪侍年龄长于自己的或爵位高于自己的人吃饭,要后祭而先 尝食。客人祭的时候,主人要推辞说:“饭菜不丰盛,不值得祭。”在 客人用汤浇饭吃时,主人要推辞说:“粗茶淡饭,不值得吃饱。”主人 为表示敬客,自己动手陈设酱,那末吃过以后,客人要自己动手把 它撤下去。同事而共居一室的人一起吃饭,其中并无宾主之分,吃 过饭以后,由年纪轻的一个人撤去食具。因事而暂时聚在一起吃 饭,吃完以后,也由其中年纪轻的人把食具撤下去。凡是平常朝 食、夕食,妇女不动手撤食具,因为她们体弱无力。

  【经文】

  食枣、桃、李,弗致于核。瓜祭上环①,食中,弃所操。凡食果 实者后君子,火孰者先君子。

  【今注】

  ①上环:把瓜横切为二,切口成环形。有瓜蒂的一半为上环,另一半为下 环。

  【今译】

  吃枣、桃、李的时候,不把果核抛在地上。吃瓜的时候要先祭, 祭时用有瓜蒂的一半,然后吃中间部分,而把手拿着的地方扔掉。 凡吃果实,要在君子之后;凡吃熟食,为先尝食,要在君子之先。

  【经文】

  有庆,非君赐不贺。有忧者①……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 之②。

  【今注】

  ①此句下有脱文。②这两句与前重复,应删。

  【今译】

  家中有喜庆之事,如果国君没有赏赐,则自己家里也不互相拜 贺。有忧伤之事的人家……

  【经文】

  孔子食于季氏,不辞,不食肉而飧①。

  【今注】

  ①按礼,客人吃饭前必先谦让一番;在吃饭时先吃大块肉,再吃其他荤 菜,既饱,用饮料浇饭吃三口,叫做“飧”。孔子不按礼而行,或由于季氏失礼。

  【今译】

  孔子在季氏那里吃饭,开始的时候既不推辞,吃的时候又不吃 肉就直接用饮料浇饭吃。

  【经文】

  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 服也。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酒肉之赐弗再拜。凡赐,君子与 小人不同日。

  【今译】

  国君赐给臣下车马,在拜受之后,第二天要乘着所赐的车马再 去拜谢;国君赐给臣下衣服,在拜受之后,第二天要穿着所赐的衣 服再去拜谢。凡国君所赐,如果国君不命令他乘这驾车马、穿这件 衣服,那么,他就只好把它们收起来,不敢使用。拜谢国君的赏赐 时,要行稽首礼,左手按在右手上,头和手一起碰到地。如果赏赐 的东西是酒肉,那就只在当时拜受,不需要第二天再登门拜谢。赏 赐君子与赏赐小人不可以在同一天。

  【经文】

  凡献于君,大夫使宰,士亲,皆再拜而送之①。膳于君,有荤桃 茢②,于大夫,去茢;于士,去荤;皆造于膳宰。

  【今注】

  ①再拜:大夫在阼阶下面向南拜送,士则在国君门外拜送。②荤、桃、 茢:荤指姜一类有辛味的食品;茢:苕帚。辛味可除去秽气,桃是鬼所畏惧的, 苕帚用以扫除不祥。

  【今译】

  臣下凡献东西给国君,大夫派家臣去,士则亲自去,都是再拜 行稽首礼,然后把礼物送去。送美味的食品给国君,要伴以荤、桃 和苕帚;送给大夫,则减去苕帚;送给士,则再减去荤。送的东西都 是请膳宰代受。

  【经文】

  大夫不亲拜,为君之答己也。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又 拜,弗答拜。

  【今译】

  大夫不亲自拜献,为的是避免国君答拜自己。大夫去拜谢国 君的赏赐时,只在国君门口请小臣进去通报,这样,大夫就可以走 了。士则要在门口等到小臣出来说“国君知道了”,然后才能回去, 临走的时候还要拜谢国君这个回音,而国君则不必答拜。

  【经文】

  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 在①,拜于其室。凡于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士于大夫不承贺②, 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贺。亲在,行礼于人称父;人或赐之,则称父拜 之。

