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西游记

《西游记·玄奘受《心经》》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2021-03-03 08:58:38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玄奘受《心经》》赏析

  三众进西路途,有个月平稳。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三藏道:“他有些什么勾当?”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师徒们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山上。好山!但见那:

  山南有青松碧桧,山北有绿柳红桃。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仙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涧下有滔滔绿水,崖前有朵朵祥云。真个是景致非常幽雅处,寂然不见往来人。

  那师父在马上遥观,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禅师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禅师道:“因少识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禅师陪笑道:“欠礼,欠礼。”三藏再拜,请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那里。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三藏拜伏于地恳求,那禅师遂口诵传之。经云: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禅师笑云: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三藏还不解其意,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三藏见了,扯住行者道:“悟空,这样一个菩萨,你捣他窝巢怎的?”行者道:“他骂了我兄弟两个一场去了。”三藏道:“他讲的西天路径,何尝骂你?”行者道:“你那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的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行者见莲花祥雾,近那巢边,只得请师父上马,下山往西而去。那一去——管教清福人间少,致使灾魔山里多。

  ——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赏析】

  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发展至第十九回,差不多已花去了全书百回篇幅的五分之一,然而,至此连唐僧西天取经的团队成员还没有完全登场,这节奏不可谓不缓慢。心急的读者也许早就盼着沙僧和尚在小说中出现了,可作者在孙悟空收伏猪八戒的重场戏之后,依然按照原先的节奏,插入了这则《玄奘受〈心经〉》的故事。大概是因为这则故事被小说作者安排在唐僧师徒三人离开高家庄以后,而且没有作为单独的一回,只是作为小说第十九回的一个尾巴而出现的,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它,而轻易地把它给忽略了。

  我们之所以重视这段文字,是因为它在《西游记》全书中是很重要的篇章。其核心内容正如作者在回目上所标示的:“玄奘受《心经》”。这里不仅说明了小说中的“唐僧”是玄奘,而且说明了他和《心经》之间的关系。这部《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的一部重要的著作,阐述了佛教的核心理论之一的“般若”学说的基本意义,深为佛界所重。《心经》,凡一卷,有各种译本,如姚秦鸠摩罗什就译过,而流传最广的正是玄奘所译。不过,这是发生在他从西天取经重回东土以后的事。小说描写玄奘的接受《心经》,乃是由乌巢禅师完成的。因此有人认为作品中的这一描写和历史事实不符。目前,我们当然无法去探测作者如此描写玄奘的接受《心经》有何依据,而且认为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西游记》是小说,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允许某种艺术虚构的存在。比如这个乌巢禅师,来无踪,去无影,显然是个天界中的文学虚构的人物。如果一味拘泥于所谓的“真实”,从而混淆文学与历史的区别,这里的讨论就无法进行。诚然,倘若一定要所谓的“历史真实”的话,这里描写的玄奘接受乌巢禅师的情节也说得通。因为地处西域,乌巢禅师所授的《心经》乃用梵文写作,玄奘接受后,回国将它译成中文流播天下。然而,这样的解释又能说明什么呢?

  我们还是回到对《心经》本身的讨论上来。由小说中引用的《心经》文本来看,全经文句简约而涵括“般若”学说的意义很深。《心经》以“心”命名,它的核心即一“心”字,这也是“般若”学说的根基和本义。一部《西游记》,以“心”贯彻全书,为它的全部思想题旨。而此“心”的指向乃在人的理想,而“心”的归宿就是理想的实现。在小说中的主要表现就是到达西天的极乐世界,并且取得真经、普渡众生,从而实现天下大同。这也说明,玄奘受《心经》的故事情节对全篇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在这里的出现,再次向世人昭示了小说的思想题旨,是很有艺术的谋篇布局。唐僧果然富有灵性,耳闻一遍,即能记忆,而且彻悟意蕴,大开门径。有偈为证: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心”字在小说《西游记》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就以作者精心刻画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来说吧,他在小说中被称为“心猿”。翻开这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进入我们视野最常见的词就是这“心猿”两字。仅世德堂本《西游记》的一百回目录而言,“心猿”两字,就出现了十七次之多,约占全书全部目录的六分之一还强。为说明问题,这里列示如下: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第三十五回《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获宝伏邪魔》、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第八十一回《镇海寺心猿知怪,黑松下三众寻师》、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姹女还归本性》、第八十五回《心猿护木母,魔王计吞禅》、第八十八回《禅到玉华施法会,心猿木母授门人》。

  此外,《西游记》中还有本心、禅心、心主、心神、心清,还包括这则小说中提到的《心经》等,全篇几乎充满了“心”字。而这“心猿”两字则无疑可以充当全部目录中的“关键词”。类似的情况,不但在中国几部长篇名著中不存在,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全部小说中也是没有任何先例的。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种文化意义呢?

