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名家名作 > 名家名作

贾平凹《商州又录》原文及赏析

2021-04-11 11:15:48

  【导读】

  那片山水间的风情

  《商州又录》的小序里,贾平凹写道:“我只仅仅录了这十一篇……且结构不同,行文不同,地也无名,人也无姓,只具备了时间和空间,我更不知道这算什么样文体……”,又说:“这两录重在山光水色、人情风俗”。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是贾平凹继《商州初录》之后,针对商州这块地方所写的富于浓烈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情录。下面就从读法和内容出发,对这篇由短文组成的长文作一次导读。

  一、长文短读

  这可能是本书中除了《初人四记》之外篇幅最长的单篇文章。我们首先说一说,面对这样的“长文”,如何通过阅读把握其主要内容其实也不算难,因为它虽曰长篇,实为短制,由十一个首尾勾连、自成体系的短篇构成。我们要做的,一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个短篇的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对《商州又录》的写作思路作一个整体的观瞻按照数字顺序,我们对这十一篇的内容概括如下:

  (一)山的新生

  (二)冬雪即景

  (三)山里人家

  (四)女儿山歌

  (五)迎亲队伍

  (六)生孩时刻

  (七)山里的店

  (八)采药隐者

  (九)山水生死

  (十)观影看人

  (十一)古稀老人

  按照以上概括作一个泛览,我们发现,一、二两篇重在写景并以人为点缀;从第三篇开始重点写山里人的生活。三、四、五、六点面结合,写山里人家的生息繁衍,既有全景式的概写,又有定点式的透视。七用一个小店来折射山里人生活的一面,八则荡开一笔,写了一个具有神秘色彩、见首不见尾的山中隐者,九写山里人的死亡和新生,十写山里的青年男女如何通过看电影而接触交往,十一从一个古稀老人的视角写山里年轻人的变化。在这样的泛览以后,我们才初步了解了贾平凹于小序中所说的“山光水色、人情风俗”这八个字。

  二、山光水色

  不妨先通过一、二两篇,来品味贾平凹写景的语言特点。

  一、二篇所呈现的写景的语言特点,可以说得上“音韵铿锵、清奇朴素”。

  比如一篇的第一小节:“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草木并没有催折,枯死的是软弱,枝柯僵硬,风里在铜韵一般的颤响。冬天是骨的季节吗?是力的季节吗?”“褪了……褪了”,“清清奇奇”,“裸裸”,“冬天是骨的季节吗?是力的季节吗?”通过字词的反复和重叠,通过问句的连用,写出山里冬天于寂寞之中,积蓄骨和力的悸动之情。至于下文的“一轮嫩嫩的太阳”,“石头似乎要发酥呢”,“满山树的枝柯,使它分不清哪一丛是老鹿的角”,都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和描述中,呈现出作者苦心经营的词语搭配和喻体选择。

  二篇的第一小节,“浑圆圆”、“慈慈祥祥”、“黑黝黝”、“莹莹”、“纵纵横横”这样叠词的使用(其中“慈慈祥祥”和“纵纵横横”在语法上是说不通的),为整篇行文增添了一种古拙的色彩,这仿佛是一个初学语言的孩子肆意摆弄着他刚刚掌握的语法规则来描述这个世界,稚嫩天成,不假思索。

  而下文“一棵很丑的柳树下,竟有了一个冰的窟窿,望得见下面的水,是黑的,幽幽的神秘。这是山民凿的,从柳树上吊下一条绳索,系了竹筐在里边,随时来提提,里边就会收获几尾银亮亮的鱼。于是,窟窿周围的冰层被水冲击,薄亮透明,如玻璃罩儿一般。”这一节,鲜有刻意雕琢的修饰语,但“幽幽”、“薄亮透明”等词,又恰到好处地给所写景物平添一层神秘色彩。

  三、神秘景象

  第八篇很值得细细玩味。

  从人称的角度说,八篇使用了第二人称。而这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由外面闯入山中的游览者。

  这位游者,感受到了大山的恐怖和压力,因而开始歌唱,并且这歌声也无法抵御这样的惊恐。他因此滚下山崖,昏了过去。

  一位采药的老者救了他。救助的过程,对话的过程都极其简单老者很快就离开了。倒是这位被救助的游者,开始了充满哲思的发问:

  “山上是太苦了。正是太苦,才长出了这苦口的草药吗?采药的人成年就是挖着这苦,也正是挖着了这草药的苦,才医治了世上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苦痛吗?”