  【今注】

  ①敌者:爵位相当者。②承贺:接受别人的亲贺。

  【今译】

  大夫赏赐东西给士,亲自送去,士拜谢接受,第二天又到大夫 家中去拜谢。如果赏赐的是衣服,不用穿在身上去拜谢。身分相 当的人来赠送东西,如果当时自己不在家,回家以后就一定要去登 门拜谢。凡是献东西给尊者,不能直接说献给某人,只能说是赠给 从者之类。士如果有喜庆之事,不敢接受大夫亲自来庆贺;下大夫 可以接受上大夫亲自来庆贺。如果父亲健在,在庆、吊送别人礼的 时候都要以父亲的名义;人家送给自己东西,也要以父亲的名义拜 谢。

  【经文】

  礼不盛,服不充①,故大裘不裼,乘路车不轼②。

  【今注】

  ①充:掩盖,犹袭,在裼衣外面再加上衣。不裼,是充美于内。盛礼主于 内心的恭敬,而不在外表的华美,所以礼盛则服充。不充,就是裼。②路 车:天子祭天所乘的玉路车。

  【今译】

  不是很隆重的盛礼,则裼,而盛礼则相反。所以天子行祭天大 礼时,穿大裘则袭而不裼;乘玉路车经过门闾时,也不俯身凭轼以 示敬。

  【经文】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 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癠色容不盛①,此孝子之疏节也。 父殁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殁而杯圈不能饮焉②,口泽 之气存焉尔。

  【今注】

  ①癠(jí):病。 ②杯圈:用木头制成的盛酒浆的器具。

  【今译】

  父亲喊叫自己的时候,要答应“唯”而不是“诺”,手头有事要立 即停下来,嘴里有食物要立即吐出来,要迅速地奔过去而不是快步 走过去。双亲年老,自己出门不改变原定的方向,回家也不超过预 定的时间。双亲生病或者面有忧色,这就是孝子的疏略了。父亲 去世了,自己不忍心翻阅父亲的书籍,因为上面有他手汗沾润的痕 迹;母亲去世了,自己不忍心使用她用过的碗杯,因为上面有她口 液沾润的痕迹。

  【经文】

  君入门,介拂闑①,大夫中枨与闑之间②,士介拂枨。宾入不中 门,不履阈。公事自闑西,私事自闑东。

  【今注】

  ①闑(niè):门中央所竖的两根短木。介:助来朝之国君行礼者。上介, 卿为之;其次众介,有大夫为之,士为之。②枨(chéng):门两旁所竖的长木 柱。

  【今译】

  两君相见时,来朝的国君从大门中央进入,上介紧靠着闑,大 夫介在枨和闑之间,士介紧靠枨。邻国来聘的卿大夫进门时不能 由正中,而应由稍偏东靠近闑的地方,脚不能踩门限。如果是公 事,那就从闑的西边进入,这是用宾礼。如果是私事来见主国的国 君,那就从闑的东边进入,这是用臣见君之礼。

  【经文】

  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①,徐趋皆用是②。疾趋则欲 发而手足毋移。圈豚行不举足③,齐如流,席上亦然。端行④,颐霤 如矢;弁行⑤,剡剡起屦⑥;执龟玉,举前曳踵,蹜蹜如也⑦。

  【今注】

  ①接武:武,足迹。接武、继武、中武,为三种行步的方式。②徐趋:慢 慢走叫“行”,快走叫“趋”,很快地走叫“走”。徐趋就是“行”,也就是下文的 “圈豚行”;疾趋则相当于“趋”或“走”;下文“端行”是“趋”,“弁行”是“走”。 ③圈豚行:圈,转;豚,犹“循”。圈豚行是徐趋时足拖地而行,俗称小碎步。 ④端行:趋时身体端直,所以叫端行。⑤弁行:弁,急。弁行,很迅速地走。 ⑥剡剡:身体竦起的样子。⑦蹜蹜:举步促狭的样子。

  【今译】

  在宗庙中,天子、诸侯与尸在行走时步子小,速度慢,后脚的脚 印要压住前脚脚印的一半,这叫“接武”;大夫行走时步子稍大,速 度稍快,后脚脚印和前脚脚印相连,这叫“继武”;士走时步子更大, 速度更快,前后两脚之间相隔一足的距离,这叫“中武”。只要是徐 趋,都用这种步伐走路。在疾趋的时候,脚跟抬起离地,这时要注 意手足不要摇摆。在圈豚行的时候足不离地,衣裳下边像水流一 样,在就席或离席时也应如此。端行时身体端直,头微前倾,两颊 下垂如屋檐,走的路线要如箭一般直。在弁行时,脚离地,身体竦 起。手中持有龟、玉等宝器的时候,走路要徐趋:足尖举起,足跟在 地面上拖过去,足不离地,步伐碎小。

