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古籍古文

礼记《王制第五》原文及赏析

2021-11-16 10:52:30

  【经文】

  王者之制禄爵①: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 卿②、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③,公、侯 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 附于诸侯,曰附庸④。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 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⑤。

  【今注】

  ①禄:俸禄。爵:爵位。②上大夫卿:诸侯的卿均为上大夫,故以上大 夫、卿合为一等。③田:禄田,指收取租税以作俸禄的土地。④附庸:禄 田不足五十里见方的小诸侯,不直接受命于天子,而归属于附近的大诸侯,叫 附庸国。⑤元士:上士。

  【今译】

  天子为臣下制定俸禄和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 侯为臣属制定俸禄和爵位,也分为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 下士五等。天子的禄田一千里见方,公、侯的禄田一百里见方,伯 的禄田七十里见方,子、男的禄田五十里见方。禄田不足五十里见 方的小诸侯,不朝会于天子,而附属于诸侯,叫附庸。天子的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的禄田比照公、侯,天子的卿的禄田比照伯, 天子的大夫的禄田比照子、男,天子的上士的禄田比照附庸。

  【经文】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①,其次食八人;其次 食七人②,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③,其禄以是为 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 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 禄④,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上卿,位 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 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备居其 上之三分⑤。

  【今注】

  ①上农夫:以所受之田土质肥瘠分成上、中、下三等。②其次食七人: 《孟子·万章下》作“中食七人”。③庶人在官者:指在官府任吏役徒胥的平 民。④次国:指中等诸侯国。⑤“其有……三分”:此段文字为错简,当移 至下文“天子三公九卿”节末。今不译。

  【今译】

  分配土地的规定:每个农户受田一百亩。百亩之田按土质肥 瘠分成三等,上农夫每一百亩田养活九人,稍次一些的养活八人; 中农夫每一百亩田养活七人,稍次一些的养活六人;下农夫每一百 亩养活五人。在官府当差的平民,他们的俸禄也参照这个等差受 田。诸侯的下士的俸禄比照上农夫,使他们的俸禄能够抵得上他 们耕种所得的收获;中士的俸禄是下士的两倍,上士是中士的两 倍,下大夫是上士的两倍。大国的卿的俸禄是大夫的四倍,国君的 俸禄是卿的十倍。中等诸侯国的卿的俸禄是大夫的三倍,国君的 俸禄是卿的十倍。小国的卿的俸禄是大夫的两倍,国君的俸禄是 卿的十倍。中等诸侯国的上卿,其爵位相当于大国的中卿;中卿相 当于大国的下卿;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小国的上卿,相当于 大国的下卿;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大 夫。

  【经文】

  凡四海之内九州①,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 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 其余以为附庸闲田②。八州③,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④,方 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 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⑤。其余以禄士,以为闲田。凡九州,千七 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⑥。

  【今注】

  ①四海之内:古人意念中的陆地为方形,四周有海,故以四海之内指天 下。②闲田:留作备用的土地。③八州:天下共九州,除去中央一州为天 子王畿,故云八州。④天子之县内:指天子王畿所在的一州。⑤朌 (bān):犹分封。但封地可以世袭,而朌地不能世袭。⑥不与:不计算在内。

  【今译】

  天下一共有九个州,每个州一千里见方。每州之内分封一百 里见方的大诸侯国三十个,七十里见方的中等诸侯国六十个,五十 里见方的小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一共二百一十个诸侯国。名山大 泽不分封给诸侯。剩余之地就作为附庸,或者闲置备用。这样的 州一共八个,每个州都是二百一十个诸侯国。天子王畿所在的州, 只分封一百里见方的大国九个,七十里见方的中等诸侯国二十一 个,五十里见方的小诸侯国六十三个,一共是九十三个国。名山大 泽不分给诸侯。剩余的地作为士的禄田或闲置备用。九个州一共 有一千七百七十三个国,而天子的上士的封地、诸侯的附庸都不算 在里边。

  【经文】

  天子百里之外以共官①,千里之内以为御②。千里之内设方 伯③。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 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 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 以为左右,曰二伯④。千里之内曰甸⑤,千里之外曰采、曰流⑥。

  【今注】

  ①百里之内:天子的王城百里见方。共官:指天子所设官府的各种开销。 ②御:指王宫中的各项开销。③方伯:管理一州的行政长官,即州牧。 ④二伯:管理四州的行政长官,位在方伯之上。⑤甸:此据《禹贡》“五百里 曰甸”而称,由王城向外五百里,则是千里见方。⑥采、流:均指王畿之外的 地域。距王畿较近处为采,赋税不入于天子,只进贡土特产;距王畿遥远之地 为流,进贡与否无定数。

  【今译】

  天子百里见方的王城之内,所入赋税用作官府的各项开销。 王城之外的千里见方之地,所入赋税用作王宫的日用开销。千里 见方的王畿以外的各个州,每州设一长,称为方伯。一州之中,五 个诸侯国为一属,设一属长;十个诸侯国为一连,设一连帅;三十个 诸侯国为一卒,设一卒正;二百一十个诸侯国为一州,设一方伯。 八州有八个方伯,五十六个卒正,一百六十个连帅,三百三十六个 属长。八个方伯各人统辖自己州内的诸侯而又受天子的二老统 领。二老分管左右各四州,称做二伯。千里见方的王畿也可统称 为甸;王畿以外的地方,近的叫做采,远的叫做流。

  【经文】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国:三卿皆命 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 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 君①,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②。

  【今注】

  ①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郑玄注:“小国亦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 其君。此文似脱误耳。”揣文句之例,当依郑注改正。②此句下,应有“其有 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原错简在上文,今移于此,并依改正后 译。孙希旦说,天子、诸侯的中士之数均为上士的三倍,下士又为中士的三 倍。如天子有八十一元士,则有二百四十三中士,七百二十九下士。依孙说, 则“分”为“倍”字之误。

  【今译】

  天子的官属,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上士。大诸侯 国的官属,有三卿,都由天子直接任命,五个下大夫,二十七个上 士。中等诸侯国的官属,有三卿,其中两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 一个是国君任命的,五个下大夫,二十七个上士。小诸侯国的官 属,有三卿,其中一个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其余二个是国君任命 的,五个下大夫,二十七个上士。至于天子、诸侯的中士和下士,其 数量各为上级官员的三倍。

  【经文】

  天子使大夫为三监①,监于方伯之国②,国三人。天子之县内 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③。制:三公一命卷④,若有加,则赐也⑤, 不过九命。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大国之卿不过 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今注】

