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唐·李绅《悯农二首》原文及赏析

2023-02-20 14:12:28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诗流传极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原因在于它的思想的深刻性,意识的哲理性和艺术的形象性与理念性的统一。

  第一首头两句对仗工稳,以“春”和“秋”相对,表示时令代序,一年完结,收获粮食需一整年的时间。“种”和“收”两个动词相对,表示终年都要付出劳动。“一粒粟”和“万颗子”相对,表明每粒粮都要带着劳动的艰辛,否则就不会有“一”和“万”的转化。这两句曳弓蓄势,到“四海无闲田”,就力足势满,只待一“发”了。这一句也紧承上文,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看待农夫与收成的关系。天下再没有闲田,该收多少粮食!农夫们该不愁衣食了吧!可是没有料到作者却是弯弓倒曳,中箭倒地的是终年辛劳的农夫:在农业大面积丰收的情况下,饿死的还是农夫。这种诗末反结的手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暴露了一个事实: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们用残酷的剥削夺去了劳动者的生命。作者虽然不懂得阶级、阶级剥削,但他看到了,用笔反映出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剥削的事实。第二首诗正好从农夫的辛劳和所受的盘剥两方面对第一首诗作了相应的形象的补充和说明:“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根本原因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原来农夫的滴滴血汗、常年的辛苦都变成了统治者的“盘中餐”。这就解开了“农夫犹饿死”之谜,彻底揭露了统治阶级剥削农民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农夫的极大同情和对不公平的世道的愤怒与谴责。

  作者的悯农意识具有哲理意味。粮食丰收,农夫却饿死,盘中之餐,粒粒都是辛苦,似乎难以理解。可是任何事物都依一定的条件而向它的反面转化。丰收本来是好事,但如果统治者因此就认为农夫不知富到什么程度而大肆搜刮,丰收反不如欠收。盘中的食物本来是甘甜的,如果从它生产的过程来看,的确是汗滴凝成,是辛苦的。这两首诗都以事物变化的根本法则看待农夫的劳动,符合辩证的哲学原理。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两首诗是相当概括的,它揭露的现象发生在整个私有制历史、整个社会和全部农夫身上;但它又是个别的,丰收而饿死的,辛劳而饿死的等等各不相同。它是具体的,一粒粟,万颗子,汗滴和粒粒食物等;但它又是抽象的,农夫饿死的原因,“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等。这种概括和个别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使这两首诗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又有了高度的理念性,读来易记易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