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红楼梦》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红楼文化
关于目前《红楼梦》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致刘心武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刘心武先生:
前不久,您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讲坛”里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讲得入情入理,生动而有趣,掀起了“刘氏红学”研究的一股浪潮。这首先说明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非凡的影响力,也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您独辟溪径的一种成功。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一种现代大众的“文化共识”。
而我现在所要说的,亦是我对于“红学”的一种“狭隘的思考”,即目前《红楼梦》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应有的“误区”,它们总结起来,拟有“五大问题”。我觉得,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我们的《红楼梦》研究就一定还仅仅是象牙塔里的事。或者说,就还是停留在“画饼充饥”、“纸上谈兵”的时代,进度也不会太快,不会太深入。现将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分述如下:
一、关于“版本”问题
现在已知,自清以来,《红楼梦》约有七八个版本之多,但多少年来,这些版本都没有得到广泛影印出版。所以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专家虽然津津乐道,广大读者(或听众)也不过是听之任之,一笑而已。正像您一个人在吃苹果,虽然吃得很香甜,看的人,也总不过是在看看闹罢了,他们很难与您一起分享其中的真谛。因此,我建议国家有关出版部门,为了推动“红学”研究,应该紧紧抓住目前《红楼梦》热这个商机,尽快出版一批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不然,专家们的引用,是对是错,是断章取义,是张冠李戴,还是旁征博引,一语中的,读者很难知晓。
我最近读了读《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私下认为,我们的“红学家”到底还不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他们对于这一版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表层认识上。说得刻薄点,不用说进行版本研究,就是用简化字照录一遍,在网上发布的“版本”里面,也有好多错误。我现在开始疑心书店里的那些简化字对照本、排印本,是不是早已经被渴望读到原版的读书人买去了。由于他们他们难于了解真相,不知道其与原版的差异,必然会不自觉地受到伤害。
诸位,读《红楼梦》,一定要去读影印本,这也就是去读原版。不然,你就会或杯弓蛇影,或雾里看花,或望洋兴叹。
二、关于“语言”问题
说到《红楼梦》中的语言特质,究竟是“南言”(南京话),还是“北语”(北京话)?是吴语,还是鲁语?我认为,目前还有没哪一位专家学者,真正从方言学上,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这其实是“红学界”的一大遗憾。因为这一方向的研究和比较,可以从另一个方面验证曹雪芹(或别的作者)的身世和经历。对于研究“红学”更为有益。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曹雪芹,有的研究家竟然还说在北京已经找到过曹雪芹的“老宅”,称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汁原味的手笔。我现在要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怎么知道所谓“抄本”,就一定不是后人的再创作?你怎么知道“脂砚斋”、“程伟元”或“高颚”(约1738—约1815)等人就没有改动过前八十回?高鹗既然能够续写后四十回,就不能把前八十回来一次润色吗?所以,红学家事先将前八十回确定为曹雪芹的“原笔”,在目前还没有找到《红楼梦》“原稿”之前,我认为这种推断只能是一种假设。问题是许多红学家,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推断还仅仅处于一种“假设层面”。当然,先生却是一再声明了的,所以您更率真,更理性。
三、关于“续本”问题
据说,历史上《红楼梦》一向有很多“续本”,我们今天采用的是高鹗的“续本”。我认为,现在是我们应该翻一翻那些“续本”的时候了。什么《续红楼》、《后红楼》和《鬼红楼》等等,在这些“续本”里面,很难说就没有曹雪芹后四十回的“蓝本”和影子。开发和研究这些“续本”,对于解读现在这个流行的这个版本(指曹雪芹和高鹗的版本),无疑也是非常有用的。
先生的研究,是从“红楼梦”到“红楼梦”、从“版本”到“版本”,我认为这是一种“以经注经”的好方法。如果您能再将众“续本”里的“信息”也注入自己的研究,可能会更加精彩,效果也会更大。
《红楼梦》的众多“续本”是笔非常可观的“文献资源”,我们的“红学家”们不应视而不见。
四、关于“实地”考察问题
纸上谈兵,在故纸堆里“跑马圈地”,往往是过去作学问的一种捷径,也是现在多数“红学家”们的一惯做法。其实,根据《红楼梦》里的“方言方音”、“生活习惯”、“建筑服饰”、“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等等方面,去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来一次“实验文化”的比较和研究,恐怕是很必要的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说不定哪一天,先生还会有不小的收获和重大发现哩。
现在,国外的一些研究者(如研究“爱琴文化”的学者们),多是采用两条腿走路(文献和实地考察)的方针,我们的“红学家”,不妨也学一学如何?
比如,《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多在南京,那么详细考察一下六朝古都南京,挖掘一下这里的风土民情和民间传说,说不定还真能找出个民间的“金陵十二钗”呢!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诠释这部文学名著,也许更有帮助。
五、关于“姓名”问题
在《红楼梦》当中,一些主要人物姓名的起名方式,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或者说,这些人物的姓名,都各自有各自的“起名规律”,如贾氏一门。但是,我们的“红学家”却往往很少拿它去与民间的“族谱”进行比较。说不定哪一天,哪位“红学家”或什么人,还真能在旧族谱中发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鹗和程伟元)的名字和身世,为后来的“红学”研究,又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如《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里提到的“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两句里的“吴玉峰”和“孔梅溪”两个历史人物,也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尽管有的学者正在拿历史的文人“吴乔”和“吴梅村”大做文章,称找到了《红楼梦》的真正原作者。其实不然,我还是认为他们的这种“硬贴式”、“强迫式”研究历史的方法是不严谨的。因为你不能将“假如”变成事实。
另外,研究地方志,将旧地方志里的资料与《红楼梦》中的“信息”作一一比较,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先生喜欢考证,此法或可一试乎
以上诸多废话,只是我的一种拙见,请先生多多赐教。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