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蟆背似覆盂①,蟆颐如偃月②。
谓是月中蟆③,开口吐月液。
根源来甚远, 百尺苍崖裂。
当时龙破山, 此水随龙出。
入江江水浊, 犹作深碧色。
禀受苦清洁④,独与凡水隔。
岂惟煮茶好, 酿酒应无敌。
【题解】
虾蟆碚一名蛤蟆石。在西陵峡中黄牛峡下游灯影峡南岸,距宜昌西北25公里。山脚下有大石霍然挺出,状如虾蟆,脊背斑疮,尤为逼真。碚尾山腹中有清泉泠泠,名虾蟆泉,其水泻于“虾蟆”背脊与口鼻之间,状如水帘,垂注江中。虾蟆泉泉洞石色绿润,岩穴幽深,积泉成池,水色清碧,其味甘美,唐陆羽《茶经》曾评其为“天下第四泉”。北宋嘉祐四年(1059)作者与父苏洵及弟苏辙乘舟出三峡,溯汉水北上,此诗即作于北上途中。诗描绘了虾蟆碚的形状,追述了虾蟆碚的传说,特别赞美了虾蟆碚泉水的不比寻常。
【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生平见前江苏《送郑户曹》诗。
【注释】
①覆盂:倒置的盆。②颐:下颔,腮部。偃月:半弦月,弯月形。③月中蟆:月中的蟾蜍。传说月中的蟾蜍(虾蟆)为远古时后羿之妻嫦娥奔月后所化(汉张衡《灵宪》)。④禀受:承受,接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