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周书·金縢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
武王有疾1.周公作《金縢》2.
【注释】
1.武王:周武王。文王子,名发。时商纣暴虐,武王率诸侯东征,战于牧野,败纣师,灭殷,即帝位,都镐。疾:病也,凡身体不调和舒适,皆曰疾。
2.周公:周文王子,名旦,相武王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定制度礼乐,制冠婚丧祭之仪,天下大治。薨后谥曰元,一云谥文。
【翻译】
周武王有病,身体不调和,周公旦致祷于三王,请以身代。史叙其事,作《金縢》。
【原文】
既克商二年1.王有疾2.弗豫3.二公曰4:“我其为王穆卜5”。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6”。公乃自以为功7.为三坛同墠8.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9.乃告太王、王季、文王10.
【注释】
1.既:已也。克:胜也。
2.王:周武王。疾:疾病。
3.弗:不也。豫:与“与”、“预”并通,参与也。与闻国政谓之豫政。《后汉书》“是时郑众蔡伦等,皆秉执豫政。”
4.二公:召公奭、太公望。(召公奭:周之贤臣,为太保。文王庶子,谥曰康,子孙世为王辅。周召公奭与周公旦,分陜而治,为二伯。召公食采于召,故称召伯。《诗》“召伯所茇”。太公望:周初贤臣,姜姓,吕氏,名尚。初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为武王之师,故又称师尚父。佐武王克殷有功,封于齐,世传兵书有《六韬》六卷,旧题吕望撰,词意浅近,不类古书,疑后人所依托也。)
5.其:尚也。穆(mò)卜:敬而卜之也。穆,穆然,静思貌。卜,问龟曰卜,谓欲知事之吉凶,灼龟以取兆也。
6.戚:忧也,恼也。先王:周之先王为后稷,继之有公刘、太王、王季、文王。
7.公:周公也。功:事也;事有成效谓之功。谓以己身代武王为功服之事也。丧服大功、小功通称功服。功谓治布之功细密,大功之服,视齐衰为稍精;小功之服,视大功为尤精。故名。
8.为:作也,造也。坛:祭场也。择平坦之地,以土填筑之。《礼》“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又“立王七庙……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shàn)。”古以祀远祖之所也。墠:除地以祭也。
9.植:通“置”。璧:玉之平圆形而有孔者,其径六寸。《尔雅》“肉倍好谓之璧”。肉,边也。好,孔也。[贾疏]谓其孔三寸,两边亦三寸也。秉:执也。珪:古“圭”字。玉之剡上方下者。国有大事,执以为瑞信之物,亦谓之瑞玉。形制大小,因爵位及所用之事而异。有大圭、镇圭、信圭、桓圭、琬圭之别。
10.告:语也,报也,告上曰告。今以事告人皆曰告。太王:《诗》“后稷之孙,实为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王季:周大王子,文王父,名季烈,太伯虞仲亡如荆蛮,让位于季,大王卒,立为公季,修大王遗道,笃于行义,传位文王,武王即位,追尊为王季。文王:周文王,周武王父,名昌。本为殷之诸侯,其后武王有天下,乃追尊为文王。当纣之时,国于岐山之下,施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之,为崇侯虎所谗,纣囚之于羑里,散宜生以美女、珍宝奉纣,纣释之,使专征伐,为西方诸侯之长,曰西伯,迁都于丰,遂有天下三分之二。
【翻译】
周战胜殷商之后的第二年,武王罹患疾病,不能理政。召公与太公商量说:“希望能为我王的疾病肃穆地举行龟卜”。周公说:“不可以惊动我们先王的在天之灵”。周公于是以己身代武王为功服之事,除地作三个祭坛,同时举行祭祀。造坛于向南的方向,周公面北而立。将璧玉放置于坛上,周公手执玉圭,祷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原文】
史乃册1.祝曰2:“惟尔元孙某3.遘厉虐疾4.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5.以旦代某之身6.予仁若考能7.多材多艺8.能事鬼神9.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10.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11.敷佑四方12.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13.四方之民罔不祗畏14.