  ①监:监察。监察方伯治理一州的政务,每个方伯的封地派遣三人,故称 “三监”。②方伯之国:担任方伯的诸侯的封地。③“诸侯之县内……嗣 也”:这段文字似为上文“封”、“朌”的解释。禄:禄田,在官时作为俸禄,退职 后须缴还。嗣:指可以世袭的封地。④三公一命卷:三公本为八命,加赐一 命则为九命,可以穿衮龙衣。卷:卷冕,即衮龙衣。⑤若有加,则赐也:三公 以九命为限,若再加恩赐,只特赐器物,而不加命数。

  【今译】

  天子任命他的大夫做三监,到各个方伯的封地去监察方伯的 政务。每个方伯的封地派遣三人。天子畿内的诸侯封地,是作为 禄田分给的,不能世袭;而王畿外的诸侯封地是可以世袭的。命服 的规定:三公加赐一命可以穿衮衣;如再遇恩宠,只特赐器物而不 加命数,因不能超过九命。中等诸侯的国君不得超过七命,小诸侯 国的国君不得超过五命。大诸侯国的卿,不得超过三命;下卿不得 超过二命。小诸侯国的卿和下大夫都是一命。

  【经文】

  凡官民材①,必先论之②,论辨然后使之③,任事然后爵之,位 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 家不畜刑人④,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屏之四方⑤,唯其所 之,不及以政⑥,亦弗故生也⑦。

  【今注】

  ①民材:平民中有才能的人。②论:考察。③辨:明白,清楚。④ 畜:养育。此指收留为家仆。⑤屏:摒弃,即流放的意思。⑥政:指征役。 ⑦故:王引之《经义述闻》云:“故”当作“欲”。

  【今译】

  凡是选用平民中有才能的人做官,必定要先考察他,考察明白 之后再试用;若能胜任其事,再授予相应的爵位;爵位既定,然后给 予相应的俸禄。在朝廷上铨定一个人的爵位,让朝士共同参加,以 示公正无私;在闹市上处决犯人,让众人都厌弃他,以示刑法严明。 所以公卿的家里不使用受过刑的人,大夫也不收留受过刑的人,士 在路上碰到受过刑的人也不和他答话。把受过刑的人流放到边远 地区,随便他们到哪儿去,国家也不向他们征役,就是不要他们活 在世上的意思。

  【经文】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①,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②。

  【今注】

  ①小聘:诸侯派大夫为使节聘问天子。派卿为使节则为大聘。②朝: 诸侯亲自朝见天子。

  【今译】

  诸侯对天子,每年派大夫去聘问一次,每三年派卿去聘问一 次,每五年诸侯亲自朝见一次。

  【经文】

  天子五年一巡守①。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②,柴而望祀山 川③,觐诸侯④,问百年者就见之⑤。命大师陈诗⑥,以观民风;命市 纳贾⑦,以观民之好恶,志淫好辟⑧;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⑨、 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 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⑩,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 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11),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 地进律(12)。

  【今注】

  ①巡守:天子出外巡视。②岱宗: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故称 岱宗。③柴:加玉帛牛牲于柴堆上焚烧,以祭祀上帝。望祀山川:面对着大 山大川的方向祭祀,不到山川之上祭祀。④觐:接受诸侯朝觐。⑤问百 年者:拜访年近百岁的老人,以示尊老。⑥太师:诸侯国掌管音乐的官。 诗:指民歌民谣。⑦贾:通“价”,物价。⑧志淫好辟:如果民风不正,所喜 爱的都是不实用的邪辟之物。⑨同律:指音乐的声调音高。十二律中阴声 为同,阳声为律。⑩宗庙有不顺者:指宗庙左昭右穆排列不当或祭祀不依 顺序或时节。(11)畔:通“叛”。(12)进律:犹言进级。

  【今译】

  天子每隔五年出外巡察一次。巡察的那一年二月出发,先到 东岳泰山,在山上燔柴祭天,又望祀当地的大山大川,接受东方各 诸侯的觐见,登门拜访问候当地年近百岁的老人。命令诸侯国掌 管音乐的太师进呈当地的民歌民谣,从而考察人民的风化习俗。 命令管理市场的官员进呈当地的物价,从而了解人民喜爱和嫌弃 的物品,如果民风不正,那么人民喜欢的都是邪辟之物。命令掌管 礼典的官员,校订当地的季节、月份、日期,并对音律、五礼六乐、各 种制度和衣服式样等进行订正。山川及各种神灵没有全部祭祀就 是不敬,有不敬的,国君就被削减封地。宗庙排列和祭祀不按顺序 就是不孝,有不孝的,国君就被降低爵位。随便改换礼乐就是不服 从,有不服从的,国君就要被流放驱逐。擅自变革制度服饰就是反 叛,有反叛的,国君就要被讨伐。对人民有功德的国君,就给他加 封土地或进级。

  【经文】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 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 归假于祖、祢①,用特②。

  【今注】

  ①假:至。祖:指太祖庙、高祖庙、曾祖庙、祖父庙。祢:父庙。②特:特 牲,即一牲。

  【今译】

  五月向南巡察,到达南岳衡山,所行礼节与在东岳一样。八月 向西巡察,到达西岳华山,所行礼节与在南岳一样。十一月向北巡 察,到达北岳恒山,所行礼节与在西岳一样。巡察结束回宫后,到 各祖庙和父庙祭祀告归,用特牲。

  【经文】

  天子将出①,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②。诸侯将出,宜乎社, 造乎祢。天子无事③,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④,以尊 于天子。天子赐诸侯乐⑤,则以柷将之⑥;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 之⑦。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铁钺然后杀⑧,赐圭瓒然后为鬯⑨, 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今注】

  ①出:指出王畿巡察或率兵征伐。②类、宜、造:均为祭名,其礼无考。 祢:泛指宗庙。③无事:指无征伐之事。④一德:统一道德规范。⑤ 乐:指成套的乐器。⑥柷(zhù):古乐器,形如方漆桶,边长二尺四寸,深一 尺八寸,中有椎,以椎击底而有声。开始奏乐时先击柷。将:执物以致词。古 代以多件物品送人,不一一授给,而以其中之一物作为代表物授予。⑦鼗 (táo):有柄的小鼓,两旁有耳坠,形如拨浪鼓。乐曲终了时,摇之以止乐。 ⑧铁钺(fū yuè):军法用以刑杀的斧子。⑨圭瓒:祭祀时用来酌郁鬯的勺 子,以玉圭为柄,黄金为勺身。鬯:用秬黍酿成的香酒。