  如果仅止于这发问,似乎也是一篇充满理趣的山中游记。但作者没有这样处理。作者从故事里跳出来:“你一定得意了你这话里的哲理,回头再寻那采药人,云雾又从那一丛黑柏下涌过来了,什么也没有了响动,你听见的是你的呼吸声。”从“你一定得意了你这话里的哲理这句话,隐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位笔下所写的大山的外来人”,对他的“充满哲思的发问”,“是有不屑的。”

  为什么?

  因为这位山里的采药人,根本无暇考虑形而上的痛苦,面对的却是再真实不过、再丰盈不过的大山和生活本身。面对苦口的草药和苦痛的生活而发问的游者,和沉默的大山之间是“隔”的,因为“隔”,才会有陌生的思考;而沉默不语的采药者,一辈子就生活在大山里,他就是大山,他就是草药,他就是苦痛,他的所有生活和行动都是思考和解答,他无需再开口,使用另一套异质的话语体系来和外来的游者进行对话。

  而且,如此熟悉的场景,更使我们想到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从情节上来看,本篇正好是这首诗的接续;从一种与自然相融相契的文化传统来看,本篇也是这首诗的接续。

  这就是贾平凹笔下商州的山,商州的山中采药者。

  四、生老嫁娶

  第四、五、六篇自成一个小段落。

  第四篇写山里女儿的情歌,已经暗含春意;第五篇对迎亲队伍的描写,更写到山中人家的蕃息;经过前两篇的铺垫,第六篇已经经由开花而结果,讲到了生孩子的时刻。

  但生孩子,说的不是母亲,而是父亲。

  “一个男人,蹲在屋后阳沟的泉上,拿一个杆杖的水里搅,搅得月亮碎了,星星也碎了,一泉的烂银,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就摸起横在泉口的竹管。这竹管是打通了节的,一头接在泉里,一头是通过墙到屋里的锅台上。他却不得进屋去。他已经从门口走过来,又走到门口去,心里痒痒的,腿却软得像抽了筋,末了就使劲敲门。屋里有骂他的声音。”

  这是一个等待着孩子出生而倍显焦虑的父亲,一个被接生婆拒之门外斥骂的父亲:

  “这是人生人呢!”

  “我是男子汉;死都不怕呢!”

  “不怕死,却怕生呢。”

  不怕死的男人,怕的是“生”,因为这关系到最牵挂他的两个人的性命,关系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的生命。当然,最后,我们看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男人却稀软得立不起来。天上的月亮没有了,星星亮起来他觉得星星是多了一颗。

  ‘又一个山里人。’他说。”

  这是商州生命的延续。

  说到这里,我想把这个故事和海明威着名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作一个对比。《印第安人营地》以少年尼克的视角展开,他跟随自己的父亲(一个医生)去印第安人营地帮一个女人接生。在接生的过程中,女人显得很痛苦,而孩子的父亲则在躺在一旁一动不动。孩子出生了,尼克看到孩子的父亲因为不堪忍受等待的焦虑和痛苦而自杀了。

  这两段文字的情节何其相似!很明显,贾平凹的写作受到了海明威的影响(这也是很多评论者弄不清“商州”系列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的原因)。但是,结局又是多么不同。和海明威借生死的强烈反差进行对生命的思考不同,贾平凹的此篇有一个和谐而圆满的结局,也许笔触的深度稍逊,但平和如水的叙写更贴近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命意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图文推荐

人物关系图高清大图

红楼梦研究另类观点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

红楼梦所有诗词鉴赏

红楼梦主题站 >>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