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厦门风景如画,集山、海、岩、洞、寺、园、花、木诸种神秀于一体。“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这两句诗,概括了厦门风光的特点。厦门的鼓浪屿以 “音乐岛”驰名中外,岛上有日光岩、郑成功水操台和纪念馆。厦门也是一个英雄城市,明代抗倭明将戚继光和明末爱国将领郑成功都在厦门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厦门的名胜古迹还有千年古刹南普陀寺、集美鳌园等。
偏师春尽渡澎湖,圣主初分海外符。
鼙鼓数声雷乍发,舳舻百尺浪平铺。
争传日下妖氛恶,那管大边逆旅孤。
为道凯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莼鲈。
[诗名] 厦门题壁
[作者] 施德政,明代江苏太仓人,为戚继光部下抗倭将领。此诗镌刻在厦门万石岩天界寺长啸洞壁。诗描写当时明代水师的雄壮军容和抗击倭寇同仇敌忾的志愿。
[注释] ●偏师: 一部分军队,指戚继光的水师。●澎湖:厦门与澎湖列岛隔海峡相望,此处指厦门海面、海峡。●圣主:明君,指当时明朝皇帝。●海外符:调兵至海上作战的军符。●鼙鼓:古代军中所用的鼓。●舳舻:舳,船头;舻,船尾。两字合用代指船舶。这句意思是百尺长的庞大战船在风浪的海面上铺开。●妖氛恶:指倭寇嚣张的气焰。●莼鲈:莼,植物名,又名苴菁。鲈:鱼名,产于松江县。此处用江南莼鲈形容江南的物产丰富,风光明媚。作者是江苏太仓人,当地正是盛产莼、鲈的鱼米之乡,说明作者充满早日凯旋的必胜的信念。
镇波压浪屹沧溟,北讨东征凛凛风。
家国山河明月共,心牵两岸魂飞萦。
[诗名] 厦门郑成功塑象
[作者] 王树远
[注释] ●郑成功: 明末南安人,郑芝龙之子,初名森,明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崇祯末年,京师被陷,唐王在福州称帝,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打起抗清大旗,并屯兵鼓浪屿,积极操练水师,准备进入台湾。清兵南下福建,其父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继续抗清,桂王封为延平郡王。他率师自厦门进军台湾,经过8个月战斗,终使荷兰殖民者投降,收复了台湾。
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
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
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
三杯通大岛,五老意如何?
[诗名] 游南普陀
[作者] 郭沫若
[注释] ●我自二句:作者1962年访浙江普陀山后,又游厦门普陀寺,故称“普陀又普陀”。●半月沉江底:厦门南普陀以素食闻名,这是素席上的一道名菜,即半片香菰沉于碗底,犹如半个月亮映在江底。●三杯通大道:用李白诗成语:“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四首》之二)作者诗后跋云:“游南普陀寺三杯后题此。”●五老:席间有道名素菜,称“五老点头”;因南普陀背后五老峰而得名。此句语意双关,兼指菜肴与山名。
雕檐画角缈氤氲,五老寤情春醒深。
唱鹊频舌惊树杪,笑佛默语感时恩。
[诗名] 厦门南普陀寺
[作者] 王树远
[注释] ●南普陀寺: 闽南佛教胜地,是始建于唐代的一座千年古刹,初名普照寺,五代时改名泗洲院,宋代恢复原名,元明以后历有兴废。清康熙年间,镇守厦门的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至今。有前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等建筑。其中大悲殿建于石砌殿基,为混凝土仿木构建筑,八角三层飞檐,颇为壮观,其他殿宇也是金碧辉煌。●五老:南普陀寺所在的五老山。五老山五峰并列,巍峨云汉,号称“五老凌霄”,山上松竹苍翠,岩壑幽美,名山古刹,相得益彰。半山有太虚亭,登临远眺厦门港,山风海涛,风景壮丽。●感时恩:70年代以来海内外同胞、侨胞,归国进香者越来越多,南普陀寺香火日盛一日,故诗人说菩萨也要感谢时代给予的恩泽。
镜波炫色画楼威,花木繁荫簇绣堆。
无限风光无限情,鳌园魂耀万年辉。
[诗名] 集美鳌园
[作者] 王树远
[注释] ●集美鳌园:是厦门的一处名胜,在集美镇浔江之滨,原为鳌王宫。集美是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乡,1950年他出资兴建鳌园,历时4年始成。鳌园大门内是一长廊,两厢壁上石刻历史故事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动。园中央有集美解放纪念碑,碑南是陈嘉庚先生之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