  【今译】

  天子将外出,要祭祀上帝、社稷、宗庙。诸侯将外出,要祭祀社 稷和宗庙。天子不是为了征伐之事而与诸侯相见统称为“朝”。 朝,可以考校礼仪,订正刑法,统一道德规范,使诸侯尊崇天子。天 子把成套的乐器赏赐给诸侯时,用柷作为代表物授予诸侯。天子 赏给伯、子、男乐器时,用鼗鼓为代表物授予被赐者。诸侯被天子 赏赐了弓矢后,才有权力征伐;被赏赐了鈇钺,才有权力刑杀;被 赏赐了圭瓒,才能自己酿造鬯酒;如果没有被赏赐圭瓒,就等待天 子资助鬯酒。

  【经文】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 曰辟雍①,诸侯曰頖宫②。

  【今注】

  ①辟雍:周代天子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四周有水环绕,形如 璧,故称。②頖(bàn)宫:诸侯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东西两门以 南有水半环,故称。

  【今译】

  天子命令办教育,然后才设立学校。小学设在王宫的东南,大 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頖宫。

  【经文】

  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①;受 命于祖,受成于学②。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③,以讯馘告④。

  【今注】

  ①祃:战前祭祀始造军法者,以壮军威。②成:指战术计谋。③释 奠:学宫中祭祀先师之礼,设荐馔而酌奠。④讯:指俘虏。馘:割取被杀死 的敌兵的左耳。

  【今译】

  天子将出征,先祭祀上帝、社稷、宗庙;开战前在阵地上祭祀造 军法的人,以壮军威。出发前在祖庙中接受祖先的征伐命令,到大 学里听取先师的计谋。出征就是要捉拿那些有罪的人。征伐回来 后,再到大学里设奠祭祀先师,报告捕获的俘虏和杀死敌人的数 目。

  【经文】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①,二为宾客,三为充君 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 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②,诸侯杀则下小绥③,大夫杀则止佐 车④,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⑤,然后虞人入泽梁⑥。豺祭 兽⑦,然后田猎。鸠化为鹰⑧,然后设罻罗⑨。草木零落⑩,然后入 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11)。不麛(12),不卵,不杀胎,不殀夭(13),不 覆巢。

  【今注】

  ①乾豆:泛指祭祀所用的干湿肉物。乾指脯脩,盛于笾。豆指醢、臡等濡 物,盛于豆。②大绥:天子田猎时的指挥旗。③小绥:诸侯田猎时的指挥 旗。④佐车:协助驱赶野兽的车。⑤獭祭鱼:正月解冻后,水獭开始捕食 鱼类,古人因以代指正月。见《礼记·月令》及《大戴礼记·夏小正》。⑥虞 人:掌管川泽政令的官。梁:为捕鱼而筑的水坝。⑦豺祭兽:指九月底至十 月初。⑧鸠化为鹰:《礼记·月令》二月有“鹰化为鸠”之文,前人多据此推算 “鸠化为鹰”在八月。⑨罻:捕取飞鸟的网。罗:捕取走兽的网。⑩草木 零落:指十月。(11)火田:放火焚烧枯草将野兽驱赶出来再捕猎。(12)麛:幼 鹿。泛指幼兽。(13)殀(yāo):断杀。夭:指未成年的小兽。

  【今译】

  天子、诸侯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每年田猎三次。首先为祭祀准 备供品,再次为招待宾客准备菜肴,第三才是为充实天子、诸侯日 常膳食所用。没有特殊的情况而不举行田猎就是不敬;田猎时不 按规定杀戮野兽就是损害天物。田猎的规定:天子不能把四面都 包围起来打猎,诸侯不能把整群的野兽杀光。天子猎取后便放下 指挥的大旗,诸侯猎取后放下指挥的小旗,大夫猎取后就命令副车 停止追赶,副车停下后,百姓开始打猎。正月以后,渔人才可到川 泽里捕鱼。九月以后,才能举行田猎。八月以后,才能张网捕飞 鸟。秋后草木黄落,才能进入山林采伐。昆虫未蛰居地下之前,不 能放火烧野草而猎取野兽。田猎时不能捕杀幼兽,不取鸟卵,不杀 怀胎的母兽,不杀小兽,不掀翻鸟巢。

  【经文】

  冢宰制国用①,必于岁之杪②。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 大小,视年之丰耗③。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④,量入以为出。祭用 数之仂⑤。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⑥,丧用三年 之仂。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

  【今注】

  ①冢宰:即太宰,总理政务之官,位仅次于天子。②岁之杪:年终。 ③耗:荒年。④三十年之通: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这样每年的总预算就 不受当年收成丰歉的影响。⑤仂:十分之一。⑥绋:牵引柩车的绳索。 未葬以前,系于輴车,以备火灾。此处泛指丧事。越绋,指不受丧事的限制。

  【今译】

  大宰编制下一年的国家开支总预算,必定在年终进行。因为 要等五谷入库之后才能编制预算。根据国土大小和年成好坏,用 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数作依据制定预算,根据收入的多少预算开支。 祭祀所用,占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遇有父母之丧,服丧的三年中 不祭宗庙,只有祭天地、社稷不受丧事的限制,照常举行,所以丧事 的开支也可以用三年收入的平均数的十分之一。丧事和祭祀的开 支超出预算的就叫“暴”,用后有余叫做“浩”。祭祀不能因丰年而 奢华,不能因荒年而节俭。

  【经文】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①,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 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 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②,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今注】

  ①九年之蓄:耕种九年而积余的粮食。②菜色:因挨饿而面黄肌瘦。 ③举:杀牲为盛馔。

  【今译】

  一个国家没有九年的积蓄,可以说是不富足;没有六年的积 蓄,可以说是拮据;没有三年的积蓄,就不像个国家了。耕种三年, 必定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必定有三年的余粮。以三十年的平 均收入来制定预算,即使遇到饥荒水旱等灾害,老百姓也不会挨 饿。达到这样的水平后,天子的膳食,可以每天宰杀牲畜,吃饭时 也可以奏乐了。

  【经文】

  天子七日而殡①,七月而葬②。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 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 封③,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④。丧不贰事⑤,自天子达于庶人。丧 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⑥。

  【今注】

  ①殡:将棺柩暂时浅埋在正寝堂西。②葬:将棺柩埋于墓地。③县 封:“县”通“悬”。“封”当作“窆”。悬窆,用绳索将棺柩悬坠入墓坑中,不用 碑。④封:堆土为坟丘。⑤贰事:做别的事情,此指做官、当差等。⑥ 支子:嫡长子之外的儿子。

