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祝英台近白秋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俞玫
雪留痕,香化泪,冷露一枝寄。次第西风,扶得倩魂起。纵教月地移根,云屏护影,尚只恐,留仙元计。虫吟细,伶俜竟夕低鬟。谁解此中味。银蜡休烧,清梦远难记。最怜筝柱华年,香桃瘦骨,也莫问,断肠深意。
此词咏白色的秋海棠花,词人着重在白秋海棠内在风神的刻画,而对花的外在形貌不加以形容,在展示白秋海棠的风情神韵之中,隐约含蓄地融入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这首词显著的特点。
词一开始,就用“雪”,“香”,“冷露”来刻画白秋海棠,从花的内在特征入手。“雪留痕”,说的是花的色白,同时也暗示此花的清莹玉洁;“香化泪”,说此花芳香浓郁,同时也隐指花的非同凡近,乃众香凝成;“冷露一枝寄”,重申花的玉洁冰清。此三句,给全词奠定了一个基调,也给白秋海棠的风情神韵作了极准确的概括,点明了此花的脱俗超尘,不同凡近,使读者可以认识它的玉洁冰清的品格。接下两句“次第西风”,点明时令,白秋海棠的开花,在秋季,所以词中说西风;“倩魂”,美好皎洁的灵魂,词人用这一句,进一步地把白秋海棠的美好清莹给以表现,与前三句相应和。上片的后四句,则表现了词人对白秋海棠的深爱怜惜的情绪。白秋海棠如此美好莹洁,令人激赏痛惜,不忍让它冒风受露,但虽然想把它从月地中移出,用云母画屏护住倩影,还是恐怕“留仙无计”,因为这花实在太莹洁了,太美好了,它象仙子一样,只怕难以长久地留得倩影,它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回到它的来处。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对白秋海棠加以比拟,同时又切合花无长好这一规律,将两者融在一起,深切地表达了对此花的那种痛惜爱赏之情。
下片用拟人手法写白秋海棠,同时也就是写自己,因此从整体上看,隐约迷离,颇有韵味。只要抓住词人在这里明着写花而暗中写人,亦花亦人,虚花实人的线索,那么词人所寄托的深沉的寂寞悲凉之感,就可以很好地把握。
“伶俜竟夕低鬟”,“伶俜”,孤单、孤独也。“竟夕”,整晚上。“鬟”,在这里指发髻。这是以人喻花,明说白秋海棠整晚上孤单单地低垂着头,实际上暗示词人自己整晚上独守空房在那想心事。所以接下去才有一问:“谁解其中味”。前一句由外而内,由写外形而展示内在情愫,后一句加以点明,引导读者从内在方面去理解词意。词人想起了什么?“清梦远难记”,原来她想起了已经逝去的梦,虽说已经过去很久,那么遥远,难以清晰地回忆起来,但还是忘不掉,舍弃不下。十分显然,这梦一定是刻骨铭心、令她没齿难忘的温馨之梦。果然如此,“最怜筝柱华年,香桃瘦骨”。“筝柱”,十三个,“筝柱华年”,指十三四岁时的美好时候。词人是个女子,旧时女子十三四岁时已通人事,情窦初开。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花”,可以为证。因此这句显然是指词人在十三四岁时的恋情故事,这件事是她最怀念的,所以说“最怜”,虽然梦远难记;但仍不能忘怀,面对白秋海棠这样涤人俗虑的晶莹之花,她又触而生情,对花落泪,竟夕难眠。但是,怀念之情虽深,无奈事与愿违,她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再重温往日那种温馨的旧梦了,因此词人自我解脱,要“莫问断肠深意”。深意而可断肠,可见此意是多么刻骨,又是多么残酷,但是现在却不能问,不敢问,这又是多么痛苦。这句里,包含着词人深深的无可弥补的遗憾和无可奈何的感伤悲哀。
托物寄情,历来是中国诗、词的通常作法,此词可谓深得其中之妙。这种亦花亦人,不即不离,虚花实人,若即若离的写法,不但让读者认识了白秋海棠之美,领略了花的风神情韵,而且把握了词人的情绪,细微地体会了词人传达出来的心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