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名著小说

《父与子》中巴扎罗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0-04-27 10:28:48

  《父与子》中巴扎罗夫的人物形象

  《父与子》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屠格涅夫于1818年11月9日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屠格涅夫的母亲是一位残暴的农奴主。屠格涅夫自幼目睹地主阶级的凶残专横,早就产生了对农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也可说这本书是作家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巴扎罗夫是本书中的主人翁,但巴扎罗夫是谁?该就是屠格涅夫自己吧!

  贵族公子阿尔卡季学成归来,和他一同归来的还有好友巴扎罗夫,一位知识渊博、充满理想信念的年轻人。可是他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让阿尔卡季的父亲尼古拉有点不舒服,一看就是与他们不一样的平民阶级的子弟,可是他沉浸在儿子归来全家团聚的甜蜜之中,其他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不重要。也可能因为尼古拉是贵族中的另类吧,尼古拉年轻时就表现得和其他人不一样。阿尔卡季的伯父巴维尔,一个因情场失意从而对生活产生了颓厌之意但时刻保持贵族习性的老头并没有对巴扎罗夫的到来表现出那么友善。他对于出生平民的巴扎罗夫只是稍稍弯了他柔软的身子,轻轻地微微一笑,但是他不仅没有伸出手来,反而把手放回到口袋里去了。这是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的第一次较量。巴扎罗夫并没有在意这些,他已经在准备他的解剖实验了。书中的阿尔卡季可以说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这和屠格涅夫自己本身的生活如出一辙,并没有什么两样,其实我读到这儿就知道巴扎罗夫是作者内心真实的自我,他已经对巴维尔的贵族阶级表现产生厌恶,就好像生活中对身为农奴主的母亲厌恶一样。可是作者的内心非常的矛盾,一边是与自己有血肉之情的贵族阶级,一边是自己精神所追求向往的平民阶级。

  两者的较量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法逃避的,终于在一天晚餐的时候爆发了。争论非常的激烈。针锋相对,各不相让。谁都不是旁观者。巴维尔落在下风,阿尔卡季认为“我们是一股力量”,巴扎罗夫说“一个戈比的蜡烛,可以烧光整个莫斯科呢!”吓得菲尼奇卡不敢走进客厅里来。菲尼奇卡,她原来是尼古拉家女管家的女儿,现在是尼古拉还没有过门的媳妇,她为尼古拉生了一个男孩,可是尼古拉并没有娶她,这在当时的俄国贵族中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当阿尔卡季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并没有表现出让尼古拉过分的担心,好像这件事情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他愉快地去看看菲尼奇卡和他的弟弟。这在当时的俄国其实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事情,因为贵族是不可能和平民通婚的,故事的结局却出乎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本书出版的时候遭到了很多的抨击。这也就是巴扎罗夫和阿尔卡季他们对所有的都进行所谓的否认。这是屠格涅夫自己真实的人生,为了躲避俄国当时的社会,他选择了出国,所有我认为,屠格涅夫就是巴扎罗夫。

  这次激烈的争论让尼古拉和巴维尔都感觉到自己老了,也激发了巴扎罗夫和阿尔卡季他们更大的决心。他们趁父亲和伯父拒绝当官的亲戚邀请的时机离开了家,从而真正的踏进了社会。机缘巧合的认识了寡妇奥金佐娃,巴扎罗夫爱上了奥金佐娃,其实奥金佐娃也爱上了他;阿尔卡季其实喜欢的是奥金佐娃的妹妹卡嘉,但是阿尔卡季和卡嘉都没有像他们俩那样表现得那么明显。在巴扎罗夫向奥金佐娃求婚被拒绝的时候,他们离开了奥金佐娃的家回到了巴扎罗夫的家。奥金佐娃为什么要拒绝巴扎罗夫的求婚呢?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认为自己是贵族阶级,就因为所谓的阶级最后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一个人,这是当时社会的悲哀,所有作者设计了让尼古拉和菲尼奇卡结婚了,这也是对当时旧制度的挑战,是屠格涅夫勇敢的地方。所有巴扎罗夫就是屠格涅夫。

  巴扎罗夫从小到大都是他父母的骄傲。他的回来让巴扎罗夫的父母高兴地不知干什么好。巴扎罗夫受不了父母的爱,只在家待了三天就离开了家,让父母亲很是失望。在前往阿尔卡季家的途中,他们俩的马车不由自主地拐向了奥金佐娃的家,但是奥金佐娃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再次光临表现出高兴的样子,他们失望地离开了。

  回到了阿尔卡季的家以后,巴扎罗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阿尔卡季终于忍受不了相思的煎熬,他独自一人来到奥金佐娃的家,他的再次到了让卡嘉欣喜若狂,他们整天形影不离。而巴扎罗夫居然亲吻了菲尼奇卡,这一幕竟然又被巴维尔看到了,这让身为贵族的巴维尔非常恼火,从而巴扎罗夫不得不与巴维尔决斗。看到这里时,我竟佩服起巴维尔,作为贵族的他们其实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学会了反省自己。这可能就是作者屠格涅夫因为自己的出身原因,他的母亲是一个农奴主,这可能是表达了对自己母亲的爱吧?而作为平民的巴扎罗夫虽然敢于挑战,敢于冲破旧制度的约束,但是他们很迷茫,正像他们自己所说的一样,他们是虚无主义者,没有目标,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巴扎罗夫在决斗中胜利了,但是让他羞于在阿尔卡季家继续待下去了,他又来到了奥金佐娃的家,可是在这里也没有看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他闷闷不乐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他的再次回来让父母燃起了希望,他们享受这天伦之乐。巴扎罗夫在一次解剖手术中感染了伤寒,他在弥留之际还企盼着奥金佐娃,奥金佐娃来了,可是奥金佐娃并不是真正的爱他,或者说,奥金佐娃内心深处是爱他的,但是他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这就是当时俄国国内的劳苦大众的内心挣扎的真实写照。

  巴扎罗夫在奥金佐娃的怀中死掉了,他孤零零的躺在一座不大的乡村公墓的墓穴中,常常只有两位年迈力衰的老人相互搀扶来看望他,那是他的父母。这是故事最悲哀的地方,这是屠格涅夫对当时俄国社会的失望,这也是作者自己最悲哀的地方,作者苦恼于自己没有寻找到当时社会的出路,只有用手中的笔寄希望于身为贵族的阿尔卡季的自我革新,这其实是行不通的路,阿尔卡季和卡嘉结婚了,尼古拉和菲尼奇卡也结婚了,他成了民事调解员,不停地在地区里奔跑,巴维尔也改变了不少,他离开了莫斯科出国了,他举止朴实,近乎谦逊,但是他刮得滴光的下巴,他那坚硬的衬衫领子并没有改变。这些其实都是作者的美好愿望。

  只有西特尼科夫现在准备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在继承巴扎罗夫的“事业”。

  巴扎罗夫是谁?是屠格涅夫吗?我反复地翻阅着这本书,仔细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因寻找不到答案而苦恼……

  最后,我明白了《父与子》不正是代表着旧时代和新希望吗?旧的必将会被取代。终于找到了答案,巴扎罗夫原来就是屠格涅夫自己。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