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矣。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①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②。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履园丛话》)
注释①家鹤滩先生——我家钱鹤滩先生。按:据吴晓铃先生考证,《明日歌》的作者应为明代人文嘉,钱鹤滩当为抄录者。②蹉跎——虚度。
赏析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人生教育意义的短文,作者针对有些人不敢做和不愿做的懒惰行为,指出只要勇于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只要勤于做,日月相积,就会获得丰硕的成果。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明日歌》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人都有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设计的一个个具体明确的目标,但仅有目标,却不勇于实践,不勤于实践,理想不过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上不就是有许多被懒惰“因循”束缚着手脚停步在老而无成的此岸,形成“春去秋来老将至”而“万事成蹉跎”的人生悲剧吗?作者针对“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和“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的错误观点,指出:“不做则安能会耶?”,“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同时,这里指出的是人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又有永久的指导性,今天读来仍有教育意义。说它有理论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文章第一自然段讲“知”与“行”的关系,第二自然段谈“行”与“果”的关系,在“知”、“行”、“果”三者中,作者突出强调“行”的功用,把“行”视为“知”与“果”的基础和前提,即只有“行”,勇于“行”,勤于行,才有“知”,才能获得“果”。不勇于行,总以“吾不会做”为由而不做,则永不能会做。永不会有“知”。遇事不勤于行,总说“且待明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百年明日能几何?”如此这般,只会“苦被明日累”,“万事成蹉跎”。终不会有“果”。知、行、果的概念、范畴及其关系,是中外历来的哲学家(无论唯心论者还是唯物论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无不关涉的重大理论课题,作为文学家的钱泳在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中就将其讲得很清楚,是难能可贵的。尽管《明日歌》所涉及的只是人的主体面对流逝的时间应如何行动的选择,具有直感性和经验色彩,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指导性就更易于被人接受。直到今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作为名言警句,不是仍在家庭、课堂、书本,在一切教育人的时空中,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吗?
这篇短文行文构思也颇具特点。文首,开门见山,不做任何交待说明;文尾,《明日歌》一被引完,便戛然而止,无头无尾,无拖带之病,格外精妙洗练,充分体现出随笔小品短而精的特长。文章的层次节奏很鲜明,首段讲应勇于做,次段言应勤于做,每段先列出谬论,而后阐述正确观点,一破一立,破立结合,又由于作者采用以文引歌,文诗结合,以诗明理的构思形式,所以文章具有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词微意远的特色。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