  【今译】

  天子死后七天入殡,第七个月入葬。诸侯死后五天入殡,第五 个月入葬。大夫、士及平民死后三天入殡,第三个月入葬。为父母 守丧三年,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一样。平民下葬时,用绳索把棺柩悬 吊入坑内,埋葬之事不因下雨而停止,墓穴之上不堆土为坟,也不 种树。服丧期间不做别的事情,从天子到平民都一样。丧事的规 格根据死者的爵位而定,而祭祀的规格要根据主持祭祀者的爵位 而定。不是嫡长子就不能主持祭祀。

  【经文】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①,与大祖之庙而七②。诸侯五庙:二昭二 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 一庙③。庶人祭于寝。

  【今注】

  ①昭穆:古代宗庙排列法,左为昭庙,右为穆庙,太祖庙居中。若父为昭 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②大祖之庙:远祖庙,始祖庙。周代天子以后 稷为始祖,诸侯、大夫则以始封之君为太祖,无庙的祖宗亦入太祖庙。③士 一庙:士合远祖及高祖以下祖宗于一庙。

  【今译】

  天子设立七庙:文王世室、高祖、祖父三个昭庙,武王世室、曾 祖、父三个穆庙,加上一个太祖庙,共七庙。诸侯为祖宗立五庙:高 祖、祖父二个昭庙,曾祖、父二个穆庙,加上太祖庙,共五庙。大夫 为祖宗立三庙;一个昭庙,一个穆庙,加上太祖庙,共三庙。士只设 一庙。平民无庙,祭祀祖宗就在居室内进行。

  【经文】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①,秋曰尝,冬曰烝。天 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②。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 岳视三公③,四渎视诸侯④。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 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⑤。天子犆礿⑥,祫禘⑦,祫尝,祫 烝。诸侯礿则不禘,禘则不尝,尝则不烝,烝则不礿⑧。诸侯礿犆, 禘,一犆一祫⑨,尝祫,烝祫。

  【今注】

  ①春曰礿、夏曰禘:郑玄说这是夏、殷两代四时祭的名称,周代改为春祠、 夏礿,而禘改为大祭宗庙的名称,又为郊禘祭天之礼的名称。故禘有三义。 ②五祀:五种小祭祀。即祭门神、灶神、行神、户神、中霤神。③视三公: 指用享三公的九献之礼及牲牢礼器之数。④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河。 古时这四条河都独自流入海。视诸侯:指用七献之礼。⑤因国:已经覆亡 的古国。⑥犆:同特。各庙分别祭祀。与合祭之“祫”相对。犆祫:春时遍 祭各庙。⑦祫:合祭。将各庙的神主集中到太祖庙中一起祭祀。这一段里 的“祫”,均指祭祀方式。祫禘,言夏祭时各庙合于太祖庙同祭,可以节省劳力 及物力。下文“尝祫”、“烝祫”,文虽倒,义则同。⑧诸侯……不礿:诸侯每 年须参加一次天子的宗庙祭祀,所以四时祭只举行三次。⑨禘,一犆一禘: 诸侯夏时祭,一年遍祭各庙,一年合祭,轮换进行。

  【今译】

  天子、诸侯宗庙四时祭: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 叫烝。天子祭祀天神、地祇及其他大小神灵;诸侯祭祀土神、谷神 及其他神灵;大夫祭祀门神、灶神、行神、户神、中禫神等五种小神。 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五岳用享三公的九献礼,祭祀四渎 用享诸侯的七献礼。诸侯只祭祀在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天 子、诸侯都要祭祀境内已经灭亡而又没有后嗣的古国先君。天子 的春祭是分别遍祭各庙,夏祭、秋祭、冬祭都是合祭。诸侯每年只 举行三次时祭,如举行春礿,就不举行夏禘;举行夏禘就不举行秋 尝;举行秋尝就不举行冬烝;举行冬烝就不举行春礿。诸侯的春礿 是分别遍祭各庙,夏祭则一年分别遍祭各庙,一年合祭群庙,秋祭 和冬祭都是合祭群庙。

  【经文】

  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 则祭,无田则荐①。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 卵,麦以鱼,黍以豚,稻以雁②。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 握,宾客之牛角尺。诸侯无故不杀牛③,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 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④。庶羞不逾,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 庙。

  【今注】

  ①无田:指失去官职而无禄田。荐:供献时鲜祭品,其礼称荐新,不如四 时祭隆重。②雁:鹅。③无故:指没有祭祀活动。④珍:时鲜物品。

  【今译】

  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猎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 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 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 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 以鹅。祭祀天神地神用小牛,牛角只能有蚕茧或栗子大小;祭祀宗 庙用中牛,牛角可以有一握粗;宴享宾客用大牛,牛角一尺多长也 行。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 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 不能比祭祀用的牲牢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 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

  【经文】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①,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②,林麓川泽以 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③。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田里不 粥④,墓地不请。

  【今注】

  ①公田藉而不税:夏、殷二代实行劳役地租,租种者须耕种公田,公田的 收获归土地所有者。②讥:稽查。③夫:余夫。每个农家以一人为正夫, 其余的劳动力为余夫。圭田:卿大夫禄田以外的田,其收获作为祭祀专用。 圭田五十庙。④粥(yù):变卖。⑤墓地不请:周代有公共墓地,以族为单 位安葬。

  【今译】

  古时候,农夫都助耕公田,不另缴田租。市场上,商贩缴纳地 皮税后,不再缴所得税。物品出入关口,只稽查是否违禁,而不抽 关税。在规定的时限内进入山林川泽采伐渔猎,就不加禁止。余 夫耕种卿大夫的圭田也不必缴税。分派平民服劳役,每人每年不 超过三天。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买卖。国家有公共墓地, 不得申请另处安葬。

  【经文】

  司空执度①,度地居民,山川沮泽②,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 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 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③, 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 其宜。

  【今注】

  ①司空:管理百工,负责营造等事的官。度:指测量土地的工具。② 沮:低洼潮湿之地。③齐:等同。

  【今译】

  司空掌管用度测量土地安置人民,观测山陵、河川、低湿地、沼 泽的地势,测定四季的气候寒暖,测量土地的远近,建造都邑,分派 劳役。凡役使人民,按老年人能担任的标准分派任务,而按青壮年 的标准分发给养。凡是储备用以安置人民的物品,必须根据居住 地的气候寒暖和地势高下决定。如大峡谷两边与大河两岸的气候 和地势不一样,两地人民的风俗就不同:性格的刚柔、身体的轻重、 行动的快慢都不一样,口味各有偏爱,器具形制各异,衣服式样质 料各有所宜。对人民重在教化,不必改变他们的风俗;重在统一刑 政,不必改变他们原有的习俗。

