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命奇冤》简介|鉴赏
公案小说,三十六回。岭南将叟(吴趼人)重编。原载《新小说》第十二至二十四号,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至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出版,标“社会小说”。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1926年世界书局出版魏冰心标点本。
《九命奇冤》的本事传说,最早见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欧苏的《霭楼逸志》卷五中题为《云开雪恨》的记载,后有嘉庆十四年(1809)安和先生的四十回小说《警富新书》(又题《七尸八命》)。《九命奇冤》便是根据《警富新书》重新改写编定的。
《九命奇冤》叙述清雍正年间,广东番禺县梁、凌两表亲人家,因风水问题,被人挑唆搬弄是非,以致渐成仇敌。梁家忠厚老实,对于凌家的寻衅,一再忍辱让步;然凌家得寸进尺,仗势欺弱,欲置梁家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在一天晚上,率盗纵火烧死了梁家大小八口。幸免遇难的梁家长子梁天来忍无可忍,愤而起诉;乞丐张凤亦仗义作证。不料官府受了凌家的贿赂,反诬张凤挟嫌,将其夹棍致死,铸成九命。梁天来悲痛之余,再向督抚控告,眼看有所转机,却无奈凌家财能通神,终于未能伸冤。走投无路,梁天来只得上京御告,凌家又企图谋害,幸亏微服察访的清官从中周旋,才得以走脱。京师告准,朝廷旨派一位廉明的钦差前往查办,才使九命奇冤得以昭雪。
《九命奇冤》取材于《警富新书》,原著故事甚佳,而文笔较为拙劣。经作者的改编剪裁,整个故事则布局谨严,构造精巧,描写细腻酣畅,笔法跌宕有致。对此,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有极力推崇之语:“《九命奇冤》可算是中国近代的一部全德的小说。他用百余年前广东一件大命案做布局,始终写此一案,很有精采。书中也写迷信,也写官吏贪污,也写人情险诈;但这些东西都成了全书的有机部分,全不是勉强拉进来借题骂人的。”“《九命奇冤》受了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无可疑的。开卷第一回便写凌家强盗攻打梁家,放火杀人。这一段事本应该在第十六回里,著者却从第十六回直提到第一回去,使我们先看了这件烧杀八命的大案,然后从头叙述案子的前因后果。这种倒装的叙述,一定是西洋小说的影响。但这还是小节;最大的影响是在布局的谨严与统一。”“他用中国讽刺小说的技术来写家庭与官场,用中国北方强盗小说的技术来写强盗与强盗的军师,但他又用西洋侦探小说的布局来做一个总结构。繁文一概削尽,枝叶一齐扫光,只剩这一个大命案的起落因果做一个中心题目。有了这个统一的结构,又没有勉强的穿插,故看的人的兴趣自然能自始至终不致厌倦。故《九命奇冤》在技术一方面要算最完备的一部小说了。”这种评价虽说有些夸饰,但对其特点的揭示还是比较准确与中肯的。
《九命奇冤》的旨意,作者在第一回中这样写道:“大凡做强盗的人,无非是些无赖地痞,亡命少年,从没有坐拥厚资,名列缙绅,也去做强盗的道理。然而这件事,却是一个坐拥厚资的人去做强盗,并且这个人虽然不是甚么阀阅名门的子弟,却也是纳监读书,充做书香人家的人。似他这等人,也做了强盗,岂不是一件奇事?并且这件事出在本朝雍正年间。这位雍正皇帝,据故老相传,是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于国计民生上,十分用心,惩治那暴官污吏,也十分严厉,并且又明见万里,无奸不烛。至今说起来,大家都说雍正朝的吏治,是顶好的。然而这个故事,后来闹成一个极大案子,却是贪官污吏,布满广东,弄得天日无光,无异黑暗地狱。却不迟不早,恰恰出在那雍正六、七年时候,岂不又是一件奇事?”由此可见,作品所要展现的乃是清明时代的黑暗事,读书人中的强盗行,官僚场里的腐败相,暗示着歌舞升平中的四伏危机;同时,虽说取材于旧时的著作,但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即有了纠弹当日的贪官污吏的意思。作品对迷信活动(或风水,或算命,或卜卦,或相面)虽无直接的批判,但通篇故事及其结局的事实则向人们昭示,封建迷信的一切行径皆属荒唐无稽之谈,笃信此道必定害人不浅。总之,《九命奇冤》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义的小说,虽亦有其局限(如寄希望于清官之类),但历史地看,仍不失为晚清时代的一部较为上乘的作品。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