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迁江宁府,入上元县学为诸生,受业于其父逸巢先生。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汇,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当舟之世,天下文章靡矣。舟独扫除时习而取法于古,深思自得,无所依傍,自成一家之言,由是舟之文章名天下。
舟与其弟苞皆好学,日闭户,谢绝人事,相与穷天人性命之故、古今治乱之源、义利邪正之辨,用以立身行己,而以其绪余著之于文,互相质正,有一字之未安,不敢以示世,意度波澜,各有其造极,人比之眉山苏氏兄弟云。
舟天性醇笃,孝于其亲,既长,不异孺慕。逸巢先生尝曰:“吾体未痛,二子已觉之;吾心未动,二子已知之。”其先意乘志如此。舟厌时俗龌龊,以名节自砥砺,谨法度,慎交游,而留意经世之学。平生所为经画区处,悉中肯綮。而性恬淡,不慕富贵。其所与友善,如高淳张自超,江宁龚缨,同县戴名世、刘捷数人。而金陵风物甚关,花草妍丽,域之西北尤多园林之胜,尝曰:“吾读书之暇,与此数人者挈榼而往,尽醉而归,以此终吾世足矣。”
舟少有呕血之疾,壬未游京师,疾复作,寻归,逾二年卒,年三十七。舟临卒时,自取其文稿烧之,今行世者仅六十余篇。
(选自《南山集》)
译文:
方舟,字百川,江南桐城人。移居江宁府,进入上元县县学做学员,跟随他父亲方逸巢先生学习。十四五岁,就通晓了六经、各类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文章。融会贯通,写出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文章,探究阐明微妙深奥的道理,一定要弄清它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在方舟生活的时代,天下文章都讲究华美,只有方舟扫除当时的陋习而向古人取法,深入思考,自己有所体会,不依赖模仿别人,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方舟的文章名闻天下。
方舟与他的弟弟方苞都喜好学习,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辞谢交际应酬,一起穷究自然与人、人性与天命的关系,古今安定动乱的源头,义利邪正的区别,用它来端正自身,约束自己的行为,在研究之余写成文章,互相质疑修正。有一个字没有确定,就不敢把它给世人看。文章的意境风格、行文的起伏变化,各有各的完美境界,人们把他们兄弟俩比做眉山的苏轼兄弟俩。
方舟天性淳朴笃实,对亲人十分孝顺,等到长大了,和儿时思念亲人没有不同。逸巢先生先生曾经说:“我的身体(还)没有疼痛,(我的)二儿子已经觉察到了这点;我的心思(还)没有动(过),(可)(我的)二儿子已经知道了我的心思。”他事先觉察亲人的意向、情态,并按父母的想法做事。方舟厌恶世俗的龌龊,用名节来磨练自己,对行为准则、结交朋友很谨慎,并留意治理国家的知识和学问。方舟一辈子所做的筹划、安排、处理的事情,都能点到要害之处。他性格恬淡,不羡慕荣华富贵。他结交的人都很友好和善,如高淳的张自超,江宁的龚缨,同县的戴名世、刘捷等几人。金陵的风光景物很美,花草美丽,金陵城西北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园林,方舟曾经说:“在我读的空闲时间,和我这些朋友携带酒杯去那里,全喝醉回家,以此在这里度过终生足够了。”
方舟年少的时候有吐血的病,壬申年游历京师病复发,不久,从京师回来。过了两年,去世,终年三十七岁。方舟临死时,亲自取出自己的文稿烧掉。现在流传世上的文章只有六十多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