  【经文】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①,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 文身②,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③,有不火食者矣。西 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 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 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今注】

  ①中国:指中原地区。②被发文身:《汉书·地理志》作“断发文身”。 ③雕题:额头上刺有花纹图案。交趾:两足趾相向而行。《山海经》说南方有 交趾国,其人两胫相交,此系神话,未必有其实。④不粒食:西方、北方的少 数民族以畜牧业为生,无谷物。⑤寄、象、狄鞮、译:均指通译中原与少数民 族语言的翻译人员。

  【今译】

  中原和四周边远地区的人民,各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而且不能 改变。住在东方的叫夷人,他们把头发剪短,身上刺着花纹,其中 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南方的叫蛮人,他们额头上刺着花纹,走路 时两脚拇趾相对而行,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住在西方的叫戎人, 他们披散着头发,用兽皮做衣服,其中有不以五谷为食的人。住在 北方的叫狄人,他们用羽毛连缀成衣,住在洞穴中,其中有不以五 谷为食的人。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人民,都有安逸的住 处,偏爱的口味,舒适的服饰,便利的工具,完备的器物。东西南北 中五方的人民,虽然言语不通,嗜好不同,但当他们要表达心意、互 相交流的时候,有懂得双方语言的人帮助沟通。这种人,在东夷叫 寄,在南蛮叫象,在西戎叫狄鞮,在北狄叫译。

  【经文】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①,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 也。无旷土②,无游民③,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 上,然后兴学。

  【今注】

  ①邑:都邑,古时人民聚居的地方。②旷土:空闲的土地。③游民: 没有固定职业的人。

  【今译】

  凡安置人民,必须根据土地大小确定城邑的规格,决定安置人 民的数量,使土地多少、城邑大小、人民多少三者互相配合得当,做 到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人民的食用有节制,农事、 役事按季节进行,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勉于功事,尊敬君长,然后兴 办学校教育他们。

  【经文】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①,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②,一 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 肖以绌恶③。

  【今注】

  ①司徒:总管教育的官。六礼:见本篇最后一节。②七教、八政:亦见 本篇最后一节。③简:检举。

  【今译】

  司徒掌管修订六礼,用来节制人民的性情;颁明七教,用来提 高人民的道德;统一八政,以防僭越;提倡统一的道德规范,以造成 共同的社会风尚。赡养老人,以促进人民的孝心;怜恤孤独,救济 他们的不足;尊重有贤德的人,以提倡崇尚德行;检举邪恶的人,以 摒弃罪恶。

  【经文】

  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①。耆老皆朝于庠②,元日习射上功③, 习乡上齿④。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⑤。不变,命国之右乡简 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 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 齿⑥。

  【今注】

  ①乡:指乡老、乡大夫等长官。②庠:乡间学校。③元日:选取的吉 日。习射:演习乡射礼。④习乡:演习乡饮酒礼。⑤俊士:在天子的大学 中学习的学生。⑥不齿:不录用。

  【今译】

  命令六乡的长官纠举不听教诲的人,向司徒汇报。司徒选定 一个吉日,把乡里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召集到乡里的学校中,演习乡 射礼而尊重射箭本领好的人,演习乡饮酒礼而尊重年龄大的人。 大司徒率领国学的大学生来帮忙。经过这样的感化教育而不改恶 习,就命令右乡纠举出不听教诲的人,把他们迁到左乡;命令左乡 纠举出不听教诲的人,把他们迁到右乡,接受同样的感化教育。如 若仍不改,就把他们迁到乡外的郊地,再接受同样的感化教育。如 果还不悔改,就从郊地迁到更远的遂地,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几经 教育仍不悔改,就放逐出境,终身不复录用。

  【经文】

  命乡论秀士①,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 学②,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③,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 士。

  【今注】

  ①秀士:德行才艺出众的人。②学:天子的大学。③不征:不分派徭 役。④造士:意即可造就的人。

  【今译】

  命令六乡的长官考察乡里德才出众的人,把他们举荐给司徒。 被举荐的人叫选士。司徒再修考察并选出其中的优秀者,推举入 国学。进入国学的人叫俊士。凡由乡里举荐给司徒的人,就不承 担乡里的劳役;进入国学的人就不承担司徒分派的国家劳役,这种 人叫造士。

  【经文】

  乐正崇四术①,立四教②,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 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③、 群后之大子④,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⑤,皆造焉。凡入学 以齿。将出学⑥,小胥、大胥⑦、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 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 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 齿。

  【今注】

  ①乐正:乐官之长,兼管大学的教育。其副职称小乐正。四术:四种培养 人才的途径,即诗、书、礼、乐。②四教:四时分别教诗、书、礼、乐。③王 大子:被确定为继位者的太子。王子:除去太子之外的儿子,即庶子。④群 后:天子的三公及诸侯。⑤俊选:俊士和选士。⑥出学:毕业。⑦小 胥、大胥:均为学官。大胥掌管学籍,小胥为大胥之副,掌管学生的征令。

  【今译】

  乐正尊崇四种教育途径,因而设立四门课程,即用先王传下来 的《诗》、《书》、《礼》、《乐》培养人才,春秋二季教授《礼》、《乐》,冬夏 二季教授《诗》、《书》。天子的太子和庶子、三公和诸侯的嫡长子、 卿大夫和上士的嫡长子,以及挑选出来的俊士和选士,都到国学里 接受教育。进入国学以后,就以年龄大小排座次,不以地位高低。 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小胥、大胥和小乐正纠举国学中不遵守教法 的贵族子弟,向大乐正汇报,大乐正再向天子汇报。天子召集三 公、九卿、大夫、上士等官员到国学中演习射礼和饮酒礼,来感化被 纠举者。如果没有改变,天子就亲自视察国家督促他们。如果还 不改变,天子为这事三天不杀牲盛宴,把他们流放到远方去,向西 流放的为棘,向东流放的为寄,终身不再录用。

  【经文】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①,曰进士。司马 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 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今注】

