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当代生活,那远隔尘寰的仙山琼阁,怕要属“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教徒们如今是怎样在过日子?今年盛夏休假,到某道教名山观光一趟,所见所闻,颇觉有味。于是写下《年轻道士当代生活记趣》七绝7首,谅想那些具有“心游目想” 爱好习性的人们是愿意一读的吧? 特抄录于后。
其一: 汗滴蒲团功课忙,钟停鼓歇出经堂。犹如卸下千斤担,诵罢金经唱费翔。
费翔者,演唱通俗流行歌曲的台湾籍歌手。他那《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在前一段时间被青年音乐爱好者视为最时髦的歌曲。年轻道士们中,也有流行歌曲爱好者呢! 音协的同志不知注意到没有?
其二: 法衣脱下见时装,涤卡还兼的确凉。乾裤紧身坤笔挺,如今道士也求洋!
道士中,男性称为乾道士,女称坤道士。具有当代审美意识的道士,穿着可不是济公那副寒酸相了。从衣料质地、色泽到服装样式,都要令人刮目相看! 这是给服装行业提供的一则信息: 别忘了这个时装消费市场。请看那位乾道士,那浅黄化纤紧身裤还有显目的洋文商标,要不是看着他刚脱下法衣,你能不把他误作海外归侨或都市来客?
其三: 道士、凡人性不殊,仙都日日盼家书。绿衣使者山前过,借问俺爹寄信无?
“性不殊”论,是一位道士对我讲述的。他说,别以为道士与别人有多大的差别; 三百六十行,道士不过是其中的一行罢了。然则,他们是不指望日后成为新八仙的吧?这可是职业思想的根本性变革呢。
其四: 闻说道兄要上街,敢劳买对旅游鞋。松松软软海绵底,走路何愁石径斜!
这“斜”字用的是现代诗韵。诚然,“松松软软”的旅游鞋要比粗硬磨脚的芒鞋草履好。修道并不是要跟自己的身体为敌,那又何必跟自己的手脚过不去,而用芒鞋草履虐待之?
其五: 成年累月坐经坛,真武、紫元也心烦。众道称今时代好,夜观电视尽开颜。
“紫元君”和“真武大帝”是道家尊崇的祖师,如果他们从紫霄归来,道士们不仅可聆听他们讲析教义,而且也定能读到他们精辟的《电视剧〈红楼梦〉结尾得失之我见》高论的。
其六:荤肉罐头香漫台,养生岂可只言斋!小仙拱手:“道兄,请! ”举箸老仙称: “善哉! ”
山门从来是讲求养生之道的。固然养生之道说要“多吃素”,但可别误解为“光吃素”了!诚然。道家不杀生。而吃罐头肉食又不是自家操刀宰牛杀猪,所以这是既存教义又讲营养,真可谓无懈可击,两全其美!
由此,我想道士中决不会缺少够条件参加“美食家”协会的人才。
其七:叠起道袍摘下冠,经藏高阁出山川。一年一度探亲假,回去招呼个体摊。
我休假是想入山,道士休假则出山,“出家” 而又入家,这都由于调节生活乃人之常情。至于道士回到家里,眼看爹娘起早贪黑,帮忙更是人之常情。忙过之后,如果你发现他与“小英莲”蹓跶于花前月下,那也用不着大惊小怪的。探亲探亲,能说小英莲不比爹妈更可亲?须知道教的正一道派并不忌婚事。也难说吕洞宾与何仙姑就一定没谈过恋爱。
最后还抄上为这些诗写的“后记”:道士生活,真是今非昔比!人间与仙山之间架起了空中索道,使得一些有文化的年轻道士,头脑里的新观念正如宫观殿宇后山的竹林春笋,在山下吹来的改革春风熏染中不断萌发。
不知怎的,在闹市中生活的一些人的生活观念却比“与世无涉” 的道士还更难有变革,简直就象石笋。比如,以为中国文字还是以繁写旧体为美妙,所以从商店、企业的名称招牌到国内放映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文字,都有废简就繁的趋向。又如,在处理交际事宜时,非按陈旧的习惯方式大摆宴席不可,而且以宴席规格之高来表示对于对方的情意之热。据报道,广州开始对这些交际方式进行改革了,设宴从严从简,把早晨“饮(广州话音iam)茶” 也作为一种取代方式。即使是这样并不彻底的改革,也不知要到哪年哪月才能在全国推行? 又如……
有感于此,我倒想大家不妨进山到各寺、祠、庙、宫、观、殿去 “取经” ( 当然,我不想鼓吹公费旅游)。不是去聆听《道德真经》、《紫光经》、《元始说真武妙经》之类的教义,而是去领略一番当代仙境里的新生活新观念。我们的思路也许会被仙山 “活神仙” 所 “点化” 的吧?
(1988年1月《世象笔丛》)
赏析 杂文作为一种艺术品,在表情达意的笔法上要十分灵活、巧妙。由于题材和写作背景的不同,立意的角度可以灵活掌握,有的针锋相对,正面立论; 有的旁敲侧击,侧面开花; 也有的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还有的欲擒故纵,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等等。本文则是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方法。从标题到文章内容,正面所谈的是作者亲身所见某道教名山上的道士们的生活情景,作者将其耳闻目睹写成《年轻道士当代生活记趣》七绝7首。文章不但将这7首诗抄录在纸而且分别加以诠释发挥,淋漓充分地写出了在过去作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出世的神仙境界,现在,不但“食人间烟火”,而且在当今这些年轻道士的头脑中已全是新观念、新思想,表现出全新的行为,已变成了“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似这般远隔尘寰的仙山琼阁,也显示出很强的时代色彩。
尽管作者对道士生活作了如此具体地重笔细描,并占去了大半的篇幅,但却不是本文的目的所在。那么,什么是本文的用意呢?正如文章的最后三段所揭示的,道士生活,今非昔比,一些年轻的有文化的道士,他们头脑里的新观念正如竹林春笋,在改革之风的熏染下不断萌发,而恰成对比的是,在闹市中生活的一些人的生活观念却比“与世无涉”的道士还更难变革,“简直就象石笋”。这样运用其声在东,其意在西的对比联系,使那些陈旧保守的思路“也许会被仙山‘活神仙’所‘点化’”的。这种构思立意的方法是巧妙的,耐人寻味。
本文在《随笔》杂志发表时,刊物加了“人生调色板”专栏名目,可以使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进一步认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社会人生这块大的“调色板”上是如此的不协调,特别是在当前改革的大潮,一些生活在闹市的人们的思想观念还远远比不上远隔尘寰的年轻道士更随时代。这样,阅读此文,自然会体味此中深意,也许会主动地加以思索、调整的吧!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