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时间:2019-12-06 11:31 作者:千面之神 点击:次
半生缘-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悲剧半生缘的主要内容 《半生缘》讲述了旧上海的几对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他们曾经都是有缘人,最后却各奔东西。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讲述了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沈世钧本于顾曼桢相爱,可家里却催促他和表妹石翠芝结婚,曼桢的姐姐顾曼璐为维持一家生活开支辍学当交际花,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与有妇有子的祝鸿才结婚。面对世钧家人,曼桢深感自卑,而世钧却误以为曼桢爱上了曾是曼璐男友的张豫瑾,而家中老父临危将家业托付给他,他只得回到南京,与曼桢两地相隔,而曼璐为了讨好祝鸿才,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令她替祝鸿才产下一子,并阻止世钧寻找曼桢,曼桢终于逃离曼璐和鸿才的魔掌后再找世钧时,世钧已和翠芝结婚。不久之后,曼璐去世,曼桢为照顾儿子回到祝家,最后和祝鸿才结了婚。 半生缘的人物介绍 顾曼璐 她为了养活家人,放弃了与豫谨的爱情,去做了舞女。但是结婚后,丈夫祝鸿才渐渐露出本性,外出花天酒地,对自己甚至挥手相向,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保住有名无实的婚姻,试图牺牲自己一手培养的妹妹曼桢,让妹妹嫁给自己的丈夫祝鸿才。 顾曼桢 独立自主,受过教育,有理想、有追求的女性,本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原本可以有美好的未来,可以与世均过上幸福完美的生活,可是却被姐姐曼璐所毁,曼璐为了保住有名无实的婚姻,让曼桢为她生下孩子来拴住自己丈夫的心。曼桢受尽屈辱与祝鸿才离婚,逃出祝家后发现自己的爱人已经与别人结婚。 沈世钧 独立自尊,不愿意依靠南京家里的财富而独自一人在上海凭着自己的才华追求事业的成功。与顾曼桢相爱,然而却因为后来顾曼璐的一番谎言,放弃了与顾曼桢的爱情,很快就和别人结了婚。 半生缘的评价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运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渗透到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叙述主题中。张爱玲对人生的体味和女性悲剧命运的敏锐洞察力与小说中营造的悲凉故事世界是难解难分的。她对世俗生活的喜爱以及悲观绝望的人生观使得《半生缘》中描写的烦人俗事回荡着浓浓的悲凉情调。书中所展现的不止是一场爱情悲剧,更是一场女性命运悲剧。 这篇故事的发展,顾曼璐和顾曼桢俩人的关系为读者们透露一个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问题:即女性在男性文化中,往往同时具备两种身份,是男性主流的破坏者,亦是同谋者。在《半生缘》中,这讯息就充分表现在曼桢、曼璐的姐妹互动关系里。 由于丧失生育能力,曼璐生活在随时被丈夫踢出家门的恐惧之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权训示下,这种因为生育或者不能生养男孩,而害怕被丈夫抛弃的恐惧感,正是构成女性传统恐惧的其中一个主因。就在曼璐害怕丧失地位的传统恐惧中,最后竟把自己的亲妹妹视为可以成全她保有身份的贡品。 曼璐虽然对糟蹋她身心的男性社会——她舞女的身份充分说明了此点——表达了不满,但同时却又没能逃离压抑现场,她非但不能反制,反而成为儒家宗法父权的串谋者,让祝鸿才对自己的妹妹逼奸成孕。因此,在贡品和符号的意义之外,曼桢也成为曼璐讨好丈夫的一种中介者。在主流文化下的闺阁政治叙述中,这故事表现了女性与父权体制复杂的联系:即女性同时是主导文化的颠覆者,兼服从者。 半生缘经典语录1、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像是一只黄猫咕噜咕噜伏在她脚上。 2、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也总有个人不爱你。 3、当你发现你最喜欢的人也会离开你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最讨厌的人也不是那么讨厌。 4、如果我们用半生的时间来怀念一个人,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如果不是自己状况太差,总是遇人不淑。显得前面的人太好了,就是活得太寂寞了,无所事事,只能在回忆里过日子。 5、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6、你像风来了又走,我心满了又空。 7、女人有时候冷静起来,简直是没有人性的。而且真会演戏。恐怕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女戏子。 8、满地的斜阳,那阳光从竹帘子里面筛进来,风吹着帘子,地板上一条条金黄色老虎纹似的日影便晃晃悠悠的,晃得人眼花。 9、她坐在那里,他站得很近,在那一刹那间,他好像是立在一个美丽的深潭的边缘上,有一点心悸,同时心里又感到一阵阵的荡漾。 10、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11、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张爱玲作者介绍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 作家贾平凹: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作家王安忆: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作家王小波: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作家于青: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和有力。 作家叶兆言: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作家陈克华: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相关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