  ①司马:《周礼·夏官》有司马,为天子六卿之一,主掌军事。司马属下有 司士,掌群臣之版,以德定爵,以功定禄。故任官之事亦为司马之职。

  【今译】

  大乐正考察评定国学毕业的优秀学生,汇报给天子,并荐举给 司马。被荐举的学生称进士。司马再辨察审定进士的德才,把特 别优秀的报给天子,对进士的才能作出结论。根据结论委派官职 试用,能胜任其职的,就给予爵位,爵位确定之后再发给俸禄。

  【经文】

  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①。有发,则命大司徒 教士以车甲②。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凡执技 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 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

  【今注】

  ①大夫……葬之:按,此为错简,疑为上文“葬从死者,祭从生者”的补充 文字,应在其后。废其事:指失职被罢免,不是告老退职,故以士礼葬之。 ②有发……车甲:此亦为错简。或说为上文“不征于司徒”的疏解语,应在其 后。

  【今译】

  大夫因不称职而被废黜的,终身不得再出仕做官,死后用士一 级的丧礼。国家有兵戎之事征发兵役时,就派大司徒教练士卒乘 车穿甲等事。凡是依靠技艺为官府服务的人,只考查他们的技能。 要派他们到各地去时,就裸露四肢,比赛射箭、驾车等技能,以挑选 合适的人选。凡是依靠技艺为官府或主人服务的人,有祝、史、射、 御、医、卜以及各种工匠。凡依靠技艺为官府或主人服务的人,不 能兼做别的事,也不能改行。他们离开家乡外出,不能跟士人论辈 分年龄。大夫的家臣,离开家乡出外,也不能跟士人论辈分年龄。

  【经文】

  司寇正刑明辟①,以听狱讼,必三刺②,有旨无简不听③。附从 轻④,赦从重。凡制五刑⑤,必即天论,邮罚丽于事。凡听五刑之 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 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 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今注】

  ①司寇:天子六卿之一,执掌刑法。②三刺:《周礼·秋官·小司寇》云: “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③有旨 无简:有犯罪动机而未构成犯罪事实。④附:指量刑。⑤五刑:墨、刖、 劓、宫、大辟五种肉刑。⑥邮罚:处罚。

  【今译】

  司寇的职责是正定刑法,明断罪行,受理诉讼。审断诉讼时, 一定要向群臣、群吏、民众三方面征求意见。如果只有犯罪动机而 无犯罪事实的,概不受理。量刑时,可轻可重者则从轻;赦免时,原 判较重的先赦。凡是判定五等刑罚,一定要合乎天理,使刑罚与罪 行相当。凡是受理五刑诉讼时,一定要根据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来 衡量,再按罪行轻重确定刑罚。考虑论定罪行大小,谨慎地拟定刑 罚轻重,从而区别各种诉讼。根据耳闻目睹的材料,本于忠君爱亲 的心情,悉心推究罪案。遇有疑而不决的案子,就与民众共同审 理;如果民众也不能定夺,那就赦免当事者。总之,一定要做到明 察案情,依法量刑。

  【经文】

  成狱辞①,史以狱成告于正②,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司寇,大 司寇听之棘木之下③。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 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④,然后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 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今注】

  ①狱辞:判断书。②史:负责审理记录的人。狱成,即狱辞。正:六乡 中审理狱讼的法官。③棘木之下:指天子外朝。天子外朝左右各有九棘, 以表朝臣之位。④又:通“宥”,赦免。三又,指赦免三种人,即年幼无知而 犯罪者、过失犯罪者、精神错乱而犯罪者。

  【今译】

  判决书拟好之后,负责审判记录的书吏就把它交给六乡中审 理狱讼的官员——正。正再审理一遍,然后转交大司寇。大司寇 在外朝公开审理,并向天子报告,天子命令三公参与审理。三公把 审理的结果向天子报告,天子又命令要赦免三种人;如果不在赦免 之列,就公布刑罚。凡是被判定要受刑罚的人,罪行再轻也不能赦 免。所谓刑,就是定型的意思。所谓定型,就是不可更改的意思。 正因为判定之后不能更改,所以君子都尽心尽力地审理各种案件。

  【经文】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①,杀。作淫声、异服、奇 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 疑众②,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凡执禁以齐众③,不赦过。

  【今注】

  ①左道:旁门左道。古以右为尊,故以左道为邪道。②泽:指为错误的 东西粉饰。③禁:禁令。如《周礼·士师》所云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

  【今译】

  断章取义曲解法律,变换名称而擅改规格,用邪道扰乱政令的 人,处以死刑。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之技、怪异器物而蛊惑 民心的人,处以死刑。行为诈伪而顽固不化且影响恶劣、言辞虚伪 而能迷惑听众、所学不是正道而旁征博引、明知故犯而掩过饰非, 从而迷惑民众的人,处以死刑。借助鬼神、时日和卜筮欺骗民众的 人,处以死刑。对这四种该杀的人,不再受理他们的申诉。凡是推 行禁令,要使民众一律遵守,即使是过失犯禁,也不赦免。

  【经文】

  有圭璧金璋①,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 不粥于市。牺牲②,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 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 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③,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④,不粥于 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孰⑤,不粥于市。木 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⑥,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讥, 禁异服,识异言。

  【今注】

  ①金璋:王引之《经义述闻》云“金璋”当作“琮璋”。礼书中“圭、璧、琮、 璋”常连文。②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③奸色:即间色。古以青、赤、 白、黑、黄五种颜色为正色,其余为间色。④锦文:用五彩丝麻织成的丝绸 和布。成器:制作精美的贵重器具。⑤孰:通“熟”,成熟。⑥不中杀:因 其幼小,还未达到宰杀的标准。

  【今译】

  圭、璧、琮、璋为尊贵之物,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天子赏赐的命 服命车,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宗庙中的祭祀器具,不准在市场上买 卖。用于祭祀的牲畜,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军队所用的武器,不准 在市场上买卖。农具和饮食器具不合规格的,不准在市场上买卖。 兵车不合规格的,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布帛的丝缕精粗不合规定、 宽度不合尺寸的,不准在市场上买卖。掺有杂色的颜料,不准在市 场上买卖。有文彩的布帛、珠玉和精美的器物,不准在市场上买 卖。华美的服装以及珍馐饮食,不准在市场上买卖。未成材的树, 不准在市场上买卖。幼小的和有孕的禽兽鱼鳖,不准在市场上买 卖。各处关卡要执行禁止严格稽查,禁止奇装异服,识别各地的方 言。

  【经文】

  大史典礼,执简记①,奉讳恶②。天子齐戒受谏③。司会以岁 之成质于天子④,冢宰齐戒受质⑤。大乐正、大司寇、市⑥,三官以 其成从质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齐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 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百官齐 戒受质,然后休老劳农,成岁事,制国用。