  【经文】

  凡行容①,庙中齐齐,朝庭济济翔翔。 君子之容舒迟,见 所尊者齐遬②。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 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

  【今注】

  ①(shāng):直而迅速。 ②齐遬(zhāisù):谦敬之貌。

  【今译】

  在道路上行走时身体姿势端正,步伐迅速;在宗庙中神态要恭 敬诚恳,在朝廷里神态要庄敬严肃。君子的神态要闲雅,但在自己 尊重的人面前要显得谦卑恭敬。举足要缓慢稳重,举手高而且正, 目不邪视,口不妄动,不咳嗽,不低头,屏气敛息,站立时俨然有德 的气象,面容庄重矜持,坐的时候像尸一样端正敬慎。闲居的时 候,如果教育人或使唤人,态度要温和。

  【经文】

  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丧容纍纍①,色容颠颠②,视容瞿 瞿梅梅③,言容茧茧④。戎容暨暨⑤,言语詻詻⑥,色容厉肃,视容清 明。立容辨卑⑦,毋谄,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⑧,扬 休⑨,玉色。

  【今注】

  ①纍纍:同“累累”,羸乏,②颠颠:忧思的样子。③瞿瞿:惊惧。梅 梅:看不清。④茧茧:轻微。⑤暨暨:果毅的样子。⑥詻(è):教令严 明。⑦辨:通“贬”。⑧颠:通“阗”,填塞。⑨休:美。

  【今译】

  凡祭祀时,祭者的容貌脸色要恭敬温和,就像看见所祭的鬼神 那样。居丧者的身体形态要显得瘦弱疲惫,脸色显得很忧伤,眼神 显得惊惧而又茫然,说话的声音低微无力。身着戎装的时候要显 得刚毅果敢,教令严明。表情威严,眼神明察。站立的姿态应有谦 卑的样子,但不能近于谄媚。站立时头颈一定保持正直。站在那 儿要像一座山,毫不动摇,该移动的时候才移动。全身内气充盛, 因而内美表现于外,脸色温润如玉。

  【经文】

  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①。诸侯之于天 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其于敌以下, 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亦曰“孤”②。

  【今注】

  ①伯:一州之长。力臣:效力于四方之臣。②摈:助主人行礼者。宾主 行礼,有介传客人的话,有摈传主人的话,都称为“摈”。

  【今译】

  天子自称为“予一人”,州伯自称为“天子的力臣”。诸侯对于 天子,自称“某个地方的守臣某”;如果诸侯在边邑,则自称“某方的 屏卫之臣某人”;对于和自己身分相当及以下的人,则自称“寡人”。 小国的国君自称“孤”,摈者在代他传话时,也称“孤”。

  【经文】

  上大夫曰“下臣”,摈者曰“寡人之老”;下大夫自名,摈者曰“寡 大夫”;世子自名,摈者曰“寡君之适”;公子曰“臣孽”①。

  【今注】

  ①孽:庶子称“孽”。

  【今译】

  上大夫在自己国君前自称“下臣某”,如果出使他国,摈者代他 传话时称他为“寡君之老”;下大夫在自己国君前直接称自己的名, 如果出使他国,摈者称他为“寡大夫”;世子在父王面前称名,出使 时摈者称他为“寡君的嫡子”;诸侯的庶子在父王前自称“臣孽某”。

  【经文】

  士曰“传遽之臣”①,于大夫曰“外私”②。大夫私事使、私人摈 则称名③;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④。大夫有所往,必与 公士为宾也⑤。

  【今注】

  ①传遽之臣:谓传递紧急公事的驿使。士以此作为谦称。②外私:家 臣称“私”。③私人:家臣。④公士:公家之士。⑤宾:即“摈”。以公士 为宾即以公士为介。

  【今译】

  士在国君面前自称“传遽之臣”,在他国大夫面前称“外私”。 大夫为国君的私事而出使他国,以自己的家臣为摈相,摈者称大夫 的名;如果是奉君命出使,由公士为摈相,传辞时称“寡大夫”或“寡 君之老”。大夫奉命出使行聘礼,一定以公士为介。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