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四十老柴荆, 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剪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 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 悲风日夜起江声。
〔雨花台〕在今南京市中华门外。〔麻鞋〕表示野人野服。杜甫《述怀》:“麻鞋见天子,袖露两肘。” 〔故京〕指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剪伐〕采伐树木。〔园陵〕指南京钟的明太祖朱元璋墓。〔牛羊践履〕化用刘长卿《登吴城歌》诗句:“牛羊践兮牧竖歌,野无人秋草绿。”此句写明朝的皇陵荒废。〔冠盖〕官僚们的冠服车盖。〔旧卿〕明朝的故臣卿
明末清初的诗歌有一个全社会的主题:感叹易世之痛。紧承晚明的浪漫主义现了一股支配一个世纪的感伤主义。这首诗的每个字句都让我们想起孔尚任的《桃花扇 ·余韵》,尤其是《余韵》的尾曲《哀江南》。既然鉴赏是一种联想力的发挥,我不妨放开手脚,作一具体比较:魏诗:“此日麻鞋拜故京。”孔词“山松野草带花桃,抬头秣陵重到。”魏诗:“谁使山河全破碎?”孔词;“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条,城对着夕阳道。”魏诗:“可堪剪伐到园陵”,孔词:“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枯枝败叶当阶罩”,“牧儿打碎龙碑帽。”皇家园陵,过去是凡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今“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余韵》)。用魏禧的话说就是“牛羊践履新草”了。魏禧与孔尚任几乎还有一个共同的结尾,魏诗:“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夜起江声。”孔词:“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悲声唱到老。”
这不是偶然的巧合,是因为历史赋予了他们相同的境遇和“课题”。这里情景融的景物描写是由国家破亡、江山易主的严重的历史变易凝聚而成的,沉浸于草庭阶的今昔变易,就感应到了历史的变化,以及这变化的强硬、浩大和残酷。正是这种天然的“对应性”,使看来只是普通朴实的景物描写有了整体象征的表现力量。
简单的皇家陵园中的景象被如此“发现”并表达出来,却是必须在作家身经变看懂了生活之后才能发现的,它被很有形式感地表达出来,便成了意象。
“残山梦最真”,痛定思痛才有了长歌当哭,也才有了有意味的形式。“悲风日夜起江声”既是写实又是写意,是二者了无痕迹的融合,开拓出余味无穷的审美空间用小景写阔大的兴亡之感再次印证了以有限展示无限的艺术规律。人生最受刺的是对比,艺术中的对比也最能刺激鉴赏者:“新草”与“旧卿”同样的茂盛,更何况新草遭践踏,旧卿却雍容! 诗人又是一个“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夜莺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