  【今注】

  ①简记:典籍。古时编竹简成册以记事。②讳:先王的名字。恶:先王 的忌日以及各种灾异。③齐:通“斋”。这一节中的“齐”字均通“斋”。④ 岁之成:一年的收支总报表。⑤冢宰齐戒受质:太宰代天子行事,而考核之 事实由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进行。⑥市:管理市场的官。

  【今译】

  太史主管一切礼仪,执掌各种典籍,记录违避的名字、忌日、灾 异等。天子听受太史的劝谏之前要斋戒。司会于每年年终将一年 的收支总报表呈请天子考核。太宰斋戒后佐天子接受报表。大司 乐、大司寇和管理市场的官将各自的报表附于司会的报表之后呈 请天子考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后接受报表进行考核, 他们所统领的百官也把各自的情况上报给这三个大官考核。大司 徒、大司马、大司空把考核的结果向天子报告。百官斋戒后听候天 子宣布考核结果,然后举行养老的宴会,举行蜡祭慰劳农夫。到这 时,一年的农事都已完成,可以编制下一年的预算了。

  【经文】

  凡养老①,有虞氏以燕礼②,夏后氏以飨礼③,殷人以食礼④,周 人修而兼用之⑤。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⑥,七十养于学⑦,达于 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⑧,瞽亦如之⑨。九十使人受。五十 异⑩,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 于游可也。

  【今注】

  ①养老:古代每年设宴款待年老者,以示优待老人。②燕礼:以饮酒为 主,礼数较轻的宴会。设宴于寝室,用一献之礼,然后坐着饮酒至醉。③飨 礼:礼数最隆重的宴会,菜肴极丰盛。设宴于朝,用九献礼。④食礼:只吃 饭不饮酒的宴会。⑤修:当作“循”。⑥国:指天子、诸侯王宫中的小学。 ⑦学:大学,在国郊。⑧一坐再至:跪下去连叩两次头。古代拜君命用再 拜稽首礼,跪两次,拜两次,叩头至地两次。此因年老,故特许简省礼节。 ⑨瞽:盲人。 ⑩:粮食。异:与壮年所食之粮不同,较精细。

  【今译】

  养老之礼,有虞氏用燕礼,夏后氏用飨礼,殷代用食礼,周代遵 循古法而三礼兼用。五十岁就能参加乡里的养老宴,六十岁能参 加国家在小学举行的养老宴,七十岁以上能参加大学里的养老宴。 这种规定从天子到诸侯国都适用。八十岁的老人拜受君命时只要 跪下去磕头两次就可以了,盲人拜受君命也可这样,九十岁的老人 可以让别人代拜君命。五十岁以上可以吃与壮年人不同的细粮, 六十岁以上可以有预备的肉食,七十岁以上可有两份膳食,八十岁 以上可以常吃时鲜珍馐,九十岁以上可以在寝室里就餐,出游时也 可让人随带食物。

  【经文】

  六十岁制①,七十时制,八十月制②,九十日修,唯绞③、紟④、 衾⑤、冒⑥,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 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 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⑦,六十不 与戎服,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衰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 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今注】

  ①岁制:指需一年时间才能准备好的丧葬用品,如棺木等。②时制、月 制:指装殓死者的衣服。较难者需用一个季度,较易者需用一个月时间。 ③绞:用以扎紧小殓衣、大殓衣的布带。④紟:单被。大殓时用之。⑤ 衾:夹被,大小殓均用,共三条。⑥冒:小殓前套在尸身上的布袋。⑦力 政:力役。

  【今译】

  人到六十岁,就开始置备需一年时间才能做好的丧葬用品,七 十岁以后开始置备一个季度能做好的丧葬用品,八十岁以后开始 置备一个月能做好的丧葬用品,九十岁以后就置备一天能做好的 丧葬用品,只有装殓尸体用的绞、紟、衾、冒等,到死后才制作。人 到五十岁以后就开始衰老,六十岁以后没有肉食就营养不足,七十 岁以后没有丝绵就不得温暖,八十岁以后没人陪睡就不暖和,九十 岁以后即使有人陪睡也不觉暖和了。五十岁以后可以在家中用手 杖,六十岁以后可以在乡里拄手杖走路,七十岁以后可以在国中拄 手杖走路,八十岁以后可以拄手杖上朝;九十岁以后,天子若有事 询问,就派人到家里请教,并且要带时鲜珍品为见面礼。七十岁以 后,朝见天子时可以提早退出;八十岁以后,天子每月派人问候安 康;九十岁以后,天子每天派人送膳食到家里。五十岁以后不服劳 役,六十岁以后不参与征战,七十岁以后不参与会见宾客;八十岁 以后不参与祭祀,不为人服丧。五十岁后得到封爵,六十岁后不亲 自向别人求教,七十岁后辞官告老,遇到丧事只服丧服,不参加丧 事仪式。

  【经文】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①,养庶老于下庠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 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 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③,深 衣而养老④。夏后氏收而祭⑤,燕衣而养老⑥。殷人冔而祭⑦,缟衣 而养老⑧。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今注】

  ①国老:年老而退职的官员。上庠:有虞氏的大学。下文“东序”、“右 学”、“东胶”也是大学。②庶老:子孙为国而死的老人及年老的平民。“下 庠”及下文的“西序”、“左学”、“虞庠”均指小学。③自此句至本节末,说四 代养老的衣冠。皇:画有羽饰的寇。④深衣:长褂子。古代平民家居所穿 之衣,上衣与下裳相连。⑤收:夏代冠名。⑥燕衣:便礼服,天子燕居所 穿,诸侯用作朝服,衣、裳均为黑色。⑦冔:殷代冠名。⑧缟衣:白衣白 裳。

  【今译】

  有虞氏的时代,在上庠宴飨国老,在下庠宴飨庶老。夏后氏在 东序宴飨国老,在西序宴飨庶老。殷代在右学宴飨国老,在左学宴 飨庶老。周代在东胶宴飨国老,在虞庠宴飨庶老,虞庠在王城的西 郊。有虞氏的时代,祭祀时戴“皇”,养老时穿深衣。夏代祭祀时戴 “收”,养老时穿燕衣。殷代祭祀时戴“冔”,养老时穿纯白的深衣。 周代祭祀时戴冕,养老时穿玄衣白裳。

  【经文】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①。八十者,一子不从政②。九十者,其家 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 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 来徙家,期不从政。