【注释】
1.史:古掌书之官也,黄帝始立史官。(史官:司记载之官也。古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皆直书君臣之善恶功过,以垂鉴戒。其职至重。其后国之图籍、历象、占验之事,亦掌于太史。魏晋以后,修史者别称著作郎、秘书郎,明以后为翰苑诸臣之职,故翰林亦称太史。)册:简也,册书也。书一本曰一册。
2.祝:以言告神为主人祈福者。《诗》“工祝致告”。祭时致祷之文曰祝词。[唐乐章]“祝词以信,明德惟听。”今以吉语颂人者,亦曰祝词。
3.元孙:天子之嫡长孙也。嫡长子称“元子”。《尚书·召诰》“有王虽小,元子哉。”某:指武王,
4.遘(gòu):遇也。《尚书·洛诰》“无有遘自疾”。厉:危也;疫病也。虐疾:暴疾。
5.若:词之“惟”也。丕子:元子也。责于天:谓奉天承运,履行天子之责也。责,分所应为而必求其如是曰责。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惟有太王、王季、文王你们子承父业,代代相续以履行天子之责。
6.旦:周公名旦。代某之身:替武王承受病痛的折磨。
7.予:我也。仁若:仁顺也。仁,人所以为人之理也,爱人无私者谓之仁。《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考能:谓能胜任侍奉显考的任务。考,亡父曰考。能,胜任曰能。《孟子》“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8.多材多艺:具有多种才能和技艺。材与“才”同。《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诗经》“君子斥其先人也,多才多艺,有礼于朝,有功于国。”
9.事:侍奉也。
10.乃:尔、汝之称。
11.乃:同上。命:国运,谓延续国运也。旧称王者受命于天以有天下,故翊辅开国曰佐命,推翻政府曰革命。帝庭:天庭也。天帝谓天也。
12.敷佑:布德政以助天下。敷,布也。《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佑,助也。《尚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四方:犹言天下也。
13.用:以也。定:安也。下地:犹言下土,大地也。《诗》“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14.罔不:无不也。祗畏:敬畏也。祗,敬也。
【翻译】
史官作册书,致告于神明,说道:“现在你们的嫡长孙周王发,罹患危险的疾病。但他就像三王(太王、王季、文王)一样负有承续王业、履行天子之责的重任,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替代武王承受病痛的折磨。我仁爱顺从,能胜任这个任务。我多才多艺,能侍奉天地神明。你们的嫡长孙不如我那样多才多艺,不能侍奉天地神明。你们奉天承运拥有天下,布施德政以佑助四方,以德能安定你们的子孙于广袤的大地,天下万民无不归附敬畏你们。
【原文】
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1.我先王亦永有依归2.今我即命于元龟3.尔之许我4.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5;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6.”
【注释】
1.无:不也,不可也。坠:衰落也。《论语》“文武之道,未坠于地。”[杜甫诗]“家声肯坠地,利器当秋毫。”降:落也。与“坠”互文。宝命:宝位与国运也。宝,指宝位,天子之位也。《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命,国运也。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不可使天子之位丧失,不可使国运衰落。
2.永:久远也。《尚书·大禹谟》“万世永赖”。依,倚也。归,归附也。《诗》“岂弟君子,民之攸归。”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我先帝之业将万世永赖,天下百姓亦将有所依归。
3.即:就也。命:天所赋之命也。元龟:大龟也。古之宝物,用以卜者。《尚书·大禹谟》“昆命于元龟”。《诗》“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4.之:若也。许:听也,从也。
5.其:乃也。归:倂合也。《易》“归奇于扐以象闰”。俟:待也。尔命:龟卜之命也。
6.屏:除也,去也,斥也。
【翻译】
啊!不可使天子之位丧失,不可使国运衰落,我先帝之业将万世永赖,天下百姓亦将有所依归。现在,我就三王之命问卜于大龟,你们若听从我的意愿,我就合并璧与圭恭敬地期待你们的使令;你们若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就将圭与璧拆出祭坛。”
【原文】
乃卜三龟1.一习吉2.启龠见书3.乃并是吉4.公曰:“体5.王其罔害6.予小子新命于三王7.惟永终是图8.兹攸俟9.能念予一人10.”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11.王翼日乃瘳12.
