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铁椎传》简介|鉴赏
传奇小说。清魏禧(1624—1680) 撰。 约写于康熙十年(1671)。见魏禧《魏叔子集》,张潮所辑《虞初新志》亦收。
本篇据传说写成,陈鼎《留溪外传·铁鞭客传》也记此事。表面上是为侠客立传,实际是有政治寓意的。作者先说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即不知其乡贯,后又说“语声类楚”,接着写他外貌丑陋,穿着特异,所挟大铁椎,重四五十斤。 很少言语,人问乡里姓氏皆不答。显然,这是一个有政治背景的人物。至于他的行为,只画龙点睛地写了两件事。一是他夜间外出,不启门窗,转瞬即逝。二是夜间他一人与群盗斗,连杀三十余人,群盗溃逃。写得神出鬼没,令人心惊。此外,作者还在“论曰”中指出他“甚工楷书”。可见,他又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物。 “论曰”还说: “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材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这里连用了两个救亡雪耻的历史故事。一是张良为六国复仇事,一是宋金对峙、岳飞抗金时事。另外,大铁椎“语音似楚”,还可以使人联想到《史记·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这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楚人救亡复国的决心。这与上述张良事前后同时,斗争目标也是一个。于此可见,本篇反清复明的意向是很明白的。作者既对大铁椎以救亡侠士相许,然后又发出疑问: “岂天之生材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这就是说,有士之志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究竟是“天命”呢?还是“人事”呢?作者引而不发,让人们思考。不同的人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作者在写本文时,下距郑成功抗清失败,还有十二年。文成后再过二年,有吴三桂等人起兵反清,还有“朱三太子”在京谋反等事发生。也就是说,在当时,不仅抗清的思想没有熄灭,抗清的斗争也还在继续。因此,从本文得出的答案应当是积极的。
本篇气势雄健,人物生动,场景逼真,语言简净,可以代表作者的文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