  【今注】

  ①引年:引户校年。指根据户籍核定年龄。②政:通“征”,指力役征 召。下文之“政”与此同。

  【今译】

  夏、殷、周三代的天子,都根据户籍核定年龄,确定参加养老会 的人员。家有八十岁的老人,可以有一人不应力役之征。家有九 十岁的老人,全家都可不应力役征召。家中有需人照顾生活的残 疾人,可以有一人不应力役征召。父母死丧,服丧三年间不应力役 征召。遇到齐衰、大功丧服,三个月不应征召。将从天子王畿移居 诸侯国的家庭,临行前三个月不应征召。从诸侯国迁居王畿的家 庭,来后一年内不应征召。

  【经文】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 矜①,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 饩②。喑、聋、跛、躄、断者、侏儒③。百工各以其器食之④。

  【今注】

  ①矜(guān):亦作鳏。②饩:粮饷。③喑……侏儒:此句下似有脱 文。这六种人无以自养,也在抚恤之列。④百工:各种工匠。

  【今译】

  年幼而无父的人叫做孤,年老而无子孙的人叫做独,老而无妻 的人叫做鳏,老而无夫的人叫做寡。这四种人是世上生活困难而 又无处告求的人,要经常分发粮饷。哑巴、聋子、瘸子、不能走路的 人、四肢断残的人、特别矮小的人,也在抚恤的范围内。各种工匠 都凭自己制造器物的技艺而取得粮饷。

  【经文】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①,兄之齿 雁行②,朋友不相逾。轻任并,重任分,班白不提挈③。君子耆老不 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大夫祭器不假④,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今注】

  ①齿:年龄。父之齿:与父亲年龄相仿的人。②雁行:大雁飞行时的排 列,在其旁而稍后。③班:通“斑”。斑白:头发花白的老人。④祭器:祭 祀宗庙的器具。

  【今译】

  在道路上,男子靠右走,妇女靠左走,车辆在路中央行驶。遇 到与自己父亲年龄差不多的行人,就跟在他后面走;遇到比自己年 龄略大的行人,可以稍后一些并排而行;与朋友同行,不能超越争 先。老人挑着轻担子,年轻人应把他的担子并到自己的担子上;老 少都是重担,年轻人应帮老人分担一些;不要让头发花白的老人提 着东西走路。有官爵的老人出行必有车,不徒步行走;年老的平民 吃饭必有肉。大夫以上都自备祭器,不向别人借用,所以祭器没有 备齐之前,就不造日常用器。

  【经文】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九万 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①。方千里者,为方 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 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③, 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④,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⑤,千 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 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方百里者, 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途巷,三分去 一,其馀六十亿亩。

  【今注】

  ①九十亿亩:此为上古计数单位,其一亿相当于今天的十万。②南河: 指今河南省境内的黄河段。自恒山至南河不满千里,故曰“千里而近”。③ 东河:指河南省东部黄河古道向北行入河北省的一段。自此至东海的距离为 一千里以上,故曰“千里而遥”。④西河:指黄河在山西与陕西交界处的一 段。⑤流沙:沙漠。

  【今译】

  一里见方的土地,折合为九百亩。十里见方的土地,有一百个 十里见方,折合为九百万亩。千里见方的土地,有一百个百里见 方,折合为九亿亩。从北面的恒山向南到黄河,有将近千里。从黄 河向南到长江,有将近千里。从长江向南到衡山,有一千多里。从 东黄河向东到东海,有一千多里。从东黄河向西到西黄河,不足千 里。从西黄河向西到西域沙漠地带,有一千多里。西域沙漠不是 西边的尽头,衡山不是南边的尽头,东海不是东边的尽头,恒山不 是北边的尽头。这样,把多出来的地方填补不足的地方,四海之内 的土地,有三千里见方,折合为八十一亿亩。百里见方的土地本应 有田九百万亩,而山脉、森林、江河湖泊、沟渠水道、城镇乡村、纵横 道路等约占三分之一,所以只剩下六百万亩可耕地。

  【经文】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①,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亩, 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②。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 步四尺二分。

  【今注】

  ①古者:指周以前。下文“今”指汉代。据《史记·封禅书》:汉文帝“令博 士刺六经作《王制》”,则《王制》为汉人所作,故称今。②东田:指齐鲁一带 的田制。

  【今译】

  古时候的一步是周尺八尺,现在汉代的一步是周尺六尺四寸, 所以古时候的一百亩相当于现在汉代东方齐鲁的一百四十六亩余 三十平方步;古时候的一百里相当于现在汉代的一百二十里余六 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经文】

  方千里者①,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余方百里 者七十②。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 十,其余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 为方百里者三十,其余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 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其有 削地者,归之闲田。

  【今注】

  ①此节文字似为前文“九州,州方千里,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 十……”一段的疏解。②其余:指剩下的土地。

  【今译】

  千里见方的州,有一百个一百里见方的区域。分封出三十个 百里见方的诸侯国,余下七十个百里见方的地方。再分封出六十 个七十里见方的诸侯国,折合为二十九个方百里又四十个方十里, 剩下四十个方百里又六十个方十里。又分封出一百二十个五十里 见方的诸侯国,折合为三十个百里见方之地,还剩下十个方百里又 六十个方十里的土地。名山大泽不分封给诸侯。剩下的土地或者 作为附庸小国,或者作为闲田。诸侯有功,就从闲田中拿出土地作 为奖赏;诸侯有罪,被削减的土地则并入闲田。

  【经文】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余方 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 二十九,其余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 十三,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百里者六十四,方 十里者九十六。

  【今译】

  天子的王畿千里见方,也就是一百个百里见方。分封出九个 百里见方的诸侯国,余下九十一个百里见方的土地。再分封出二 十一个七十里见方的诸侯国,折合为十个方百里又二十九个方十 里,剩下八十个方百里又七十一个方十里的土地。再分封出六十 三个五十里见方的诸侯国,折合为十五个方百里又七十五个方十 里,最后剩下六十四个方百里又九十六个方十里的土地。

  【经文】

  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①,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 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国 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小国之卿食百四十 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人。次国之卿,命于其君者②,如小国之卿。

  【今注】

  ①食:养活的意思。②命于其君者:诸侯国的卿,有天子任命的,也有 国君任命的,见前文。

  【今译】

  诸侯的下士所得俸禄可以养活九人,中士的俸禄可以养活十 八人,上士的俸禄可以养活三十六人,下大夫的俸禄可以养活七十 二人。大诸侯国的卿,所得俸禄可以养活二百八十八人,国君的俸 禄可以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