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这首绝句是王维的爱情、闺怨诗的代表之作,也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
在风清月明之夜,一位女子对着那象征着团圆、美满的婵娟,苦苦地思念着出征多年的丈夫,回忆着临别时殷殷叮嘱他多传鱼雁的情景,此时此刻多么想得到他的消息啊。
唐初实行府兵制,农民有一部分要服兵役,二十一岁时应征,至六十岁免役。后来被募兵制代替,加上战乱,这样就有相当部分的成年男子要离家从戎。而那个时代,妇女主要依附于男子生活,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在生活和精神上将忍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唐诗中这类思夫念妇的爱情诗占相当多的篇幅。诗人李白写了四首《子夜吴歌》 ,其中第三、四两首即描述守边战士家属对亲人的想念,以及为出征的丈夫准备冬衣的情景。杜甫的五言律诗 《捣衣》 中,同样描述了类似的情景。而王维的这首诗在同类诗中,更有其独特之处,语言平直,似信手拈来,却是意味隽永,耐人寻味。
明月,历来为人们寄托情感、抒发胸臆的载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子夜吴歌》其三)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琵琶行》) ……对于主人公来说,也许白天人事纷繁,为生活所累,也无暇忧愁。然而,当夜深人静之际,独对一轮圆月,空守良宵,怎堪相思之苦。一个“清风明月”,良宵美景便跃然纸上; 一句 “荡子从戎十载余”,不仅十余载的相思苦情汩汩涌出,更引起读者的种种联想和万千感触。于是,诗的后两句时空一转,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重现了当年夫妻离别的情景。这回忆的一幕,为“清风明月”之夜更笼罩了一层凄苦之情,“归雁来时数附书”作为收尾确为神来之笔。试想,当他们分别的时候,该是有多少难忘的场面,然而,为何此时只是念念不忘这一场面呢?一方面,是主人公渴望时时知道丈夫的消息,另一方面,恐怕丈夫去后并不是“数附书”了。在兵荒战乱的年月,得不到丈夫的音信,与天上的圆月相对照,更渲染出主人公思念、忧虑的情感,其中还蕴藉地表露出一丝怨情。面对此情此景就是那温柔的月光也透出一缕凄凉。这不能不说是王维这首诗艺术的成功之处。
这首诗的绝妙还表现在作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两个时空,二者之间互为映衬,短短四句即将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含蓄而又淋漓地表现了出来。对往事的回忆更衬托出明月之夜相思的凄苦,而将这回忆置于这样一个夜晚,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境更是扣人心弦,那蕴藉的一缕怨情,不正是相思之情的最佳爆发口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