  从佛教的视角来看,这样的艺术描写当然和《心经》有关。而且清人还有专门用“心”学来阐述《西游记》全书之思想题旨的研究者和文学批评家,更有甚者,还有把《西游记》的书名改为《西游证道书》的,其意就在于把全部小说内容和人物都捆绑在一起,用来“证道”,也就是证明“道”在明代社会的表现。而他们听说的“道”,实质上就是指“心”。由于太过拘泥于用“心”来证“道”了,所以尽管叙述得天花乱坠,环环紧扣,人们大多没有接受这样的观点,所谓的《西游证道书》也没能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究其原因,乃在就事论事,从字面上来论述这“心”字,从而导致了走向歧路。

  无疑,我们应当把这“心”字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文化思想背景中来审视,眼前就会忽然一亮,灵光闪现。众所周知,在小说《西游记》问世之前,明代社会上充盈着一股社会思潮:陆、王心学(或称“阳明心学”)。如果我们把小说中的这种“心”字泛滥和各种写“心”的描写与这股社会思潮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孙悟空身上集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热爱自由、自尊、自珍的精神”和与此相联系的“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从猪八戒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违背佛家戒律的好色、好货、追求利益的强烈的欲望描写,无不蕴含着陆、王心学的思想精神。在他们身上,都刻下了陆、王心学的鲜明印迹。对于小说《西游记》与陆、王心学这两者之间的密切的联系,笔者曾用一句成语来概言之,曰“心心相印”。不过,这“心心相印”四字中的前一个“心”字,乃指《西游记》中所呈现的“心猿”艺术形象和“心”学现象,而后一个“心”字,则是指陆、王心学这股社会思潮。我们的任务则是在这两“心”之间,寻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而其中的重点则是探寻小说《西游记》受影响的事实及其原因,以追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嬗变的历史。

  这则小说前有首诗说:“满地烟霞树色高,唐朝佛子苦劳劳。饥餐一钵千家饭,寒着千针一衲袍。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情和性定诸缘合,月满金华是伐毛。”内容是说,唐僧师徒,自从踏上西天取经的路途以来,餐风露宿,一路艰辛,“饥餐一钵千家饭,寒着千针一衲袍”,然而,这里借用一位伟人的话来说,就是“万里长征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佛祖所说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是刚开始,沿途不知还有多少艰难险阻在等待着他们去战胜。“意马胸头休放荡,心猿乖劣莫教嚎”,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只有做到了“情和性”的“定”,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放下心”来,才可早日到达目的地。全诗的主旨是励志,鼓励和教导人们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应该要把西天取经的事业进行到底。

  作者这样抒发感慨是有缘由的,因为唐僧离开长安门西去取经,冬去春来,已有些时日,所走的路,少说也有几千里了。早在高家庄时,他们已到西域的乌斯藏国,如今又走了一月多,早已穿过了乌斯藏国,所以,唐僧开始有点关注目的地了。他在浮屠山见到乌巢禅师时开口询问:“大雷音寺还在那里”、“路途果有多远”的问题。这说明:即使取经意志坚定如唐僧者,在这时候也开始关注起未来的行程了,更不要说那个时时关心着“浑家”的猪八戒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乌巢禅师亲授《心经》给唐僧,以“定”西行取经的意志。从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说,紧接着孙悟空收伏猪八戒的一个高潮以后,理应稍微收笔,作一顿挫,才能收到张弛有度、起伏不平的艺术效果。同时,不论对读者也好,还是对唐僧师徒,似乎都应该对以后的故事情节或是行程以及在此行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作一交代,至少是作一种暗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唐僧师徒的勇气和读者的好奇心。而《西游记》的作者正是这样做的,因此而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好评。乌巢禅师在临走前笑着念了一段韵文,就是对以后的故事情节或是行程以及在此行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作一交代。这段话不长,引录于此,也足以代我们向这里的读者作一说明: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以后在路上将会遇到的各种妖魔和困难都提前作了交代,是否灵验,接下来的路程就可检验出来。

  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师祖二郎神哪吒镇元大仙东海龙王黎山老母太白金星

  主要妖怪

  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六耳猕猴黑熊精黄风怪南山大王黄眉大王鼍龙怪通天河鱼怪九灵元圣独角兕大王百眼魔君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白鹿精玉兔精老鼠精蜘蛛精狮驼王

  每回内容简介

  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重点情节

  石猴出世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大圣闹天宫除名阎王薄大战牛魔王三借芭蕉扇戏妖盘丝洞真假美猴王四战黄袍怪义激美猴王荆棘岭狮驼岭火云洞黑风山高老庄通天河车迟国玉华国比丘国朱紫国无底洞平顶山五庄观乌鸡国女儿国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孙悟空。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内容简介、分析及读后感,如:西游记1。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