【注释】
1.卜:问龟曰卜,谓欲知事之吉凶,灼龟以取兆也。三龟:分别以三王之命问卜于龟。
2.一习:全都吻合。一,同也。习,重也。吉:吉兆也。
3.启:开也。龠(yuè):与“钥”同,锁钥也。
4.乃并是吉:将卜兆与占书合对,也是吉兆。
5.体:卦兆曰体。《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6.其:乃也。罔:无也。害,祸也。《易》“鬼神害盈而福谦”。
7.予小子:古者天子自称曰“予小子”。周公亦自称予小子旦,皆对于先王而言。后世平人亦有自称小子以示谦者。新:初也,凡开始皆曰新。
8.永终:言国运长久也。《尚书·召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图:谋也,度也,计议也。《尚书·太甲上》“惟怀永图”。
9.兹:此也。《尚书·大禹谟》“念兹在兹”。(意思是:思念此人,是因为有此丰功伟绩!)攸:用也。
10.能:多才艺之人曰能。《孟子》“尊贤使能”。念:思念也,凡心有所动皆曰念。予一人:古者称天子为一人,天子自称曰“予一人”。《尚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白虎通》“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11.纳:入也。册:书祝词之简册也,金縢之匮:谓之金縢者,以其匮用金缄也。
12.翼日:谓明日也,第二天。《尚书·武成》“越翼日”。亦作翊日。瘳(chōu):病愈曰瘳。
【翻译】
于是以三王之命问卜于龟,龟卜的结果全都吻合,是吉兆。又开启占筮的文书,将卜兆与占书合对,也是吉兆。周公说,“从卦兆看,武王没有祸害。新王刚刚承续三王之业,应该励精图治使国运长久不衰。’念兹在兹‘,我以我身在这里替武王敬候佳音,三王尊贤使能,当念及我武王一人。”周公自祭坛归来后,将写有祝词的简册放入柜子,再用金丝线封存。第二天,武王的疾病就痊愈了。
【原文】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1.曰:“公将不利于孺子2”。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3.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4.则罪人斯得5.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6.名之曰《鸱鸮》7.王亦未敢诮公8.
【注释】
1.管叔:史书以“管、蔡”并称。周管叔鲜、蔡叔度,皆武王之弟,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蔡流言于国,“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避居东都,其后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王命周公讨之,杀武庚,诛管叔,囚蔡叔,其乱始平。流言:无根之言也。《荀子》“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2.公:周公也。孺子:嫡长为后者之称。《尚书》之《金縢》、《洛诰》、《立政》,均谓成王为孺子是也。
3.之:若也。弗:不也;去也。《诗》“以弗无子”。辟:君也,天子诸侯通称辟。《诗》“皇王维辟”。又法也,《尚书·酒诰》“越尹人只辟”。
4.居:处也。东:东都也。洛邑,今河南洛阳有河南废县,即周东都。《汉书》“河南郡河南,故郏鄏地,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营以为都。”汉光武建都河洛,亦称东都。班固有《东都赋》,其后隋唐亦营东都,即今洛阳。
5.罪人:有罪之人。斯:乃。
6.贻(yí):赠遗也。《诗》“贻我彤管”。
7.《鸱鸮》(chī xiāo):《诗·豳风》篇名。周公居东所作,为鸟言以自比,以贻成王,明其忠爱王室之情。
8.诮:责让(ràng)也。
【翻译】
武王去世之后,管叔和他的弟弟们在国内散布流言,说:“周公图谋不轨,将对成王产生不利的影响。”周公于是告诉太公、召公自己的想法,说:“我若是放弃先王的成法,不去做一个秉承大义的诸侯,我将无颜面对自己的先王。”周公于是避居东都洛阳,两年之内,又将叛逆的罪臣全部擒获治罪。事后,周公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赠给成王,诗名叫作《鸱鸮》,而成王也终究不敢责备周公的作为。
【原文】
秋,大熟,未获1.天大雷电以风2.禾尽偃3.大木斯拔4.邦人大恐5.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6.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7.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8.对曰:“信9!噫公命我勿敢言10.”
