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屠格涅夫《父与子》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2020-04-27 10:21:32

  屠格涅夫《父与子》读书心得【一】

  《父与子》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描写了年轻的知识分子与自由贵族之间的冲突。通过父辈的顽固保守与子辈的自由新潮的冲撞,表现了当時俄国农奴制的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矛盾的激化。书中人物较少,情节也不复杂,读来比较轻松,是读外国名著中少有的感觉。

  掩卷而思,却总也抹不去巴扎罗夫的父亲对巴扎罗夫的那份挚爱的真情。虽然认识与观念不一致,伊万诺维奇对儿子的关爱却无时无刻不存在。害怕儿子走了,害怕儿子吃住不好,不忍伤着,爱到“毕恭毕敬”的地步。有一种“惹”不起的意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言语过重了,儿子便不理他了;关心得过繁了,儿子觉得麻烦也关门不理了。儿子一有点高兴,两口子也高兴不已,让人觉得他们一切都是为儿子而活,为儿子而忙碌。儿子得了传染病死后,还一直在儿子的坟前祭奠,其悲苦,其哀痛,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与现实中的父母有何区别啊,儿女们上了二十多,有几家不是凑乎着批评与凑乎着关心?把小时明明白白的爱都转入隐蔽与地下,惹不起的儿女们一一一一他们敢顶撞,敢笑你老古董,敢离家出走。父母只能握着风筝轴,看远近得放线,怕飞远见不着,拉太紧怕线断。一颗悬着的心经常牵挂着,爱得更加艰苦,更加酸楚……

  读后深感作者对小说整体的把控。每每是情节高潮时,便也戛然而止了,让人回味无穷,和诗的那种张力一般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有一种余韵未尽、玩不尽兴的感慨!使人想起“花未开全月未圆”的话来,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黄金分割点?就是文学作品的穴位所在?

  一书一得,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就是对心田的一次浇灌。其中的美妙与惊喜,不读者何以知之?古今中外多少伟人大家终生手不释卷、孜孜苦读,苦耶?乐耶?

  屠格涅夫《父与子》读书心得【二】

  遇见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只因一撇,我便在课余之时开始了对它的阅读。

  读完整本书,心情也随着尾页的关闭而随和地铺开。《父与子》中描写了两对不同的父子,阿尔卡季和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巴扎罗夫和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同样是父与子,不同的是父与子之间有些不同的父子关系,而这两种差异较大的关系的父子关系的缘由或许是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又或许是不同的阶级立场。阿尔卡季和尼古拉这对父子的关系是接近于普通的父子关系的,父亲和儿子相处很友好,互相尊重,父亲自认为自己拥有旧时代的腐朽思想,因而想要通过观察和学习儿子那种新时代的思想观念,以更靠近儿子的心灵,使他们在谈话时有共同语言,当然,父亲的一切努力,被儿子看在眼里。阿尔卡季虽然不赞同父亲古老的思想观念,但他仍是懂得体谅父亲的用心良苦。阿尔卡季的母亲早逝,在得知父亲找到了下半生的伴侣并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之后,他欣然接受了这个与他初次见面的弟弟。毋庸置疑,这是一段和谐的父子关系。

  书中的另一对父子,巴扎罗夫和瓦西里之间的关系则显得有些异于常人。瓦西里极其崇拜他的儿子,并认为他的儿子是天底下最出色的人,但这一种崇拜同时伴随着他对儿子的惧怕,他怕儿子的不耐烦,怕儿子一不耐烦就不乐于待在家中,他冥冥中也知道,儿子似乎不屑于父亲对他的崇拜和关心之情,因而,瓦西里试图隐藏自己的感情。书中让我最受感动的是其中巴两个情节,即巴扎罗夫在三年未归家后带着好朋友阿尔卡季回到家中,此时瓦西里和其太太简直是狂喜到了极点,能见儿子一面,该是他们多大的期盼啊,因而,自从儿子回到家后,儿子便成了他们生活里的一切,甚至于对儿子带来的朋友他们也不太过于在意。巴扎罗夫的母亲对儿子更是关怀备至而又忍不住露出自己的爱意,她常常在不同场合吻儿子,而儿子的一个目光,就能让她深深地陷入其中。可悲的是,巴扎罗夫第一次回家由于受不了父母的猛烈的爱,仅仅住了三天离开了家。在第二次回家后,由于感染,最终死去,留下两位老人撕心裂肺地悲痛,读到这里,我的心也似乎陷入了瓦西里夫妇对巴扎罗夫强烈的爱意中……

  两对父子情之间的不同表达方式,读者更喜欢哪一种呢?也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父与子》。

  书中还描写了具有绅士血统的帕维尔•彼得罗维奇,落落大方的安娜•谢尔盖耶芙娜,还有含蓄多思而又青春活力的卡佳,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而每一个人物和另一个人物之间,又有不同的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