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书推荐 > 人文社科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及书评(3篇)

2018-10-14 16:05:12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一):孤独是心灵的猎手

  孤独是一种情感天赋,它与生俱来。或者,在生命诞生之初,在面对沉默死寂的洪荒之时那最初的觉醒者就已萌生了这种胆怯又自豪的情愫。这是一种生命的探望,是自觉意识引发下的对于主客体关系的重新考量。它既是精神力量的驱动,又是生命天空的阴影。

  孤独是人类一切艺术的启发点。

  通过内视深化自我意识,构建更精致的内心世界,这是生命哲学能够得到确认和发展的自然天赋。孤独是另一种自由,它引领我们找到我们自己。

  然而,孤独或许也是一切精神病态的根源。

  那个生命最初的恐惧所引发的不安全感,使得内在自我与外在客体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寡淡,由此我们的眼光无限的收敛起来,最终将自己全然的隔绝,孤独成为毫无挥发力的捆缚。

  当我们失去交流的欲望,孤独就会蓬乱的衍生,最终成为一种物质化的伤害。

  然而,正常的孤独与病态的孤独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出于羞耻,当我们被负面情绪笼罩,评判自己的精神状态总是一个被刻意回避的问题。这使得孤独被深化,所有的外向型欲望逐渐萎缩,我们逃到抑郁之中,永不回头。

  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在不同时期经历不同程度的精神抑郁,而有大约百分之十的人会进入到病态的抑郁状态。

  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安全。

  如何摆脱负面的孤独情绪或者是每个人都应学习的生存技能,虽然精神世界虚乎难测,但调节和整塑的可能总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消除恐惧,停止误解自己。抑郁是一种病,几乎所有人都有罹患,只是程度深浅不一罢了。因此,撇清自己与“异类”这个词的关系,你不过是个病人而已,而且,既然是病就会被治愈,它没有那么可怕。

  其次,让世界回归。人不能只在缥缈的精神世界里独自生活,让世俗重新构架现实生活,重新搭建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交流的恢复会使塌陷的生活恢复生机。尘世的烟火纵然俗昧,但却是生命扎根的土壤,只有以此为基精神之花才会开得盛艳。确认自己对他人的实用价值,可以重启对生活的欲望,从而得到内心的归属感。

  再次,让自己融入自然。这“自然”既包括山水的自然也包括社会的自然。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既不是它的附庸也不是它的主宰,而是平等的互相供养着。山水的自然给我们归属的慰藉,而社会的自然让我们实现属性的价值。对世界的全身心体认就是领会这种物我的共情,这可以帮助我们从“小我”的孤独中走出来,在“大我”中恢复生机。

  当然,“道理”这东西很多时候都是只能劝人不能劝己。我也曾经历过那种毫无来由的情绪塌陷,在“意义”消失的时候人很难对实用的理论保持兴趣,即便明知道它是“有用的”。那就像无边水域中的孤舟,没有岸,也没有风。

  但“放弃”的理由更荒诞。繁花的世界就在某处,那里温存和欢愉盛开,我们知道,只有回到那里才能得到自由,所以我们还是要鼓起勇气走下去,即便只有孤独陪伴。

  而关于道理,懂总比不懂还是要好些吧。

  我的孤寂竟是嘈杂的闹市,

  我的静默竟是纷乱的喧声

  ——纪伯伦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二):孤独这玩意儿

  想起曾经看到的一个笑话:如何判断一个男人色还是不色?将手指探一下他的鼻息,若是没有呼吸,那么他就是一个不色的男人。那么同理,如何辨别一个人孤不孤独?只需看他还有无呼吸便知。

  三年前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我给它打了五颗星的评分,并标记了评语:“孤独这两个字都不好意思说出来,说出来就没味儿了矫情了。每个人可都是惴惴不安的端着这恼人的玩意儿,不稀奇的。一想到孤独与生俱来也无法根除,突然间就不孤独了,让它一边儿玩去吧。”现在的我已经让孤独这东西在外游玩好几年了,并且仍打算秉持着这一模式,偶尔回家小吵小闹,大多时间相安无事,这是极好的。

  说到孤独不得谈谈作者卡森麦卡勒斯本人,她一生深受病痛折磨,几度中风终致半身瘫痪,大大小小的手术不断却也只是徒增痛苦,五十岁时麦卡勒斯就因脑出血不治身亡。身体的不健全是麦卡勒斯孤独的主要来源, 这种缺陷被她投射到小说的人物中,在她笔下的故事充斥着“荒诞”、“畸形”的因素,而“孤独”是他们最大的共性,正如同麦卡勒斯所经历的。

  在这本小说中五个主要人物:聋哑人辛格、少女米克、餐馆老板比夫、流浪汉布朗特、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众人都面对着各自的生活困境,聋哑人辛格是这截然不同的几人共同的精神归宿。就像轮辐指向轴心,他们向他交流内心深处的想法,因他灰色的眼睛总是在注视着一切,他看上去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理解。 辛格扮演着众人心中“上帝”的角色,正如上帝也是沉默的。并且正因为辛格是无声的,每个人都可根据自身的愿望改变、赋予辛格不同的形象,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倾听者,他智慧、高大并无所不知。与其说他们在与辛格对话,实则是在与虚无沟通,这是徒劳的。事实是辛格并不理解他们所说,在他去精神病院看望好友安东尼帕罗斯时是这样告诉他的:他们是很奇怪的人,他们总是在说话。

  被送去了精神病院的安东尼帕罗斯是辛格的唯一精神寄托,辛格事实上与其他人别无二致,同样沉浸在寻求被理解的虚无渴望中,并且更甚,他将自己全部托付给了帕罗斯,并且在失去了这好友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里写他总是快速地向帕罗斯打着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像一个火星砸到了水面,滋滋地躁动,可帕罗斯并不关心他说的一切,他只想着储藏室里的食物。他们的沟通实则是单向无效的。奇怪的是辛格自己也知道着这一事实,因他经常给帕罗斯写信,可他也知道他的好友并不识字,他写完攒了一堆信件后便将它们销毁了。

  人与人精神的隔绝是人孤独的来源,无法乐他人所乐,无法痛他人所痛。正是这传递过程中的障碍造成了书中人物的孤独,造成了人类的孤独。“理解”本身是建立在个人有限经验上,为了达到“感同身受”必须先“经验”,但又因为经验的内容、程度的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的存在,结果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可知的偏差。有的人主动忽略了他所选择的倾诉对象的理解能力,只需经历一个外放的过程之后便自动的将他者纳入自己内心世界,实则就是自欺,而有的人在最初创造这内心世界时便将他人也一并创造出来并误做了真实,这是不知,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无法从根源上消除隔离,解决孤独。或者换句话说,孤独只能对待,而无法消灭。

  米兰昆德拉曾这样解释孤独这词:“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而我却是认为,孤独是独自穿越生命而渴望人的关心;说话需要人倾听;经受痛苦需要人的怜悯。对待孤独反而更应向他在另一本书中所说:“我离你很远,我没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然而因为这世界之大容纳了千千万万的孤岛,我在这里感受的海浪,也曾拂过你的沙滩,卷走了你的沙砾。奇怪的是正因为每个人是孤独的,反而令人感到不孤独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