【注释】
1.秋,大熟,未获:这一年秋天,庄稼都已成熟,尚未收割。
2.以:而也。
3.禾:嘉谷也。《诗》“十月纳禾稼”。[按]秦汉以前之禾字,皆指梁而言,即今之小米,后世始以稻为禾。尽:皆也。偃:仆也,伏而覆曰仆,仰面而倒曰偃。《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4.大木:大树也。斯:此,以此也。拔:抽也。《易》“拔茅茹以其汇”。
5.邦人:国人也。邦,国也。恐:惧也,惊惶也。
6.王:周成王。大夫:官称也。三代之官,以卿、大夫、士三者为等级,而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秦汉以来,尚有御史大夫、光禄大夫、大中大夫诸名,但为官称,与三代殊制。隋唐至明清,大夫遂为文散官之称,如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之类,随级异名,专为封赠之用。弁(biàn):冠名。古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则用弁,状如两手相合抃时,故名。其缝合之处谓之会,会有结饰,以五采玉缀之,谓之璂,亦作綦。《诗》“会弁如星”。又“其弁伊綦”。是也。天子十二会则十二璂,以次递降,为贵贱之等,其施笄设纮,附之以瑱,并与冕同,惟上无延板,其顶谓之邸,以象骨为之,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武冠也。爵弁,文冠也。见《公羊传注》。
7.功:功服也。详见前文。代:替也。
8.史:史官也。百执事:百执事之官也。(百官,《荀子》“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言官之数有百也,后言百官,于义如群官矣。)执事,谓供使令之人也。《左传》“使下臣犒执事”。今与人书不敢直指其人,则称执事,敬词也。
9.信:不欺也,确实如此。
10.噫:抑也。公命我勿敢言:言信有此事,抑公命我勿敢言之也。
【翻译】
这一年秋天,庄稼都已成熟,尚未收割。天气突变,雷雨交加、狂风大作,谷物倒伏在地里,大树也被连根拔起,国人极其恐慌。成王与大夫们皆著弁冠礼服,并打开金縢之书,于是看到周公以自己替代成王为功服之事的祷词。太公、召公以及成王以此询问各位史官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回答说:“确实如此!是周公叫我们不要将这一件事告诉大家的。”
【原文】
王执书以泣1.曰:“其勿穆卜2!昔公勤劳王家3.惟予冲人弗及知4.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5.惟朕小子其新逆6.我国家礼亦宜之7.”王出郊8.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9.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10.尽起而筑之11.岁则大熟12!
【注释】
1.执:持也。泣:无声出涕也,哭之细也。
2.勿:不也。
3.昔:久也。《诗》“谁昔然矣”。谓久远之事也。勤劳王家:勤王也。谓尽力于王室也。《尚书·武成》“王季其勤王家”。勤,尽心尽力,不稍厌怠曰勤;劳苦也。
4.予:我。冲人:幼小之人也。《尚书·大诰》“肆予冲人”。 [按]此天子自称之谦辞,犹云“予小子”。
5.天:上天也。动:感也。《礼》“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威:尊严也。《尚书·洪范》“惟辟作威”。彰:著也。《尚书·伊训》“嘉言孔彰”。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也。《论语》“志于道”。
6.朕:我也,成王自称。小子:古者天子自称曰“予小子”。周公亦自称予小子旦,皆对于先王而言。后世平人亦有自称小子以示谦者。其:将也。新:修旧曰新,犹言改过也。逆:犹迎也。《尚书·吕刑》“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7.国家:犹言王室,古以国为王所专有,故言王室为国家。《尚书·胤征》“尔众士同力王室”。国家之称,起于封建时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不能混用。封建废后,遂成为单独名词。今日国家学上之界说,则专指有土地、人民及完全统治权者也,土地、人民、主权,皆为国家之本原,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失其国家资格。礼:履也,谓因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节文。《尚书·微子之命》“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此谓典礼文物也。宜之:安之若素也。宜,所安也,适也。《礼》“齐其政,不易其宜。”
8.出郊:出迎于郊也。郊,距国百里谓之郊。《尔雅》“邑外谓之郊”。《史记·司马相如传》“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前驱。”
9.则:乃也。
10.命:使也,使人为事谓之命。邦人:国人也。邦,国也。
11.筑:捣(捣)也,捣土使坚实也。
12.岁:年谷之成也。《左传》“国人望君如望岁焉”。熟:成也。谓禾稼成也。
【翻译】
成王手持册书哭泣道:“不必再占卜了!从前周公尽力于王室,而我这个幼小的皇帝却一无所知。如今上天感动用威严来彰显周公的大德,我应当弥补之前的过失,恭迎他回来,惟有如此,我国家的典礼文物方能够安之若素。”于是武王出迎于郊外,天又下起了雨,风向为之逆转,地里的庄稼又全都直立了起来。召公、太公叫国人将倒伏的大树都扶起来,再捣土将其夯实。这一年的庄稼(正如人们所盼望的那样)获得了好收成!
尚书·周书·金縢原文拼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